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计量 节能降耗
江苏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夏鸣
名牌战略、标准战略、质量检测体系三大建设都与质量技监职能密切相关。--夏鸣
□ 本报记者 蔡美萍/文
“能源计量工作是质量技监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江苏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夏鸣深有感触地说。
江苏是能耗大省,全国万元GDP能耗是1.22吨标准煤,江苏是0.96吨标准煤,江苏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81%,占全省工业产值37.3%的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五大产业,能耗却高达71.5%,2000家主要能耗企业的耗能却占全省耗能的91%。降低能耗势在必行。江苏省质量技监局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作用,为企业节能降耗,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江苏省质量技监局明确提出能源计量要做到三高、三有、五清。三高,即高水平的调研方案、高层次的调研队伍、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三有,即有一套能流图、有一套主要耗能设备一览表、有一套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一览表。五清,即组织机构情况清、制度建设情况清、专职人员情况清、器具管理情况清、数据采集处理情况清。
夏鸣强调,形成全社会合力,才能做好能源计量工作。江苏省质量技监局联合省经贸委、省国资委下发《关于做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通知》、《关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用能单位建立能源计量工作机构,落实能源计量管理职责,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引导企业成为节能降耗的主体。同时,专门成立了“江苏省节能降耗增效服务队”和各市服务分队,组建了来自技术机构、高等院校近百人的能源计量和能源控制专家库,开辟计量技术服务绿色通道,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计量人员专题培训,举办能源计量专家讲座,组织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经验交流,建立能源计量工作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
强大的合力,扎实的工作,提升了江苏能源计量的成效。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万元产值标煤煤耗下降了11.2%;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吨钢综合能耗从770kg标准煤下降到730kg标准煤;江苏三得利啤酒公司麦芽厂仅通过降低蒸汽管损,就实现年增经济效益756万元。
电子监管 务求实效
河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郭风集
只有抓住服务这个根本,把质量技监事业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工作才能富有生命力和认可度。--郭风集
□ 王明谦 尹克强/文
河北省作为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试点省份,在电子监管网建设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此,笔者采访了河北省质量技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风集。
郭风集介绍,河北省质量技监局本着监管网建设要做深、做透、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围绕如何使电子监管网实现服务企业、服务百姓、服务社会的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用16个字概括就是“全力推进、深入探索、打破瓶颈、务求实效”。
全力推进就是坚定信心,倾注全力,不断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省局从全省系统的市、县两级抽调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完全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组成了推广应用办公室,对监管网建设的资金、办公、交通、食宿等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深入探索是在监管网建设工作中攻坚克难。“码制”是监管网赖以存在的最基础性工作。今年4月,根据推广需要,他们将企业应用的二维码改为一维码,这对于河北加入监管网的5876家企业来说,等于要重新启动一遍工作流程。在工作量大且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河北省质量技监局一切为企业利益和发展着想,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周密稳妥地处理了码制转换过程的遗留问题。
打破瓶颈是指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集中攻关,有效破解一系列制约监管网深入推进的瓶颈。他们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思路,解决了面粉、化肥、饮料、服装等一系列不同类型产品的赋码,又通过热转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塑料包装产品的赋码技术。
务求实效就是要抓好典型,做深做透,真正让监管网的功能作用产生实际效果。据悉,截至目前,河北省已有5876家企业签订了入网协议,2685家企业应用了电子监管码,商场、超市、专卖店安装城市查询终端240台,1687个农资经营网点安装了查假信息机。
塑造形象 打牢基础
湖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刘爱才
希望湖南质量技监系统像景德镇的名瓷:工作程序明如镜,服务距离薄如纸,队伍建设白如玉。--刘爱才
□刘杏花 本报记者王融国/文
“通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年初确定的“六个新变化”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刘爱才如是说。
一是精神面貌出现了新变化。在省局确定“一年要有一个新变化,3年再上一个新台阶,5年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阶段性目标的鞭策下,全系统出现自上而下齐心协力干事业、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喜人局面。
二是综合管理出现了新变化。全系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同时,质量、计量、标准等各项工作都全面发展。今年,湖南有9家企业的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有35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4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是执法打假出现了新变化。全系统积极探索打假治劣的新招,积极开拓危化品、烟草、消防、煤炭等新领域的违法查处,实现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早发现、早查处、早控制,全年共查处违法案件8760起,端掉制售假窝点1342个。
四是薄弱环节出现了新变化。省局把技术机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重头戏,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共投入1.1亿元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加强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的强强联合,全系统的检验检测检定能力有新的提高。
五是预算收入出现了新变化。1~11月,全系统完成预算比去年同期增加6840万元,优化了收入结构,提高了收入质量。各地通过拓展技术检测业务、实施监督抽查等措施,增加了检验检测检定收入4838万元,占增加收入的 70.7%。
六是队伍建设出现了新变化。全系统首次安排了68万元的专项培训经费,举办主体业务培训班15期,培训了业务骨干1600余名,全系统行风测评社会满意度普遍达到85%以上。
抓住关键 履行职能
陕西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张福海
找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大有作为,在作为中实现价值、谋求发展。--张福海
□ 本报记者 王 梅/文
谈到2006年的中心工作,张福海开门见山:质量技监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只有找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抓好着力点,充分履行职能,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好务,才能有所作为,树立威信。
