张学栋:对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几点思考
来源:湖州市信息协会 更新时间:2012-04-14

引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决定一个鲜明特点是富有很强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提出并深刻阐明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它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整个文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都是对这一科学论断的具体展开和落实。它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论创新,回顾十六大以来,以信息化促进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的脉络,可以明显看出,以政府管理信息化的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正在各级政府蓬勃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善并优化政府管理的环境,激发政府创新与和谐发展的活力。

  推进政府创新,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当前,必须更新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全面推进信息化也是一个过程,如何把信息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友机结合是一个新课题,通过信息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面对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冲击。如果单纯地用信息化的高低程度,评判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个人发展的情况在今天看来是很不够的。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信息化推动政府转型,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从而将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信息化的推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万物心和必契合,生命神谐则共融”。在“和谐”意涵之中,“和”是核心,阴阳的合契则和始,奇偶“相合”则谐呈;“谐”为“和”之果,“合”为谐之根。就和谐社会构建而言,首先应该是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风尚,是心灵内在融合和谐,只有心和才有言和及行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出的是心胸开阔、言语谦逊、行为协调。

  二、

  和谐社会构建,重在“协谐”,为人民谋幸福是和谐之本。幸福与时俱进,据有关研究,工业化条件下的幸福,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幸福只有2%重合。由是观之,在今天用和谐社会的视角观察,用传统工业化方法用巨大的努力,实际只获得很少的幸福感。 简言之,在1000美元之下的(农业)社会中,实现温饱就是最大幸福;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工业)社会中,拥有巨大财富就是最大的幸福;在3000美元以上进入信息化社会中,身心的自由才是最大幸福。农业社会的幸福观,是求生存幸福观。温饱就是幸福。因此,如果把农业社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那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即可。工业社会的幸福观,是物质极大丰富、社会高度发展的幸福观,极而言之,有钱就幸福。把工业社会作为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解决人民的富裕问题即可。但是,与信息社会的幸福观相比,前者是初级层次的幸福观,后者才是较高层次的,追求自我实现幸福观,真正的身心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高层次幸福。因此把信息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自由,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真正以人为本,走向真正幸福。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人更多地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发展,富裕(不管是先富后富,还是共同富裕)只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要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层面的动态和谐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主要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层面的动态和谐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和政府。我们党是执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妥善处理好政府与民众关系,是党的执政根基。而信息化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沟通、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绝对理想的和谐目标与和谐状态也许很难完全实现,但是对和谐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追求,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外化为一种力量、一种风尚。信息化作为最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可以创造出比工业化生产方式更为先进的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的效能状态。其实,让其中的“穷人”不断成为为个“富人”,就会和谐的认识,充其量只适用于在GDP3000美元以下的社会。因为在这一历史阶段,有钱与快乐(幸福)确实存在强相关关系。但对于我国很多地区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3000美元收入地区,这一结论恐怕无法扩大使用,在信息社会中,给人民带来幸福感的其它要素来自何方呢?必须超越传统工业化的认识局限,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角度看待和谐社会,应从以人为本的看待和谐社会。要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实现温饱、追求富裕,推进到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面对社会转型阶段,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信息化可使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更公正、透明、顺畅,知识社会应逐步形成这样的风气,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应得报偿;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才可以获得高的经济回报;同时,不劳而无获、过分贪婪,甚至侵害他人利益的人,必须受到法律惩罚。不必否认,人的能力、机遇等差别,追求和谐便可提升境界,追求和谐就会积善成德,使人人感到社会公平、公正、透明。

  四、

  创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发展。在我国现阶段,要发展就要整体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产业是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继生存、发展阶段需求之后的第三阶段需求。在中国这样的半农业国、半工业国、“半信息国”的混合型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继续解决部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工业城市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外,还要积极提高信息化人口率先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现代福利的水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目前扩大中的数字鸿沟,通过为人民谋第二次现代化的幸福,带动为人民谋第一次现代化的幸福,最终全面达到国际现代化的幸福水平。其实,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一整套利用信息化手段,很快化解政府与社会、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矛盾的机制。在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同时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很难,但是倡导和谐生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现实而深远。
            
  五、

  和谐中国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在今天发扬光大,将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可以想见,在信息化时代的和谐社会里,成员一旦遇到冲突,通过交心,达到知心,最后开心。通过互相了解,澄清误会,有难相助,每个人在奋斗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地位,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以平常心做事,真诚心待人,慈爱心与人相处。在中华民族5000年丰富文化信息资源基础上,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东方精神文明,通过信息化促进幸福最大化。 把幸福最大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克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倾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以GNP、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增长目标,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GNH(国民幸福总值)为代表的幸福最大化的追求,才是生产目的所在。物质财富不均,当然是要解决的问题;但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本身,也是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握幸福最大化这个标的,建设和谐社会才不会走偏。
 
  六、

  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不光取决于目标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手段的先进与否。以信息化为主导,带动工业化,以比传统社会更高的效能为人人谋幸福,例如:对北京而言,以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我建议从大的方面应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处理好几个平衡,即国内与国外、首都与地方、城市与郊区、社区与社区、市民与市民。具体讲,就是要把和谐内化在自己的心灵之中,外显于自己的言语行为之中,起心动念要力求一心向善,一举一动要力求替人着想,一言一行要力求为人师表。多提建设性意见,多听建设性思路,多做与众人有益之事。北京奥运将近,城市日新月异,和谐首都不仅使市民生活感到宜居、舒畅,而且要使外国人感到宾至如归,只要有困难,就能很顺利地得到帮助,安全、祥和,喜悦、自信,来源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来源于内心的净化和凝望提升。以信息化为主导,带动工业化,以比传统社会更高的效能为人人谋幸福。 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多维信息体系的应用,利用大规模定制的新商务方式和个性化响应的新政务方式,通过广泛的网络资源共享,与经济社会实体结合,为人人办实事、谋幸福,将大大提高为人民服务、进而为人人服务的效能,实现“谋幸福”水平的质的飞跃。和谐离我们很近,和谐的氛围时时处处可以感觉到,常以宽容之心待人,常以自勉之心律己,常怀仁爱之心待物,常藏忠义之旨处事,必然心平气和、圆润谐契。大力推进信息化、构建和谐的北京,应展示并张扬出大气、雍容、兼容而充满创造活力,和谐生活的北京人身上透射出的应该是敦厚、爽朗、智明而朝气蓬勃。

  小结、

  和谐之本在于人。人幸福不幸福,不仅取决于客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还直接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就象和谐的音乐,要以能听出和谐的耳朵为前提一样。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是社会福利最终实现的归宿。信息和知识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作用,不用多说,人们都可以理解。数字化网络化的持续电子学习,是保证人的福利接受水平和创造水平持续提高,进而保障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包括政府信息化在内的社会信息化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尤为紧迫。把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方法和途径,必须从理论与应用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与运转特征,各级政府应积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通过在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建设中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现阶段要通过信息化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通过搭建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学习型政府和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起率先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北京日报》2005年6月27日

2、《绩效政府理论与实践创新》.郭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第二部分。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行政管理咨询研究报告》2003-2005

4、谢庆奎主编《政府理论研究丛书:政府发展论》顾平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5、谢俊贵、李志纲.《社会信息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载《新华文摘》2006第18期。

6. 陈庆修《“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应发挥好带动作用》载《理论前沿》200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