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法院规范化管理经验启示录
来源:城市快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当事人利用诉讼卷宗电子网络系统查询自己案件的电子卷宗。


    5年前,当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投资上千万元建设、开发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时候,人们还无从得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公正司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市中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解雅洁说:“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让公正在透明中实现’!”

    5年砺剑,5年的锲而不舍,终于使梦想成为了现实。

    目前,市中区法院已在办公、办案等13大领域建起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借助这一系统,该院的各项规范化管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开庭断案真正走进了e时代:

    5年来,该院共审执结案件3.9万件,没有一起案件超审限,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优秀法院”称号并荣记集体一等功,被省委政法委授予“公正执法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该院视察工作时,曾这样评价道:“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把法院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裁判文书“即时上网”

    2005年12月,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裁判文书质量监督小组对上个月按规定时间发布在网上的205篇裁判文书进行审阅。很快,一期2万多字的“情况通报”出现在网上:205篇裁判文书中有18篇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占全部审阅文书的8.78%。于是,18名主审法官因事实认定、判决理由表述不规范以及出现错别字等情况,受到责任追究。

    这是市中区法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让生效的裁判文书即时上网接受“质检”,已成为市中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2001年3月,46岁的解雅洁担任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此前,她曾经在该院担任过9年的副院长,有着丰富的审判经验。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解雅洁很快和新一届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实现司法公正必须首先实现司法公开。在审判任务日益加重、社会公众对法官裁决期望值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实现公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信息化。

    解雅洁说,如果暗箱操作,当事人就无法对法院产生信任,即使判决公平,败诉方有时也会满腹猜疑,法院将因此承受越来越沉重的社会压力。始于2001年底的市中区法院兴起的信息化建设浪潮,就是冲着这一积弊而来的。很多法官认为,这是该院规范化管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2002年1月,市中区法院正式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由4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信息技术科,并出台《信息化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在推动市中区法院向“管理规范化、队伍职业化、手段信息化”目标迈进中,始终发挥着“导航”的作用。

    5年耕耘花满枝。在《纲要》指导下,市中区法院一路前行,如今已在局域网、案件流程、诉讼卷宗等13大领域,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有人说,在市中区法院,智能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不断地把横亘在百姓与法院之间的暗箱打开,让审判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2003年6月,为彻底根治生效裁判文书的一些“常见病”,市中区法院率先在全市法院推行生效裁判文书即时上网制度。与此同时,该院又选任了多名理论文字功底好、责任心强的法官组成“质量监督小组”,逐月对上网的判决书进行挑错。

    案件评查部门的同志说:网上挑错,走出了一条案件评查的新路子。

    法官们说:所有判决书都在网上,有错无错一看便知。这样的评比令人信服。

    辖区人大代表说:为了挑出裁判文书中的差错,市中区法院不惜花费上万字的篇幅进行点评,这种较真精神值得提倡。

    ……

    5年来,市中区法院先后有300多人次受到内部通报和扣分的处罚,不论院长、庭长还是普通法官,都有过法律文书被挑出毛病的经历,但该院的案件审判质量却由此得到了提高。

    沿着这样的思路出发,市中区法院还在网上开展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同样获得了成功:“质量监督小组”在挑错的同时,挑出本月候选的优秀裁判文书,由审委会投票确定优秀裁判文书。按照规定,院里不仅给予相应的法官一定的物质奖励,该文书还被存入“精品文书档案”,作为候选篇目参加市、省和全国法院举办的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

    成功永远青睐它的追逐者。

电子卷宗“即时查阅”

    从2006年6月起,每一名到市中区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都会在立案的同时,获得一个密码。然后,通过设在立案大厅里的电子触摸屏,随时进入该院电子卷宗即时查阅系统,查阅自己的案件从立案、开庭到执行等所有的程序进展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可提供所有审判环节的相关信息,比如开庭笔录、结案期限、诉讼证据、裁判文书等。

    也就是说,这个密码从立案的那一刻起,将一直陪伴着当事人,直到案件审理或执行结束。

    从此种意义上说,密码就是当事人手上的一个“表决器”,案子办得怎样,不仅自己说,当事人也要给出评价。办案过程是透明的,评价自然也是透明的。原告张某在查询开庭笔录时发现自己在法庭上要求被告支付3000元的诉求,被误记成“30000”元。于是,张某立即打电话向法官反映此事,要求予以更正。法官闻过则改,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

    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归功于市中区法院的“诉讼信息即时录入系统”。解雅洁认为:“最关心案件审理情况的,莫过于当事人自己;当事人对案件的监督,是世界上最有力度的监督!”