在去年年底的工作会议上,省局确立“一一五二”工程,简单说就是围绕一个大局,抓好一个源头,实现5个突破,确保两个安全。这是2006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总体思路与目标,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努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实现突破。
结合陕西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的优势,在中国名牌目录的设置上陕西省质量技监局积极向国家质检总局建议,今年陕西8个中国名牌产品,有7个来自装备制造和能源化工业。
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年初以省政府名义出台《2006-2010年陕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农业标准体系表》,制定了36个标准综合体,完成3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出台《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13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效显现,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5%的17个中国名牌产品所在15家企业,销售收入和税收分别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4%和0.85%,免检产品企业产值年均增长9.15%,销售额、利税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7%、29.6%;4家企业荣获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农民享受到实施标准化种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的实惠。紫阳县茶农总收入年均增长1500万元。“陕西苹果”2005年为全省果农新增收入40亿元人民币。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系统自身快速发展,经费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资产积累增长20%。今年用于改善省、市、县3级技术机构实验室和检测装备条件的资金达到3200万元,系统的服务能力也明显提高。
瞄准农业 形成亮点
河南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包建民
农业标准化是质量技监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只有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才能在农业强省道路上实现我们更大的作为。--包建民
□ 本报记者 孙中杰/文
“河南是农业大省,作为质量技监部门,我们就要结合这一实际,发挥好职能作用,用推进标准化工作来打造农业强省。”谈及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2006的工作,包建民认为,卓有成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应该是“十一五”开局之年该局的亮点工作之一。
据包建民介绍,“十五”以来,河南省质量技监系统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起草了国家农业标准15项,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406项、市县级农业标准800多项,围绕小麦(1743,-4,-0.23%)、水稻、无公害蔬菜、肉食鸡等36个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初步建立了结构合理、科学实用的农业标准体系,使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和实用新技术得以推广普及。2006年,由河南省质量技监局起草的《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系列国家标准,已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实现了河南质量技监系统起草国家标准零的突破。
包建民说,2006年,河南质量技监系统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承担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项,使国家级示范区总数达到75个;新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1项,总数达到224项。
河南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共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55个,现已逐步形成省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四级示范网络。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创建,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河南自2003年开展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来,种植业实施标准化面积达89万公顷,增加值达13.4亿元;林果业实施标准化面积达19万公顷,增加值达5.7亿元;标准化养殖规模达840万头,增加值达6亿元,农业增收达25.1亿元。截至目前,共培育河南省名牌农产品59个。
北京市质量技监局局长 郭浚清
名牌战略、标准战略、质量检测体系三大建设都与质量技监职能密切相关。-- 郭浚清
□ 本报记者 王 辉/文
今年年初,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围绕核心技术、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引导企业创制行业技术标准,抢占战略制高点。以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加快国家强制性管理产品的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北京市质量技监局局长郭浚清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这里提到的标准战略、名牌战略、质量检测体系建设3个方面的工作,都与质量技监的职能密切相关。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有23家企业的23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年度全国排名第六。同时,北京市质量技监局积极开展北京名牌评价工作,共有260家企业申报北京名牌产品,涉及产品352个,比上届增加了一倍。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26家企业的27个产品为国家免检产品。平谷大桃、昌平苹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郭浚清介绍,在推进标准战略上,北京市质量技监局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效的标准化服务。出台了图像信息管理、烟花爆竹、节能、建设工程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修订了30项农业地方标准,新建了139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已获得批准,建设工作已启动。今年共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项。继续开展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3家企业通过验收确认。118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79个产品取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证书。
今年,北京质量技监局还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着重抓住标准备案、市场准入、监督抽查和执法打假4个环节,形成了以国家强制性管理的产品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监管机制。在海淀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基础上筹建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已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正式批准,这是全国惟一一家综合性食品安全检验中心,被奥组委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级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检验水平和检验能力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具备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
积极创新 提高效能
