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标准”将把ERP市场引向何方?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今天中国的ERP市场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能提供ERP产品的厂商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而这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本土厂商占据了主导地位,200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ERP产业技术论坛发布的报告表示,2004年国产ERP软件已经占到全国市场80%的份额。

事实上,国产ERP厂商的鱼龙混杂和过度竞争,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在一些行业,ERP已成为失败的代名词。目前国内ERP的最大特点是五花八门,ERP产品从几千万到几千元都有,不同实力的厂商在同一个市场竞争,市场份额相当分散。因此,标准化是大势所趋。

信息产业部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组组长邓超表示,“ERP中国国家标准将在今年正式出台。”一方面,真正对用户ERP系统的选型起到指导意义,而另一方面,对规范整个ERP市场有积极作用。

规矩待定实用先行

然而从厂商对国家标准的态度来看,这似乎成为本土厂商的独角戏。SAP、甲骨文等国外软件企业并不认同这一“中国特色”的做法。面对异议,邓超表示,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不断地与这些国外厂商保持沟通,并已经与SAP就某些问题达成了谅解。

而就在国家标准遭遇障碍的时候,国内具有实力的ERP的厂商开始瞄准“行业标准”。 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近日浪潮提出的“ERP工业标准”。

“标准”提出时,浪潮特别强调,与ERP国家标准不同,“ERP工业标准”是概念性提法,主要体现ERP企业研发、营销与实施路径,以及行业应用在共性应用基础上的个性化、差异化。而与“ERP国家标准”具有类似方面的是,“ERP工业标准”同样希望ERP参与各方对产品体系、营销规则、实施方法等方面达成普遍共识,逐步形成规范标准,以提高产品的复用度和交付能力。

据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介绍,“ERP工业标准”是以浪潮在其占据优势的制造业成功奉行多年的631X应用模式为基础,旨在强化软件平台标准化、行业应用程序化和客户需求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并致力于打造完整的行业ERP标准产品体系与实施方法论。而631X是指ERP项目中的60%需求由通用产品平台完成,30%需求应该由行业化产品完成,剩余10%的个性化需求则通过定制开发来完成。而“X”则代表着多行业、多业务、多样化的外部需求,以集成的方式提供。

“ERP工业标准”的提法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呼应,有人评价这一模式既体现了平台的标准化,又体现了行业化的标准化,对于个性化也给予足够的重视。说到底,就是通过ERP产品化、市场规模化,提高产品成熟度、易用性以及快速交付能力。

但另一方面,对于更多国内ERP厂商而言,技术研发、客户需求的积累和产品的完善升级之间脱节现象严重,标准化产品迟迟不能独立上市,60%的通用平台产品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点,浪潮ERP则提出了采用SCB(战略客户拥有)、CCD(研发前移)、GSP(知识与产品平台)等作为有效支持的办法。

显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标准更具有实用性,同样支持631模式的南北公司也认为“ERP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应用标准,但这个标准需要由ERP厂商在实践中与用户一同提出。”

亟待突破共同提升

软件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浪潮提出的“ERP工业标准”,有效解决了ERP个性化与企业健康运营所必须的规模化、行业需求与产品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解决了行业ERP产品的研发、实施的规则化、标准化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国ERP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企业存在显著的地区、行业、个体差异,一刀切显然难以解决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如业内对于行业ERP的基本架构就存在一定的分歧。“我们坚持631模型,但也有专家建议‘541’,甚至‘271’模型,以缓解国内ERP厂商产品研发能力薄弱的难题。”

浪潮认为,“产品是软件企业发展之根本。产品化、标准化对于ERP既是目标,也是责任。ERP在行业取得管理经验和知识沉淀后,如何快速推广,保障成功是关键。”王兴山认为,实现ERP产品化、标准化是路径问题,而不仅仅是能力问题。10%个性化、30%行业化需要从先进用户的需求中提炼管理思想,60%平台化同样要学会从行业化、个性化中汲取营养。

王兴山表示,1999年浪潮ERP就提出“631X”模型,到今天把“631X”确立为“ERP工业标准”,是10多年来30万家客户成功验证的总结,也是浪潮ERP“引领高端、专注行业、突破渠道”战略的具体表现。“631X”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客户需求出发、解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与客户个性化矛盾的有效方法。

只有ERP厂商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中国ERP产业的标准化,尽可能细分行业、领域,才是一条务实、快捷、有效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