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特点:实现农企的规模化、生产的组织化、流通的标准化、监控的实时化、跟踪的全程化、管理的全局化。
上海 数字农业体系建设的前期成果
上海农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1.3%,农业在上海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基础产业,上海城市的生态保障和食品安全要求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将产生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必须以对海量信息的处理为基础,传统手工处理信息的方式已完全无法适应其数量、速度、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上海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实际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实践的基础,为上海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上海食品安全体系
上海食品安全体系以生产源头、市场流通、政府监控、服务市民四个方面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切入点,涵盖了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农产品物流、各级批发市场到超市的源头到餐桌全过程,为各个环节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将这些信息汇总集成到一起,供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跟踪管理,供消费者进行产品信息查询,供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全局和全程的监控追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网络体系。
1、农业生产源头控制方面
(1)商品猪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按照国际养殖标准,从小猪出生开始记录,包括饲料添加、生长情况、免疫情况、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等逐一登记在册。并具有违禁药物的预警、报警功能。目前上海已有80家猪场使用了本系统,到2007年底150家规模化养猪场将全部应用,从源头上保证猪肉产品安全,提高养猪场生产管理水平。
(2)种猪射频芯片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将射频芯片和其天线封装在树脂材料的耳标内,对单个种猪生产全过程进行记录,可即时获取有关种猪的饲料、病历、喂药、转群、免疫等信息,及时调整饲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种猪质量。目前在上海大丰等农场使用,已经试安装射频系统的种猪有10000头,明年将推广到20000头。
(3)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主要控制蔬菜生产过程中,包括大气、灌溉水源、土壤等的相关检测信息,蔬菜的虫害、病害、以及防除和农药使用信息,蔬菜销售对象信息、物流运输信息,实现从生产、检测、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完整控制,利用条形码全程传递安全信息。目前上海50家蔬菜生产企业已经使用了该系统,如星辉公司生产的蔬菜,运用了该系统后,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市场上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查到所购蔬菜的详细资料,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好评和欢迎。
2、市场流通控制方面
(1)农药残留安全快速检测网络;整个网络平台具有高速度、低成本、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作为农药残留的检测终端可以八通道同时检测,平均每二十分钟可检测八个样品,检测成本低廉,平均每个样本检验成本低于一元。
(2)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管理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射频卡技术对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经营者进行管理,做到人手一卡,记录其经营产品的检测情况和交易情况等内容。通过该系统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和零售的信息沟通。
(3)蔬菜加工配送信息系统;系统结合蔬菜加工配送企业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开展系统开发,实现订单、物流配送信息、农产品安全检测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信息利用率、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此系统已在上海的大型蔬菜配送中心开始投入试运行。
3、加强政府监管控制方面
(1)市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市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实现从生产源头、道口运输、批发市场一直到屠宰场全过程监控管理,在道口和屠宰场使用RFID卡,以加强对进沪生猪的监管,落实其产地和去向的“点对点”监管方式。信息监控中心能对道口检查数据进行审核和数据的各种汇总统计。各使用部门根据授权的权限,可利用该同一系统(程序),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汇总等操作。
(2)农产品认证监控;为了解决农产品认证前紧后松的现象,在农产品认证中心建设监控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控通过认证的企业的生产情况、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生产过程中危害点的控制情况,并且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认证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辅导决策。农产品生产企业与认证部门实现信息衔接,提高了生产、加工企业执行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自觉性。目前平台已监管了众多家规模化企业。
(3)上海农业GIS应用平台;GIS应用平台包括农业规划、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渔业生产、土壤养分等几个重点方面的信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的动态信息全部来自于畜牧生产管理系统;蔬菜种植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和农残检测网络系统。GIS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在食品安全宏观决策上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
4、服务于消费者方面