山东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丛大鸣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为建设平安、和谐山东做贡献。--丛大鸣
□ 陈 平 张子欣/文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山东省质量技监局以“能力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团结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在争创名牌、标准化建设、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科技兴检、行风廉正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谈起今年的工作成绩,山东省质量技监局局长丛大鸣如数家珍。但让他感觉收获最大、最难以忘怀的是山东金质工程于今年5月20日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验收。山东特种设备管理系统作为金质工程的重点项目,整合了行政资源,优化了行政流程,建立完善了“两网合一、四位一体、电子监管、整体联动”的动态监管体系。
丛大鸣说,山东省质量技监局依托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了多个创新:一是监管模式创新。创立了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综合执法、区域监管“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建立了基层监察网络。二是行政许可创新。行政许可“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行政许可的申报、受理、审核、审批等环节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流转、上网运行。由企业通过网上申报单位基本数据和设备安全状况数据。三是预警功能创新。监督检查情况表和监察指令书在网上出具,超过整改期限时自动对隐患报警,经确认整改完毕后预警自动消除;对于超期未检的设备也实现了预警功能。同时,事故调查、事故处理、事故报告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四是监督机构与社会公众互联互通的创新。12365质量技监热线全省联网,为社会公众的参与提供了绿色通道。五是企业管理创新。给大企业开设特种设备信息化平台专门接口,赋予企业一定权限,让企业自主管理其人员(责任人)和设备信息。
标准领先 成效明显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赖天生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占领高新技术发展制高点。--赖天生
□ 本报记者 沈 洪/文
“广东已有相关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中得以体现,正在引领一批重要的技术标准,加快产品从‘广东生产’、‘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过渡,占领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广东省质量技监局局长赖天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如何切实抓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时,赖天生说,广东省政府建立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列入全省重点专项规划。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中,全省质量技监部门在5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使全省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二是开展标准清理工作。共清理标准29023个,15940个标准被取消备案,从标准方面确保全省食品质量安全。
三是积极推动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及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制定了183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广东省技术标准。
四是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和社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积极性。
五是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使企业大大增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谈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取得的成效,赖天生提供了一串令人兴奋的数字:今年国家颁发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广东6家单位主持制定的标准项目获此殊荣,获奖总数居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全省共有20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399项、行业标准740项,有5664家企业的7170种产品采标,重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超过70%。
突出重点 以质取胜
山西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王正喜
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落实科学发展观,质量技监部门责任重大,作用突出。--王正喜
□ 王力平/文
提起山西,王正喜局长如数家珍:山西是能源大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多集中在煤炭、冶金、机械、化工等行业,主要是煤、焦、铁、钢材、重型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类产品,日用消费品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山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实施名牌战略尤为重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探讨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山西名牌创新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他说,今年,围绕山西省确立的“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质量立省”的战略思想,山西省质量技监局积极加强名牌培育和保护。年初,山西省政府质量奖首次颁发,对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奖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山西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山西标志性名牌产品41个,山西名牌产品195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43个,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全国质量奖”,长治市、高平市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形成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产品群体,这些优势企业的规模、效益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省236户名优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3.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4.7%;实现利税227.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6.2%。名优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这些企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会达到50%左右,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展望工作发展,王正喜说,“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质量立省、名牌兴晋为目标,大力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按照培育储备一批、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的思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团,推动行业、产业综合素质和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
科技兴检 突破瓶颈
福建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黄序和
