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信息化必不可少。”记者在这场主题为“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会上了解到,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各研究院所正在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将合力把这场“信息化战役”深入开展下去。
政府主导 勾画蓝图
在中国13亿人口中,7亿以上是农民,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2004年~2006年,中央连续出台的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均对农村信息化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2006年出台的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推进信息化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曲维枝表示:“推进农村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并相继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有关文件,为做好当前和今后5~15年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各级政府是落实政策的主体。在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引起与会人员的关注。据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介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基本建成了从省到市、县、乡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18个省辖市和128个县级部门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达162个;2910个行政村实现了计算机上网;4500多个农民经纪人拥有终端。此外,全省18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都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成了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可以直接向农民提供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7000余人,有效突破了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信息的进村入户。
2006年4月,河北省安平县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承担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大纲》软科学课题研究。据该县县长刘永军介绍,安平县率先提出“信息兴县”战略,针对实际需求,围绕丝网、生猪等支柱产业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信息化与县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可行之路。
企业响应 进村入户
“当今,贫富差距扩大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财富资源分配不均,第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第三是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在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作上述表示。信息化工作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指出:“数字鸿沟的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逾越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并加以克服。电信业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解决我们国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据悉,我国政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实施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等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普遍服务,普及信息化知识和信息技能,广大农民能更好地分享国家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据中国联通客户部总经理方刚介绍,围绕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和信息来源这一农村信息化“最初一公里”两大难题,中国联通响应政府号召相继实施了部分贫困地区的“村村通工程”和覆盖全国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工程”。2006年,中国联通共承担9个省114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电话任务,据方刚透露,截至10月底,上述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另据了解,中国联通公司农业信息化项目于今年7月在全国26个省分公司正式启动,预计到今年底将建设5000个信息站,发展农村用户达500万。
围绕农村信息化,中国移动提出“三网惠'三农’、助建新农村”的发展策略。未来几年,将继续完善农村移动通信基础覆盖网、积极搭建移动通信农业信息网并着力拓展农村移动通信服务营销网,大力建设“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信息网络,中国移动客户部总经理叶兵表示,中国移动将承担起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农村搭建信息化桥梁。
“新农门”对公众而言,可能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商,然而,这家创立于2005年8月的公司却是全球第一个农民工门户。一支全部来自农村的创业者组成的团队,在CEO肖克文的领导下,雄心勃勃地欲打造一个农民工(蓝领)、职业学校、用工企业、工业园区、服务机构、媒体、政府、新农门八方共赢的强大劳动力资源服务平台。肖克文表示,“只有让全国两亿农民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称得上信息化惠及全民。”
研究辅助 提供咨询
作为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新农村信息化论坛”的唯一学者代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李道亮教授显得“势单力孤”,然而他的报告,尤其是关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无偿化与物流服务有偿化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办公助运行体制”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定位、态度、发展策略”的观点,却受到参会者的高度关注。
“简易实用、贴近我国农村实际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李道亮一再重申这个观点。在考察了许多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后,李道亮脑中俨然装着农村信息化的案例库,经过比较,他认为我国农村具有一系列特殊性,包括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组织化程度低、城乡差异大等,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做法——走发达国家大投入、高成本建设信息网络的道路。他认为,在经历了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和工厂化农业之后,农村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李道亮认为,“我国正处于农民增收困难的时期,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数字农业的推进。”为此,农村信息化必须突出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各地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信息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