    让当事人监督,让社会公众充分知情,这是一种司法理念的创新。但如何去实现这种创新,需要一个载体。

    2005年5月,市中区法院投资40万元开发研制的“诉讼信息即时录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具有即时录入和查询功能,可以将审判活动中从立案到执行整个过程的诉讼证据、庭审记录、合议庭笔录、裁判文书、执行记录等所有诉讼信息,都与纸质卷宗同步生成。也就是说,随着案件的审结,一个完整的电子版的卷宗也同步生成,与纸质卷宗的内容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就实现了电子版卷宗与纸质卷宗的同步生成和存储方式上的双轨并存。

    “处理不如防范”,是市中区法院投资建设“诉讼信息即时录入系统”的出发点之一。为使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看得见,摸得着”,该院相继出台了《关于上级法院裁定继续审理的案件不得重复报结的规定》、《关于向上级法院请示问题期间审限扣除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公告送达期间审限扣除的规定》等10多项规定,把规范和完善的触角延伸至案件审理(执行)各个“接点”上,这些制度详细规定了审限扣除的起止时间,使工作职责变得清晰、明确。一段时间以来,针对法官反映网上报结案件数存在随意更改的问题,市中区法院通过不断修改流程,逐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结案日期一旦锁定,便不能随意更改。

    在市中区法院,15名审委会委员除了讨论和确定疑难案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每月至少要抽查5起未结案件,抽查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所有与诉讼案件相关的材料是否即时录入;二、录入的排序是否正确,材料扫描是否清晰等;三、录入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一旦发现有上述问题,审委会立即向承办案件的庭长和法官反馈,并责成其立即改正。

    目前,市中区法院“诉讼信息即时录入系统”已经储存了该院自2005年1月以来所有诉讼、执行案件的电子卷宗1万多件。由于即时录入系统能使百姓直观、便捷地目睹案件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因而越来越受到欢迎。

    开通这一系统的意义在于:一是要改变以往审理案件过程完全由法官独自掌控的封闭状态,实现审判监督由事后向事中的转变,最大限度地避免“生米做成熟饭”的现象发生。如此一来,一些涉法上访隐患也会由此得到化解;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强化当事人对裁判活动和法官司法行为的监督,让公正在透明中实现。

    如今,这种意义正在逐步上升。一位法官自信地说:透明,让法庭敲响的每一声法槌都透着公平。

    司法能力评价体系:让思想和智慧开花

    对一名法官的司法能力,究竟该如何进行量化和评价?

    一年前,市中区法院法官陈艳红一次获得4项殊荣的故事,便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综合司法能力优秀者、3年发回改判案件零追究、3年结案实现零信访、3年裁判案件服判息诉率最高。这样的殊荣看上去虽然很扎眼,却让人心服口服。因为你只要登录法院内部局域网,看看她的执法档案就全明白了,在陈艳红的执法档案里,可以找到有关她获奖的全部依据。

    这就是市中区法院司法能力评价体系。司法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推荐+领导确定”的模式,通过对工作质量、数量和效果进行动态、客观的记录,从而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得出正确的结论。

    与此同时,市中区法院出台《法官业绩暨法官执法档案考核办法》等制度,实现了执法活动与执法档案“同步生成”。目前,该院已建起了全方位岗位目标考核档案、法官业务档案、个人健康档案、法官廉政档案、案件评查档案、发回、改判案件审查档案、案件流程管理档案、来信来访管理档案、财物信息管理档案、文书评查档案等29大类,并全部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

    在市中区法院,不仅法官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也有各自的评价体系。2001年7月,市中区法院在区委和上级法院的积极支持下,9名刚从学校分配来的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被任命为法官助理,为部分选任的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承担审判辅助性工作,使法官全力以赴地关注庭审和钻研业务。法官当“红花”,法官助理当“绿叶”,拉开了以法官为中心地位的人员分类管理的序幕。2003年9月,按照执法档案的要求,该院又率先推行了书记员聘任制,实行“定额定编、编制单列、统一管理”的办法,所有书记员全部具有正式编制,纳入全区公务员统一管理,稳定了书记员队伍。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司法警察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也得到健康、规范地发展。

