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能源网副总裁、信息总监韩晓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缓解资源能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那么,在可用能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有效用能与节能?
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政府部门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信息总监韩晓平。
对于我国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所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韩晓平认为,树立大能源观念,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科学的能源配置和管理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而政府将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韩晓平分析说,我国现在的能源发展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能源应用基本上都独立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比如电力、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优化都局限在自身的狭小空间中,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行业壁垒。“事实上,无论是电能、热能、风能还是核能,各种能源都是彼此关联,可以相互转化的。”韩晓平强调,“我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从全盘考虑整个大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分布式能源将成为提高大能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趋势。”韩晓平解释道,“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安置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通过在能源需求侧建立信息坐标,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实现温度对口供应能源,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的最优化。”他举例说,热电冷联产就是分布式能源的一种应用典型,即将用户的电力、采暖、制冷和热水等多种需求整合在一起,进行协同优化,将发电后的余热用于采暖、制冷,将采暖、制冷的余热来解决热水的供应,不仅可以缓解电力的紧张,也可以合理利用燃气资源,这将大大减少对电厂、电网和配电设施的投资,减少对热力厂和热力管网的投资。
韩晓平说,正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能源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机制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进行“综合资源规划”,将需求与全部生产流程和资源环境综合代价统一进行评估,根据技术的发展,结合考虑经济因素,优化制定最合理、最经济的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将能源的配置向整个生产链延长,向环境、资源、社会和经济领域外延,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更周全的位置来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落后的过去,这一想法似乎是个天方夜谭,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握各种相关的数据,并综合分析这些数据,最终建立一个模型来得到一个最优化的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来建立一个效率和效益最为理想的系统,实现“科学配置能源”。
韩晓平强调,要整合各个能源终端的用能需求,并从大能源的角度实现科学配置能源,政府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既要发挥推动作用,又不要大包大揽,而应将以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束方式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形成“节约资源者受益”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和公众自觉加入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来。一句话,政府要做智慧型的政府。韩晓平举例说,浙江省是我国GDP能耗最低的省份,而浙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有一个非常智慧的政府,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有效管理,让企业主动去节能降耗。比如,浙江就制定了热力规划,即建立一个热电厂后,所有用热单位都要建在热电厂周围,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科学的能源配置和管理,但是这不可能由某一个行业来实现,必须通过煤炭、石油、电力、建筑等各行业的联动。但是就全国来看,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机构进行整体的协调、管理与监督,缺乏一个部门将石油、煤炭、电力等各类能源的应用和需求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共享,从而为整体规划提供帮助。因此,已经有许多专家呼吁尽快设立专业的部门来综合管理能源。”韩晓平最后说,“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下的政府行为才能真正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