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是2006年军队建设的特点
“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为我军提出的新目标。
在2006年的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明确要求,加强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要着眼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以新时期战略方针为统揽,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2006年我军军事训练呈现出的四大特点,就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最新注脚。
“一体化”训练,提高联合打击能力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指各种作战力量的编成,将打破军兵种界限,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使情报、预警、指挥、火力打击、后勤保障等各种作战实体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形成联合打击能力。
今年3月下旬,担任总部“一体化”训练试点任务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率先拉开了“一体化”训练的序幕,他们与成都军区空军部队共同探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一体化”训练体系,初步实现了军兵种间信息兼容、系统联通、数据共享。
5月下旬,南京军区某两栖机械化师与南京地区的8所军队院校专家,通过网上演练和实兵演习,共同研究解决“一体化”训练中的难题。
6月上旬,广州军区某集团军进行实兵演习,检验他们研制的“一体化”指挥平台,获得成功。
《解放军报》为此发表述评文章,对全军“一体化”训练进行总结,称“一体化”训练是我军“训练领域一场方兴未艾的变革”。
在“一体化”训练中,全军部队突出了提高军兵种合同作战能力。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战略导弹部队四大军种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等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因此,不同军种和兵种的联合演习,在2006年成为我军训练的重点课题。
9月26日凌晨,我军“联合-2006”陆海空电立体作战演习拉开序幕,演练课目是隐蔽渡海输送。从黄渤海深处的某海域到沂蒙山腹地的齐长城,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千年古战场上,陆军某集团军、海军快艇某支队、空军航空兵某师等潍坊军事训练协作区内的19家单位,共同排兵布阵。
黄海某军港内一片静谧。某步兵旅数千名官兵,登上新型国产登陆舰,与参加演习的海军舰艇编队,劈波斩浪驶入大海深处。
9时30分,导演部突然下达“敌情通报”:蓝军以“诺克斯”级和“成功”级护卫舰组成反制编队,以电子压制为先导,以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实施连续破坏性攻击,企图袭击红军登陆输送编队。
陆海空三军各参演力量轮番“唱主角”,配合默契:9时32分,舰载直升机升空;9时35分,航空兵第一批次歼击机从某海滨机场起飞;9时40分,某型潜艇开始出击……10时05分,红军指挥员指挥护航战机重创蓝军护卫舰后,引导舰艇编队对蓝军护卫舰艇编队实施超视距导弹攻击,将其全部击沉。
11时15分,红军航渡编队抵近某预定登陆滩头。此时,海军舰载火力群、航空兵火力群集中突击,迅速肃清岸滩蓝军残存火力点,成功开辟登陆场。在炮火的掩护下,红军某步兵旅第一波次登陆运输编队搭载冲锋快艇,顺利抵滩,抢占了滩头阵地。
8月下旬,北京军区在内蒙古成功组织了“北剑-0607(S)”联合演习,首次由空军、二炮、武装警察部队配属战区部队进行对抗演习,共出动2个整装师千余辆坦克、装甲车、步战车和两万名官兵,在1000平方公里的演习区域内展开。
演习分为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机动、作战部署、战斗实施等四个阶段。
演习现场,战车驰骋,战机呼啸,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导演大厅内,巨型屏幕上显示着上千平方公里的“战场”上两军“交战”的情景,机械化步兵某师与摩托化步兵某师的2万多名官兵,驾驭着上千辆坦克、装甲车、步战车、自行火炮,在立体侦察、电子对抗、空地火力打击等“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场”上激烈厮杀。
据导演部介绍,此次演习是北京军区有史以来信息化含量最大、与信息化作战贴得最紧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使部队经历了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考验和锻炼,提高了指挥员联合作战指挥的能力。
11月14日,济南军区举行“前卫-2006B”军事演习,参演部队既有陆军航空兵部队,也有电子战部队,还有新型炮兵部队和某部特战队,兵力约8000余人。演习检验济南军区所属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目的是通过最困难最复杂的实战发现部队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部队联合作战水平的提高。
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指出,这些部队在未来战争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作战职能,某些情况下还要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对他们单独出动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进行检验非常必要。无人机侦察,电子干扰,机降突袭与伞降破袭,直升机空中突击,导弹射击,炮兵压制破坏射击、拦阻射击、精确射击……这些高技术部队贯穿全程的信息化背景和完全陌生的地域接受近乎实战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