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化”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优化
来源:天极 更新时间:2012-04-15
              老师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全班学生在网上资源库提供的单元阅读篇目中任选一篇,然后写出体会与心得笔记,并提交到网上。课上,老师在所提交的作业中通过学生评价和老师的认识推选了优秀作业,让学生到前面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这样理解,为什么这样表述。然后老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原文进行理解评价。这节课,是基于校园网络的“个性化班级教学平台”实现的。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四中看到的由徐冬杰老师执教的一节高二年级语文课,也是该校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验教学研究”的课堂教学。

  打开教学平台,记者看到了“公共区”、“语文论坛”、“佳作展台”、“资源库几大功能区。学生网页上有老师布置的学习要求、与老师直接沟通的专线快车、有自己的作业园地和记录自己学习过程的学案集成几个板块;教师网页上有教学要求、与学生沟通的专线快车、作业评阅和教学管理几个板块。教师和学生都可通过网页进入专门设置的资源库。在资源库中,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精读多媒体素材,包括背景图片、诵读感悟、视频精选、相关课件;发散探究类素材,包括名著选读、专家专论、新秀论丛、相关链接;练习测试类素材,包括习作扩展、双基扩展、精读扩展、文言扩展等丰富多彩的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选用。

  徐老师认为,基于个性化班级教学平台下的教学与以往的语文课堂相比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体现出了个性化。对教师来说,突出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说,真正体现了主动学习。这是原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思考的具体体现。一直关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作为中央教科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顾德希,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着自己的认识。

  要真正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说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顾德希老师认为,目前来看,整合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演示课件。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穿插演示或全程演示,作用一般是弥补板书的不足,或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二是上网搜索资源。围绕课文,到网上搜索资源,扩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三是建专题网站,把有关资源搜集、链接起来。他认为,这些做法,对改进语文教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件演示”,由于事先“固化”了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很大冲突;上网搜索资源,由于资源随意性大,所需要资源无法得到保证;建专题网站在丰富教学资源和改善教学互动方面有优势,但资源的系列优化和评价的整体优化上还存在问题。要想真正做到整合,必须要做到“语文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与非数字化互为补充、互为延伸、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整合必须落脚于“是否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是否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是否实现教学评价的优化”上,这样的整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学科教学的发展。

  “四项整合”应是突破

  作为课题组组长,顾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与网络开发中,力图从四个方面实现整合,从而推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优化。一是整合班级教学。他认为可以通过虚拟教室实现网上虚拟班级教学。在这个虚拟教室里,教师和学生分别拥有一个网页,他们有不同的路径。教师在网上布置作业、评阅作业、作出个别反馈、进行教学管理;学生可以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开展公共讨论、听取教师反馈和同学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师生凭借网上资源库和网络交互功能的支持,开展数字化的教与学。二是整合语文教学资源。顾德希认为,一篇课文讲好几节,翻过来掉过去只是有限的几篇文选包打天下的局面早就该结束了。网页技术、数据库技术、链接技术为构建立体化、开放的资源提供了便利,而有资源支持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三是整合语文教学方式。数字化交互式的方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容地与每一位学生交换意见,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关注投向每一个学生。四是整合语文教学评价。以资源库为支撑,充分利用虚拟教室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可获得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可靠记录,其中相当多的部分具有评价的意义,只要把这些数据分类处理,准确的过程评价就可以实现。

  数字化要求教师转变教的方式

  顾德希认为,有强大资源作支持,学生就有条件实现自主学习。但在数字化条件下,教师要转变教的方式。

  过去的教学方法偏重于课文分析,分段分层、概括大意、总结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一篇课文讲好几节、一学期就学有限的几篇课文。数字化条件下,教师应当着眼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有效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的过程。45分种的一节课仅仅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视野应该投向学生一个阶段学习的全过程。可以确定一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在过程当中全面关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的备课,也要从备一篇课文怎么去教转到备一个单元学生怎么去学。备课已经不是教案怎么写的问题,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得到促进与提高的问题。

  教师还要不要钻研教材呢?顾德希认为当然要。教师钻研教材的目的,主要不是解决一篇课文怎么去讲给学生听,而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怎样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如果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已经很好了,教师就不必要讲了。教师应把钻研的对象扩展到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其中也应包括学生的质疑、学生的习作与练习。教师应全面关注、掌握各种资源的不同功能,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教师还要不要讲呢?顾德希认为当然也要讲。在数字化交互平台上,教师给学生提要求、提建议、解答疑难、对学生提交的各式作业加以评价,这是数字化的讲。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的讲要精炼、精到、精粹,要贵在启发,而教师具有示范意义的讲述,本身也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