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数字北京"开始提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08-03-14

 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缺乏总体框架,没有标准可依。有专家指出,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瓶颈。“数字北京的发展方向是建设统一、可拓展、一体化、易用的信息基础设施。”11月初,在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EMC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共建“数字北京”谅解备忘录时,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初步建成‘数字北京’,各级政府核心业务100%实现信息化支撑,8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能够实现网上办理;要全面完成《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各项任务,建成以人为本、个性化、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中国特色的首都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数字北京”开始提速

数字城市的概念最早来自美国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据统计,人类生产、生活的信息有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数字地球就是要把地球上的各种信息按地理坐标进行加工,构成完整的数字地球模型。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智能大厦、数字家庭、数字社区和数字城市建设的实验。如新加坡首先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设想,并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与日本等已分别建成了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的示范工程。

据悉,1999年,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北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化信息体系。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数字北京”基本框架已经构建完成。

据北京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与EMC此次合作的“数字北京”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应急备份的基础设施。此外,还将进一步展开城市信息亭建设,流行病预案,数字奥运等一系列计划。而数字交通(地铁等项目的应用)以及社保,公安,交管系统等也已提升到战略层面。

“数字城市”尚无标准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2005年将达到35%,2010年将达到40%,2020年将达到50%~52%左右。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系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迫切的需求,这些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城市数字化工程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支撑。

但是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缺乏总体框架,没有标准可依。有专家指出,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各异,给社会化的数据共享、交换带来极大不便;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使国内相关软件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总体效率低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