质量技监工作无小事,事事需认真,处处有挑战。--黄序和
□ 陈雪梅 本报记者 江 东/文
即将过去的2006年,可以称作是福建省质量技监事业发展的“科技年”。这一年中,福建省质量技监局不仅制定了“十一五”质量技监科技发展规划,设立了科技兴检奖励,召开了质量技监系统科技大会,还通过积极筹建国家质量检测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重要产业的发展。福建省质量技监局局长黄序和表示,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正成为今后福建省质量技监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
我今年8月从福州市副市长的岗位上转任福建省质量技监局局长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科技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拓宽资金投入、人才培训、科技研发的渠道,努力突破资金和人才两大瓶颈。采取了加大多层次投资、争取多方面支持、与高校开展多方位合作等具体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今年以来,福建省质量技监局技术机构已与11个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了合作,项目达19项,有的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
其中,福建省特检所与福建省机械研究院合作起草的《矿山用桅杆起重机》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福建省锅检所与福建创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特种设备检验BS版软件,已在全国50多家特种设备检验单位投入使用;由福建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福建省情报所具体组织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已有14个省直部门参与;福建省情报所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开发完成了“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检测方法”数据库,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服务……
黄序和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质量技监系统将投资数亿元进行38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发展成为福建质量技监事业腾飞的一股强劲动力。
搭建平台 培育名牌
江西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朱秉发
质量振兴迈大步,品牌彰显江西魅力。--朱秉发
□ 本报记者 龚琛虎/文
今年9月,江西省袁河牌船体结构用钢板等11家企业生产的11个产品荣登中国名牌产品榜。至此,江西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20个,位居我国中西部地区前三名。这个倾注了全省质量技监系统汗水的成绩,也让江西省质量技监局局长朱秉发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推进质量振兴,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明显提高了江西的质量整体水平,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从2001年为零、2005年的10个到今年的20个,江西省中国名牌产品的增长,印证了江西省质量技监局质量振兴战略、名牌战略的丰硕成果。2001年以来,江西省先后有31个市、县、区开展了质量兴市、名牌兴企工作,新余市等5个市、县、区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初步构筑起以质量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名牌产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为创名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质量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江西省实现了名牌产品培育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超常发展,产品质量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江西省共有江西名牌产品253个、国家免检产品50个。狗牯脑茶等8类1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不仅在中部省、市名列前茅,而且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3000余家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比“九五”时期增加1800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78%,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个百分点。
朱秉发说,通过质量振兴战略的实施,江西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销售收入为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31.8%,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占出口创汇总额的27.1%,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值对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4.6%,中国名牌产品、江西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年市场销售额分别以45%以上和33%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大于一般产品的发展速度。全省质量竞争力指数由1999年的全国第24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19位。
环环紧扣 确保安全
辽宁省质量技监局局长 魏东平
老工业基地振兴为质量技监部门体现作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魏东平
□ 本报记者 孙 伟/文
谈到“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工作重点,魏东平袒露胸襟地告诉记者,2006年,我们在秉承上一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举全局之力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手段。
魏东平介绍说,2006年,辽宁省质量技监局和下属市局均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处,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新增29个行政编制,解决了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编制问题。在设立省、市、县3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前提下,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省局还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先后出台《辽宁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辽宁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企业分类办法》等制度规范。目前,全省制定相关制度80多个。
“建立制度和措施保障,是实施食品监管的一个方面,有效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撑。”魏东平告诉记者,2006年以前,辽宁省食品质量检验能力很薄弱,还无法满足监管需要。为此,省局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争取省财政支持和自筹资金4000万元用于食品检验室建设。现在,省质检院和沈阳、大连质检所能够承担全部28类535种发证食品的检测工作,锦州、辽阳、抚顺、鞍山等10个市级食品实验室也具备28类食品400余种产品的检验能力,34个县级食品实验室都具备常规理化和常规微生物检验能力。
与此同时,2006年,辽宁省质量技监局还持续地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百千万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71080人次,抽查产品12000余批次,巡查企业26000余次,查处违法案件7526起,实施停产整顿企业583家,提请政府取缔无证照企业、小窝点515家,查处无证企业1090家,组织13000家企业签订承诺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使全省食品生产环节得到有效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