(1)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平台结合计算机技术与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查询到的超市销售的小包装农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厂商信息、品牌、认证信息、生产地、加工地、药物残留、检疫检测情况等。
(2)出口蔬菜条码追踪系统;系统将蔬菜的各项生产信息和源头企业信息与特定的条码对应起来,只要在追踪系统服务平台网站上录入蔬菜包装上的条码就能立即查询到该蔬菜的各类相关信息。目前上海7家蔬菜生产企业已经使用了该系统。
上海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1、五网一线;目前,由上海市农口系统的“五网一线”(“五网”即农委政务网,上海农业网,华东农业网,科教兴农网,农民远程教育网,“一线”即农科热线)已见规模。
上海农业网创办以来,先后经过了7次改版,围绕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不断丰富新内容。到2005年底,上海农业网累计点击数达到3亿次,平均日点击数14.6万次。华东六省一市农业主管部门共同主办的“华东农业网”通过开发公用模块,将华东六省一市的农业信息集成在一起,起到了工作交流、经验共享、市场互通、信息汇总的作用。
2、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放置在村委会的触摸屏信息终端(“农民一点通”)为村民提供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市场交易等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提供免费的视频电话服务、短信服务、农科专家远程诊断服务、医疗预挂号和公用事业付费服务等。
目前,“农民一点通”已在上海郊区县将近100个村开展了试点,由农技推广中心、农资超市、农委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维护更新,各类信息发布后立即传到各个信息终端机上供村民查询,村民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快速找到所寻找的各类信息,并且能免费拨打农科热线,与农科专家面对面的交谈,实现农业技术的远程视频咨询和病虫害的远程诊断。每个村的基本信息和村务公开等信息集中汇总到一个数据中心平台然后通过统一的门户网站发布,实现村级电子名片的因特网传播,为各村建立了通过互联网推销本村农特产品、招商信息、村办企业的窗口。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受到了当地村民和村委的普遍肯定和好评。
数字农业体系建设机制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是上海数字农业体系建设中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农委领导和支持下,一直把为三农服务把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指示作为工作目标,几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国农业信息化一支生力军。
公司根据上海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强市的要求,围绕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这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专注于农业信息化领域和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公司先后出色完成了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市农委、市科委立项的“市境道口动物防疫监控系统”、“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畜牧业电子商务平台”、“城市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RFID在动物产品中的应用”等二十几个重大科技攻关、应用项目。开发了畜牧、蔬菜、水产等多个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研制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等设备。形成了食用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从田头到餐桌的监控系统。
几年来,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及其他知识产权34项。许多产品已经在全国有了很好的应用。
在信息服务方面,公司承办了“上海农科热线”(021-12316),以八个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为支撑,130位多专家为依托,全年365天24小时免费为全国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咨询,做到百分之百有答复,被农民亲切誉为“设在家中的农技站”。公司还承担开发、建设、维护上海农业网络系统,为郊区农业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行业协会建设网站40多个,培训农村信息员1080名,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132个。公司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还为农业企业、行业协会,营销大户提供服务器托管、信息维护、设备调试、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等。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信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经过三年的调研,于2006年初公司推出了“农民一点通”服务平台,有效地整合了政府信息资源,借用上海12316服务网络,发挥涉农有关部门的科技优势,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市场,科技,政策,教育等全方位为农民提供最直接的服务。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新郊区建设时对该产品作出高度评价,2006年10月在南宁东盟展会上温家宝总理亲自使用了“农民一点通”。目前上海地区已完成100个村的试点,两年内将覆盖上海主要涉农行政村。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的这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式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廖晓淇副部长、农业部尹成杰副部长、牛盾副部长的高度称赞,认为是农业信息化推广的先河,是一种符合市场发展的先进模式。
点评:
上海数字农业体系主要以食品安全体系和为农综合服务体系为两条并行的主线。食品安全体系针对源头、流通和终端环节的全程监控,帮助消费者保障自身权益,安心放心的消费,帮助相关农业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控制安全事故的范围,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监管。为农综合服务体系侧重于以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信息和综合性服务,解决农口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互通问题,解决科技进村入户、“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