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羊文欣 撰稿:胡艳 摄影:姚建国
小康指标中,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目标值为: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00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0台。
2005年,我市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已达251.4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为33.9台。
编者按:每天早上7点,家住钟楼区西林街道孙家村的孙亚平,都会准时收到常州手机报,花上10分钟时间看完手机报,新闻、天气、彩票等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根据手机报上的天气预报,孙亚平会跟母亲商量,是否要给两岁的儿子增减衣服。
而在10多年前,孙亚平和其他大多数市民一样,通过电视、报纸获知新闻,每天听着广播里的天气预报琢磨着第二天穿什么衣服,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能在手机上看新闻、看小说、看电影……请看今天的“感受小康”之八——
过日子已离不开信息化
[民间样本]
一位普通市民的数码生活
“两岁的儿子都会自己用DVD放动画片了”
出生在1979年的孙亚平,在她27年的生活记忆中,家庭生活信息化的最早记忆,是电视机。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那一年家里一次性添置了两样大件:彩电和冰箱,这两样东西一下子花掉了我们家一万多块钱。”当时购置这两样东西对她家可是件大事,是父亲和叔叔两个人结伴到当时的家电城(现在的金太阳家电怀德店的位置)买的。“彩电买的是索尼2188,酒井法子做广告的那一款;冰箱买的是上菱。”
如今,那款索尼2188仍在正常工作,虽然有时候搜台的时候不太方便。家里已有了4部彩电,孙亚平的丈夫却在琢磨着添置第5台彩电,“儿子每天要在我们房间里看动画片,有的动画片我们已经陪着他反复看了不下20遍了,实在有点厌烦了。”
至于夫妻俩结婚时买的DVD,已经成了两岁儿子的专属品。“《奥特曼》、《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想看时他就自己去放,操作DVD比大人还熟练。”
JVC摄像机,是2002年叔叔从日本带给她家的,结婚时还用它拍录像的,“现在觉得太笨重了,拿着太沉,也不怎么用,今年打算换一台轻巧一点的。”
卡西欧数码相机,是2004年托同事从北京带回来的,当时300万像素已经很好了,“现在带出去旅游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拍,跟同事的一比,太落后了。”
至于MP3,也已经是第二只了。
“那时候手机要装在裤子后袋中,还要故意露出半截,就是要让人知道自己有手机”
1998年,孙亚平即将毕业,为了方便与同学们联系,家里决定装一部固定电话。在当时的那些邻居中,她家算是装电话比较早的一家。电话装好后,左邻右舍家里有急事会来借电话打。不过,2002年前后,邻居借打电话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一年开始,村里基本家家都装上了电话或用上了手机,家里有电话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家家户户装上电话,与2001年的一项重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1年,财政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文,宣布从2001年7月1日起,取消市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等专项用于邮电通信事业建设的政府性基金。地方出台的农村电话初装费以及附加在电话上征收的其他政府性基金项目,也一律取消。7月1日前已缴纳市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农村电话初装费,但仍未装机、入网的用户,可以获得全额退款。这些收费项目的取消,大大促进了电信消费。
家里装上电话的同一年,孙亚平开始实习,她给自己配备了一部数字寻呼机,方便与单位、家人还有同学间的联系。不过,这部寻呼机用了不到一年就丢了。1999年,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她用一个月工资,外加妈妈赞助的1000元,买了一部宝蓝色的诺基亚手机。
“那时候,走在常州的大街上,你会看到有手机的人,无论男女,都把手机装在裤子后袋中,还要故意露出半截,为的是让人知道自己有手机。”回想到这一情景,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7年过去了,手机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件通讯工具,或是一件普通消费品。对她来说,换手机的理由,只不过是“觉得好看”。换了多少款,她自己已经记不清了,从最初的单一颜色屏幕到彩屏再到带拍照和MP3功能的,至于那款最初的诺基亚手机,早不知在抽屉的哪个角落了。
在这个五口之家,除了固定电话,孙亚平和丈夫一人一部手机,母亲一部小灵通,父亲在家用小灵通,出门就带上手机,平均每人一部电话都不止。
“以前喜欢逛商场,现在自己开网店”
2004年,为了工作也为了私人联系方便,孙亚平家里添置了电脑,申请了电信宽带上网业务。这样,一些资料就可以直接通过邮件发给客户,而不必赶到办公室去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网络不仅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在几个同事的带动下,还让她迷上了网络购物,书籍、日用品、衣服,都可以到网上去购买。最让她动心的是,她偏爱的杭州某品牌的服饰,网上不仅新款上得又快又多,而且价格比在商场里购买要优惠很多。
很多在常州本地买不到的东西,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买到。比如,儿子一款带翅膀的“天使装”,就是她在网上买到的。对于这件衣服,儿子的喜爱程度达到了“穿上就不愿意脱下来”。不仅如此,每次穿出去,别的小朋友也是一副羡慕的神情。别的妈妈问起,她会带点骄傲地说“是我在网上买的”。
网上购物经历多了以后,孙亚平琢磨着自己开家网店。上个月,她在易趣网上的店铺正式开通了。“平时冲动购物比较多,有的衣服买回来一直找不到可以搭配的服装,或是只穿了一两次就不喜欢了,就挂到网上去卖掉。”
而孙亚平53岁的母亲,会在外孙看动画片的时候,到网上打几把自己喜欢的四副头消遣消遣。“我最近才发现,我妈现在会自己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到网上去打牌,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会的。”
[历史回顾]
1913年,我市第一部磁石电话机在湖塘诞生。1993年,常州全面实现了电话程控化。2002年,固定电话用户突破100万门。2005年底,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我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双双突破200万户,分别达到202.1万户和207.5万户。全年通信业务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0.6亿元。
1988年,我市第一家寻呼台诞生。在寻呼业务发展的高峰时节,我市寻呼用户曾达50余万。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加及短消息业务的冲击,寻呼业务日益萎缩。2005年6月30日24时,我市最后一家寻呼单位——常州联通关闭所属寻呼,BP机终于完成其使命,成为人们收藏的“古董”。
1992年,我市首批模拟手机用户诞生,2000年由模拟网转为数字网用户。2002年1月份,常州地区的CDMA133移动电话网与全国330多个城市同步开通,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于4月8日正式对外放号。
1996年6月,常州电信首批拨号上网用户开始网上冲浪。时隔2两年后的1998年,我市首批住宅宽带上网用户在怀德苑小区诞生,2001年,宽带上网用户开始大批量增加。2005年1月份,常州电信宽带用户突破10万户。2005年4月,全省首个全区上下层层联网的“数字社区”——钟楼区社区数字化平台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
[政府声音]
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常州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唐耀平: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我市“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由弱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
我市确立的“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思路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标准,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全市“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目标的加快实现。
具体发展目标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总体水平国内领先,接近发达国家城市相应水平。到2010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普及率70%,计算机普及率50%,有线电视入户率88%,人均信息消费占人均消费总额的比例达到15%,银行卡持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达15%,企业上网比例100%,信息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可上网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100%,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上网比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