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与网民之间的博弈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导读:从互联网的发展看,技术引领、应用推广是最重要的动力。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是以博客大众化及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的。伴随Web2.0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变化,政府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难题,网站面临着“如何赢利”的压力,网民面临着“如何表达”的选择。总之,三者间的关系必然随着互联网的新发展而进一步调适。而业界关注的“博客第一案”和“博客告博客案”已先后于8月2日、9月11日宣判,为今后博客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

  Web2.0是从Web1.0发展而来,因此并不能将二者对立或者割裂开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同样可以融入Web2.0的要素或服务。但必须看到,从一开始基于Web2.0概念、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批新网站这两年迅速崛起,已成为互联网业界一道耀眼的风景线。Web2.0网站大致可分为博客、播客、维客、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新型虚拟社区、社区搜索聚合等类型。

  博客被视为Web2.0最主要的表现形态。9月,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显示,2002年以来,博客的数量在中国增长了30多倍,截至2006年8月底,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3374.7万,成为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应用之一。博客数量达到1748.5万,其中活跃博客为769.4万(指平均一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网易继新浪、搜狐2005年推出博客服务后,于今年9月加入这一行列。人民网、中国网、中经网、中国日报网等不少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亦在今年推出博客服务。不仅精英、名人开博客,广大普通网民(所谓“草根”)开博客,连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乃至政府官员也开博客。

  有人指出进入2006年播客的发展进入井喷期。菠萝网2006年8月的调查显示,中文播客数量在过去三个月内翻了近二番,播客节目数量更是增长了将近三倍多。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等新闻网站也已提供播客服务。受美国YouTube网站成功模式的影响,国内亦出现相当数量的视频共享(分享)网站。

  在互动多媒体网络杂志方面,如Xplus、ZCOM、POCO等发行平台在市场上已有不俗表现,不少网络杂志已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群,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如《WO》、《ME》每期发行量已达30万份以上。

  基于Web2.0概念的新型虚拟社区,是目前受到年轻人追捧的网站形态之一。如千橡互动集团旗下最火暴的猫扑网,目前注册用户已达2400万。11月,猫扑宣布推出新闻、娱乐、互动三大资讯频道,开始向门户网站进军。

  在搜索聚合领域,奇虎、大旗是领军的网站。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大旗网提供技术支持的新闻聚合门户“华声在线”也在今年9月开通。

  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式的架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发挥用户的原创能力,并真正形成网上网下的互动。如大旗网博客5月发起的救助湖南病危儿童小冬香的活动,便是网上网下互动的一个典型事例。实际上,由网上延伸到网下的救助、公益、联谊等活动非常之多,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Web2.0在2006年的火爆,与各类网站的推广活动是分不开的,如博客网于4月29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博客节便是这类活动的代表作。Web2.0在2006年的火爆,也是与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分不开的,不可否认的是,“网闻”已成为今天媒体大做文章的重要来源。不少Web2.0网站在获得风险投资后,规模陡然扩张,但同时面临着赢利的巨大压力。

  引起激辩的四个关键词

  Web2.0带来的是互联网个人信息节点呈爆炸态增长;个人制作、发布信息轻而易举;传播的内容更加五花八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越来越多;传播采用的P2P等技术打破了以往中心传播的模式……,由此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以下四个关键词,便集中反映了年内网络传播的突出状况。

  1、网络暴民

  由2月的“踩猫事件”、3月的“韩白论战”、4月的“铜须事件”而产生的一个词汇,一时间国内外媒体纷纷在报道、解读这些事件时加以使用,如4月17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即为《网络暴民》。在“踩猫”、“铜须”等事件中,网民还通常采用“网络通缉令”的方法把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目揭露出来,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有关互联网为恶为善的讨论一时间也达到白热化程度。

  2、恶搞

  2月,胡戈创作的视频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著名导演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进行讽刺挖苦,在表现形式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实际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的二度创作并形成“恶搞”的效果胡戈并非第一人,但《馒头》在今年网络传播中造成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恶搞”的对象后来发展到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最典型的事例是4月中央电视台举办青年歌手大赛前,有人用《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为素材进行“恶搞”,在社会上招致强烈的批评,并引发对“恶搞”进行治理的讨论。

  3、公示丑恶

  11月,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饶颖的“白描”性虐待日记几乎同时在网上曝光,立刻成为网上焦点。如张钰的录像带在优酷网站刊发后,2-3天时间内便有836万人次浏览,相关评论达到7000多条。围绕这两个事件,网上叫好者有之,网上批判者也有之,从道德层面论说者有之,从法律层面论说者也有之。不少网民对于提供张钰、饶颖进行信息广泛传播的网站,尤其是对网站出于商业利益而使用的操作、炒作手法,也一针见血地进行了剖析。网上信息传播有没有底线,要不要底线,以上两个事件再一次向社会提出了这一问题。

  4、博客实名制

  10月,有媒体报道,信息产业部已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下属的博客研究组开展博客实名制的研究,有媒体更明确称“中国互联网协会证实,博客推行实名制已成定局”(《华夏时报》,2006年10月20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亦刊发了10月13日博客研究组就实名制展开讨论的议题,包括实名制管理的适用范围;各方的权力和义务;登记身份信息的内容;登记真实、准确身份信息的保障措施;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的时间安排等。这一消息立刻引起网上热烈的讨论。从博客服务商(BSP)和众多博客的反应来看,持反对、质疑的声浪甚高。

  伴随Web2.0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变化,政府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难题,网站面临着“如何赢利”的压力,网民面临着“如何表达”的选择。总之,三者间的关系必然随着互联网的新发展而进一步调适。而业界关注的“博客第一案”和“博客告博客案”已先后于8月2日、9月11日宣判,为今后博客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