    实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和行政管理人员单独序列和分类管理,使市中区法院形成了“群峰竞秀”的可喜局面。一位书记员说:“在这个岗位上,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花引得百花开。5年的孜孜探索,市中区法院的法官助理在今天已经达到40名,基本实现了法官与法官助理1∶1的配比。“法官不再干杂活”这句话,在市中区法院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据统计,市中区法院的电子执法档案到目前已经储存了1995年以来的29类110项审判和管理信息。这些数据忠实地记录了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执法轨迹,成为司法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尺。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还使对法官的评价,变得客观、科学和简单。

    解雅洁说,市中区法院今天的成绩,是长期和逐渐积累的结果,是从每分钟打多少字抓起的,是从系领带不规范就要扣分抓起的,是从裁判文书的标点符号抓起的……

在网上开“审委会”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对案件审理发表意见和进行表决。这绝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市中区法院的审委会委员们在严肃地讨论案情。

    2003年8月,该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挪用公款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成员在定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几天后,案件承办人将此案提交到了审委会办公室。

    很快,审委会委员们就在局域网上收到了审委会办公室发来的关于此案的审理报告。于是,他们通过各自的电脑,着手对案情进行认真、细致地了解。对于不清楚的问题,审委会委员们在网上向有关审判人员询问,审判人员及时答复,补充案情。经过认真审阅,审委会委员各自在电脑上签署了表决意见,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对该案作出了定性: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

    研究重大疑难案件,审委会委员们坐在一起听取汇报,集中讨论,举手表决,这是通常的做法。但是市中区法院却突破了这一局限,改在网上召开审委会,既避免了“突击式”的研究,又省去了繁琐的开会程序,一种现代化气息在电子信息来来往往之间弥漫着,令人心旷神怡。对于审委会成员必须坐下来一起讨论的案件,案件承办法官也只是从电脑中打开自己的文档,将证据和与案情有关的资料直接展示在多媒体大屏幕上。此举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办案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有人把市中区法院的这种做法称之为“激发活力的艺术”。审委会崇尚这样的艺术,因为它能给审判带来公正。法官崇尚这样的艺术,因为它能够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

    在市中区法院,只要你随便翻开一页卷宗,或是参加一次庭审活动,都会真实地触摸和感受到一个透明审判的故事。

    市中区法院七贤人民法庭在实现智能化办公后,有人曾请教过解雅洁:如何来描述这种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透明度?她回答道:审判透明度就是在弹指间就能将法院的网页浏览一遍,然后知道此时法官们在干什么、怎么干。

队伍建设向网络寻梦

    市中区法院网站开通后不久,他们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把网络当成获取信息第一渠道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比例占80%以上。并且,随着法院网站的开通,院领导与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交流的方式也迅速转移到了网上。

    面对法官思维方式日趋多元化的现实,市中区法院认为,在网上倾听法官的合理化建议,通过网络来加强队伍建设和抓好法官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贴近法官生活,更符合时代潮流。

    现在,市中区法院几位院领导每天都要花费一些时间来阅读法官们发给自己的电子邮件,通过网络来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然后一一作出答复。有位法官,工作表现很好,但爱喝酒。时间一长,既影响了健康,也有损于形象。于是,解雅洁便以“网上留言”的形式,提醒他注意身体。院长的一番真情忠告,使这位法官痛下决心,彻底戒酒。一个月后,他高兴地给解雅洁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戒酒后自己的体重增加了6公斤。

    网络优势的发挥,使市中区法院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全省法院的任何一个地方登录该院网站,都会看到像“法官茶座”、“人生箴言”、“我与人民法庭征文”、“法院文化”、“好建议专栏”等字眼向你扑面而来,使规范化管理处处透着文化的芬芳。在尽情享用“网络盛宴”的同时,还会有一些思想的清泉流进法官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收获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故事中,“透明”一词被放大了很多。

    由网络带来的这种透明度,可以让法官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名法官曾经这样评价解雅洁和院党组:创造条件让你出成绩,同时又能让你时刻感受到朋友一样的关怀。比如,法官的论文拿了大奖,她会及时发一封电子邮件表示祝贺;许多年轻同志没有通过司法考试,思想压力大,她就和几位领导主动走到他们中间,一起登山,一起分析原因,一起拿出对策……

    在电子邮件的来来往往之中,队伍的凝聚力增强了。在解雅洁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很多法官几年前发给她的一些“心里话”。她舍不得删除,只想尽可能将它们保存时间长一些。她说,每次阅读这些邮件,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市中区法院的法官们坚信,借助这样一些载体,市中区法院“让公正在透明中实现”的理论,就能源源不断地付诸实施,变成未来岁月里一次次心灵的飞翔,变成逐年攀高的结案率,变成一部富有激情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