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40兆的宽带连接,家住荣华社区的唐女士可以通过电脑视频向社区医生“面对面”地说明自己的病症;而一旦发现唐女士的病情超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治疗的范畴,社区医生就会马上与华山医院的专家在网上“见面”,并为唐女士预约好专家门诊的时间。随着国家863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在长宁区验收成功,数字化远程医疗网络与服务系统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方便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长宁区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着力把促进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优化作为重要抓手,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突破口,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记住”2万人的健康状况
一个七八人组成的社区全科医生团队要为1.5-2万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怎样才能照顾到每一个居民的需求?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帮助下,社区医生对居民们的健康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仙霞社区的刘老太今年83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存储的电子健康档案显示:老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属于要高度关注的“高危”人群。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戈医生指着电脑屏幕告诉记者,这份档案中不但有老人的基本情况、体检报告,而且还有不断更新的门诊诊断信息、住院信息、用药情况、生化检验报告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的医生随访记录,“刘老太需要每周上门随访,而每次随访前我们都会调阅她的档案,看一下最近需要提醒老人注意哪些问题,随访后又会把随访记录输入信息库,再次更新她的健康档案。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判断给老人用的药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各项指标是不是保持正常等等。”
社区医生的贴心服务不但帮助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控制住了病情,而且还通过积极的预防工作减少了居民的就医次数。新泾七村卫生服务站的陆建华医生在为患有高血压的陈阿婆建健康档案时,了解到她的小孙女经常会扁桃体发炎,为此,陆医生在每次随访陈阿婆时都会特别问一下小女孩的健康情况并作记录,一来二往之后他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帮助下摸出了小女孩的发病规律,现在一变天他就打电话关照陈阿婆给小女孩保暖。
在电子健康档案的支持下时刻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变化,长宁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其便捷和体贴赢得了居民的信任,现在社区医生已成功地接手了大多数居民的慢性病康复和常见病治疗,为二、三级医院“减了压”。
电子病历“全区流通”
社区医生能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状况,能不能及时把病人送到二、三级医院就诊?要真正消除百姓的顾虑,实现病人从二、三级医院向社区医院分流,必须解决这一问题。长宁区医疗在信息化建设中,着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之间架起了“信息高速”,以推动双向转诊的实施。
78岁高龄的李先生因为消化道出血被急送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而医生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老先生的病情已超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北新泾卫生服务中心赶紧通过网络与长宁区中心医院“对接”,短短2个小时之内,老先生已经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住进了长宁区中心医院。由于老先生的电子病历早已“送”到了长宁区中心医院主治医生的电脑中,几乎就在老人住进医院的同时,治疗方案已基本成形。
目前长宁区属的6家二级医院和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建立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专网连接实现“互通有无”。这意味着,病人的所有诊疗记录、检验报告、用药情况都会被制作成电子病历,并实时“进入”电子健康档案,长宁区内的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在接收病人的同时掌握病人病情的演变。
远程医疗破解“看专家难”
“看病难”,说到底是“看专家难”。有没有办法实现“医院不搬家,专家进长宁”?国家863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落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
据介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可为网内每个用户提供平均每秒41兆比特以上的接入带宽,“精度要求再高的CT影像、B超报告都可以无障碍‘奔跑’,医生通过视频问诊病人也可以成为现实。”目前,长宁区已与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签约,并将网络接入了这两家医院,目前古北地区的2万户居民已率先成为远程医疗的受益者,而在不久的将来,整个长宁区的居民都可以得到专家的“异地服务”。
“数字医疗”为长宁的百姓带来了实惠,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记者从长宁区委获悉,作为上海市的试点,市卫生局、市信息委还将支持长宁区整个医疗信息系统与全市各大医院对接,进而在全市推广“数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