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通过近十多年来CAD应用工程、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推进,尤其“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开展,山东省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信息化建设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的建设紧密结合,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开发为基础,以培育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基地为重点,以构造专业化的技术平台与服务体系为支撑,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与装备水平,推进山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

目前,信息化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信息化工作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如何进一步在信息化应用深度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1.强化源头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信息化涉及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问题有所不同,信息化过程中应贴近企业,分析其瓶颈问题。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在产品设计、工程分析和仿真以及新工艺方面突破若干共性关键技术,提高新产品的竞争能力,对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形成自主版权软件,这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一项重要使命。

近年来,在863计划和各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等支持、引导下,为企业、科研团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资金扶持。引导全省的科技资源积极投入到攻克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瓶颈等重大问题上,在适合国情的ERP、网络协同设计、虚拟制造、装备综合自动化系统等重大技术领域积聚了一批精干的技术力量,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与专利,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催生出的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超过50项。

2.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重在引导,通过项目引导和示范,推进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制造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角色只能是参谋,而不能越俎代庖。信息化建设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是人云亦云的简单拷贝,尤其不能被一些新名词所迷惑。需要依靠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明确战略发展需求、所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信息化基础条件;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需求,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数据工作,使信息系统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根植企业,源于企业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通过开展信息化工作,济南二机床集团产品生产周期从过去的1年至1年半,压缩到6至8个月,重点产品3、4个月即可完成研制生产全过程;自主开发的工序成本核算系统,不但能当天核算出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的成本,而且通过成本分析找出管理漏洞,大大提高了经济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3.通过区域示范、龙头带动,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但与大企业相比,由于资金不足,信息不灵,生产规模小,缺乏人才,市场网络不足等弱点,中小企业往往难于同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

围绕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山东省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针对产业聚集区域,建立网络化的制造服务平台,借助网络手段,联合科研院所、软件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企业提供获取所需的制造资源、软件和技术服务支持、管理服务支持等,是降低信息化门槛,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4.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规划、建设离不开人才,日常的管理也离不开人才;不能等人才上门,而是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培训工作贯穿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全过程。很多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给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致使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花费大量资金上的项目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企业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又面临留不住的问题。

山东省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依托区域培训基地,构建了专业知识、职业资质培训基地组成的多层次立体培训网络体系,在全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培训工作;为培养高层次的后备人才,山东省科技厅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了面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软件工程硕士,这一举措,为山东的制造业信息化造就了一支过硬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