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市场历程:走出企业内部ERP随需长大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5

             1990年4月12日,著名的IT系统项目论证与决策权威机构——美国Gartner Group 公司在它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专栏上,由Wylie主笔的 《ERP:设想下一代的MRP II》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概念。

  既然ERP是第二代MRP II(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的前身),而MRP II又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起来的,在讨论ERP时,就不要割断历史,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ERP,必须从MRP谈起。

  ERP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企业管理者经常头痛的事件之一,就是“产供销严重脱节”。销售部门好不容易签下了销售合同,生产部门说计划排不下去;一旦生产计划能安排了,供应部门又说材料来不及采购。在仓库里,生产要用到的物料经常出现短缺,而无用的物料却又长期大量积压。MRP就是解决这个头痛的销产供脱节问题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做到 “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

  MRP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决定了ERP也是如此,所以,直到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才会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中国第一套MRP II软件。到今天,中国ERP市场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这基本上也是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25年。

  它首先明确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由市场决定而不是能由企业决定的外部需求(即形成商品的产品)称之为“独立需求”,把为了产品出厂所需用的一切物料称之为“相关需求”;阐述了物料存在的相关性。它建立以时间为坐标的产品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处于最顶层的是要销售的出厂产品,处于所有“树根根梢”的最底层物料是采购物料,处于二者之间的是生产物料。

  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模型集成了销售、生产、采购这企业三大主要业务部门的需求与供应信息,这个模型中包括了物料的数量和需用时间,它确实是一种传统生产管理中常提到的“期量标准”,但不同之点在于它是动态的。由于产成品、采购件和加工件都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只要顶层的“独立需求”有了变化,相应的“相关需求”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到迅速响应和应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同步生成和修订,解决了产供销严重脱节的矛盾。

  MRP的理想境界是根据需用时间使物料供应做到“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对MRP系统来讲,少和晚是不允许的,因为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可以多些,就是安全库存;可以早些,就是安全提前期;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应用。

  MRP作为一种计划工具,所依据的管理理念主要是:供应必须与需求平衡,即供需平衡原则和优先级计划原则,即生产与供应计划必须根据需用时间和数量来确定优先顺序。这两条简单明了的理念适合任何制造业企业。所有适用于制造业的ERP系统,都具备MRP的功能。

  开始解决财务问题

  企业管理者的另一个经常头痛的事是“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总是对不上号”,财务报表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地暴露经营生产中的问题,等到发现了问题再处理,已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生产需要的物料,即使有足够的采购周期,但仍会因为资金不到位而不能及时供应。销售出去的商品也会由于客户的信誉度、应收账等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及时收回货款。

  MRP II就是解决财务和业务脱节的问题,它通过具有成本属性的产品结构(成本物料单),赋予物料以货币价值,实现了资金与物料静态信息的集成。

  通过定义物料流动的事务处理(如物料位置、数量、价值和状态的变化),对每一项事务处理赋予代码,定义会计科目上的借、贷方关系,实现了资金流同物流的动态信息集成的问题,做到财务与业务同步,或“财务账”与“实物账”同步生成,随时将经营生产状况通过资金运行状况反映出来,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便于不误时机地纠正和处理。

  能否做到资金流信息同物流信息的集成,做到财务同业务的集成,是判断企业是否实现MRP II系统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电算化会计同MRP II系统的主要标志。没有业务信息,财务系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以说MRP II将ERP又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