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四川省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暨育种攻关产学研签约大会,在成都举行,正式拉开了用此行动推进四川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帷幕。在此之前,四川已完成了“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和“生物技术产业工程”的布署。
“两行动一工程”推进富民强省
四川今年提出“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后,如何将这一工作思路应用于全省科技工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如何通过载体支撑引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四川省科技厅在经过广泛调研,征求多方意见进行分析后,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工业强省”、“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在工业上实施“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在农业上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同时还启动实施了引领未来四川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工程”。
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四川地处内陆,无边无海。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交通、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工农业经济一直不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大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强大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四川实施“两行动一工程”,力求从顶层进行工程设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劳动者、劳动工具、资本、科技、制度等诸要素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与技术结合,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问题。
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就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目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科研、政府联动,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具体就是围绕全省优势产业发展,集中科技力量,重点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攻克一批涉及产业化项目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加强集成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配套和完善技术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围绕信息技术、新能源、民用核技术、先进制造业及民用航空等领域,发展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培育一批有活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突破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在主要行业典型企业进行推广。四川力争到2010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极大地提升攀钢、长虹、泸天化、地奥等全省30家骨干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攻克一批共性技术,形成德阳重装制造、成都数字媒体、武侯鞋业等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攻克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培育出100家产值上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10户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技术示范,培育一批创新型节能降耗示范企业。
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则是按照四川不同的资源,将全省分为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经济区,依照企业主体、特色产业布局、集成推进、省地县联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一县一品”覆盖181个县,重点推进畜禽、粮油、果蔬、茶叶、中药材、林竹、丝麻、水产等十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展开农业科技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高新技术的攻关与应用。重点是进行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物制剂研发、标准化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优势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将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按照不同优势特色区域的科技成果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扩散,以形成强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如川南片区林竹资源丰富,就重点扶持永丰纸业、巨森纸业、汇竹食品等龙头企业,将已有的成果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另外,还将建立健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完善便捷的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建立、扩大科技特派员产业团队、发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加强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搭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资源、信息、培训、基础数据等平台,使农业有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到2010年,四川要突破制约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15项,推广应用先进技术500至600项,支持建立10至15支科技特派员省级团队,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000人,组建200个新型农业专家大院,实现农民科技110覆盖县(市区)150个,带动1000万农民人均年增收150元。
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则着眼于四川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21世纪,是生物技术发展的世纪。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也把生物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四川生物资源丰富,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生物技术研发体系较为完善,发展生物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说,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是着眼于用科技力量推进四川工业、农业现实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强省富民的话,那么生物技术攻关工程则是着重于面向未来,为未来四川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技术的引领与发展的动力。生物技术科技攻关工程,重点展开一批产业化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提升农作物良种,用胚胎转移、克隆技术培育新一代畜禽良种等;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通过研发攻关,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医药材料、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等15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同时还将着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打造生物化工、生物医学等16个生物技术研发平台,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生物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生物技术产业工程的目标,到2010年培育一批产值上亿元的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建设2至3个产值50亿至1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两行动一工程”突显产学研结合科技与经济无缝对接
四川实施的“两行动一工程”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与推进模式。
首先“两行动一工程”所有的产业化项目,全部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如果不是企业牵头,没有企业参与,就不予计划、申报、安排。其次,实施的所有项目,全部按产业布局安排。不能形成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不予安排。第三,所有项目的推进方法,全部按“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方式进行。也就是按照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验收、工程绩效考核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和管理,通过工程化模式,达到产业化目的。第四,所有项目实行产学研结合,有一部分项目同时实行省、地、县联动。例如“低温肉制品与传统肉制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就是由龙头企业高金食品公司、泸州太伏火腿厂牵头,川大、川农大、成都大学共同承担的。投入资金1.6亿元,至2008年将完成优质西式低温肉制品开发、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改造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关键技术24项,开发新产品36个等。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相互进行了签约,并按约定的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第五,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例如改革调整了资金主体流向,改革了项目管理流程,改革了决策机制等。第六,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无缝对接。由于“两行动一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全部实行的是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结合的项目,成果产业化中强调技术创新企业、科研单位转化成果与市场相结合的衔接方式,这就从体制与机制、方法与模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两张皮分离现象,克服了过去科研单位做科研成果、企业做市场活动,互相封闭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两行动一工程”从今年9月实施以来,受到企业、科研单位和各项目实施地政府的拥护和支持。科技部李学勇、刘燕华两位副部长分别到成都参加了启动仪式,并给予高度评价。成都某研究所的一名教授,曾对科技厅调整产业化项目资金流向意见很大。最近,这名教授改变了看法。他说,看来,调整资金流向目的不是削弱科研单位的经费,而是调整创新的主体,明确资金创新的市场方向和产业化目的。科研单位与企业携手,同样可以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他完全赞成这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