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区“电子农务”走出农业发展新路
来源:海南日报 更新时间:2008-03-14

 
  海口市秀英区属于传统农业区,经济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生产分散、信息闭塞,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对过高,优质农产品贱价或销售不了。去年,秀英区针对小农经济与现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行电子农务发展计划,成为了令人注目的亮点。电子农务在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电子农务三元素:电子农民、电子农业、电子农村

  电子农务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民、电子农业和电子农村。电子农民是指重点培养一批信息化的农民,让拿锄头的农民也会点鼠标,让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接现代社会,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向其他乡亲传递技术和信息,并成为新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的中坚。

  电子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销售、运输以及其他配套体系上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与全球的大市场同步对接,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在农产品包装和推销中逐步实现品牌化、国际化,并且有效降低或避免市场风险。归纳起来就是“一化带动四化”———用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

  电子农村是指建设信息化的农村、科技贡献比较高的农村、学习型的农村、信息被快速发布和传播利用的农村。目前电子农村主要通过建设“科技示范村”来实现。

  电子农务成效显著

  1.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在电子农务网上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寻找市场,同时通过上网收集各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了解市场行情,减少中间环节,使生产和销售有了新变化。通过将农产品发布在电子农务网上,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

  2.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通过上网查找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减少开支,又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如今,秀英农民上网寻找农业实用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的比比皆是。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三农”的难点,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发展电子农务,为农产品打开了市场销路,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自觉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如通过电子农务协会的交流和推荐,永兴镇农民大都选种最优良的无核黄皮和无核荔枝品种,带动了种植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石山镇农民选种了优质的青皮冬瓜,提高了瓜菜品质和经济效益;西秀镇农民推行了江蓠和鸭同塘养殖的生产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电子农务让农民直接地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接,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他们通过农民夜校、有线电视和宣传栏等学到了知识和技术,他们利用手机、电脑上网等找市场,长了见识,电子农务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秀英区涌现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农民通过信息网络联系信息世界,了解现代科技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难题,得到了实惠,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电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热情。农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对接现代社会,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市场观念,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和乐趣。秀英区利用电子农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海口市秀英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