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工程推动电子政务辉煌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在近年来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热门词汇之一,这是为了应对建设电子政府(e-Government)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IT领域。

基于对互联网技术标准的使用,电子政务着力于建立面向政府、机关、公众服务组织等机构的信息系统,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扩展,将政府职能的信息化由政府内部向政府外部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内近十年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已经称为继金融、电信等核心经济领域之后,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电子政府的规划,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展开。“两网”分指政府信息化网络的“内网”和“外网”;“一站”是指政府的门户网站;“四库”着力建设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及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数据库系统;“十二金”则是面向政府办公业务建立的十二个重点信息应用系统,而这十二个系统工程也是这个专题的重心。

十二金工程由财政部、民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公安部、国家审计署等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在经历了多年的建设以后已经展现出相当的成效。在专题中我们将重温十二金工程的建设目标、回顾十二金工程走过的历程、展示十二金工程的建设成果、展望十二金工程的未来发展,力图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十二金工程。

总体来看,十二金工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这个分法也被称为“2523”。

其中,第一个2主要指提供宏观决策支持的“金”字工程;5是指涉及金融系统的金财、金税、金卡、金审和金关工程;第二个2是指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金盾工程、金保工程;3则是指具有专业性质但对国家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金农、金水、金质工程。

目前一些工程已经完成了预期计划,而另一些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这些“金”字工程不仅仅加快了我国电子政务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金保工程 应用价值逐渐攀升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整个社保信息化工程正由硬件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软件应用阶段,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正处于上升阶段。

随着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量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传统的手工方式及零散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保管理工作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需要,金保工程才得以浮出水面。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将该工程列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十二项重点工程之一,即:金保工程。同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沈阳召开了全国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自此金保工程全面启动。

工程目标

金保工程是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统称,其架构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层结构、四大功能。金保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社会和劳动保障信息工程,其中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主要系统,具有中央、省、市三层网络结构,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等四大功能。

在“十五”期间,金保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建立统一的覆盖各项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区内的网络实时连接,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劳动保障信息发布站及查询终端;实现劳动保障主要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绝大部分业务应用系统能够使用统一软件;初步建立硬件设备配置标准、网络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方式统一的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社会保险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三点:一是在各中心城市建立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个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实现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并以所有中心城市的数据库做为全国联网的基础平台;二是在各省、自治区建立覆盖全省区的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各类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对跨统筹地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要建立社会保障省内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省内联网;三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全国社会保险数据中心,包括全国的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社会保险跨省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

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包括三点:一是在各中心城市要力争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前台服务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建立集中式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资源数据库,与辖区内主要区、县、街道联网,做到信息共享和就近服务,积极建立就业服务专门网部,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并公布供求分析报告;二是加强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建设,加强对各城市系统建设的指导;三是加强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建设,发布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

发展情况

社会保障体系本身的建设就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金保工程作为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信息工程其发展历程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完善的。

迄今为止, 全国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基本上建立了局域网,68%的地级以上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局域网,87%的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劳动保障政府网站。部省全部实现联网。一半以上的地级城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近一半的经办机构实现与地级数据中心的联网。

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推广到227个社会保险统筹地区,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到全国174个城市,为全国信息系统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全国近80个城市开通了“12333”劳动保障专用服务号码。“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逐步推开,目前全国持有社会保障卡的参保职工已超过1600万人。

根据统计,2005年社保行业IT投资总规模比2004年增长了10%,达到20.87亿元(整体趋势如上图所示)。其中软件投资增长速度最快,为19.9%,达到了4.22亿元。服务领域的增长速度次之,增幅为11.1%,规模达到了1.91亿元。而硬件部分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体增长速度,仅有7.0%,规模为14.7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亿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整个社保信息化工程正由硬件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软件应用阶段,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正处于上升阶段。

2006年,是社保行业全国联网建设的最后一年,在今年要全部实现省内地级以上城市的联网,同时系统功能的增进和网络优化工作也进入关键阶段。

金保工程资金投入及增长趋势

金财工程 助力国民经济管理上台阶

金财工程是财政工作信息化和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将用于管理超过全国GDP20%的资金流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总体要求,财政部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规划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00年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在考察了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2001年初完成初步设计,下半年开始试点。2002年初,国务院决定将财政部规划建立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定名为金财工程,并将其纳入十二金工程之列。

目标

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用以对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和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进行支持。金财工程以财政系统的纵向和横向三级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资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以实现财政收支全过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

金财工程的建设以财政部为主导,多个相关金融部门配合,预计在2008年全面完成建设。在“十五”期间,金财计划工程投资40亿元,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大部分市级和地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规划

按照金财工程的系统规划设计,整个工程共分为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即以应用为中心,以网络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一是建立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包括预算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等12个业务应用系统;二是建立纵横向三级网络系统,包括本级局域网、纵向连接各级财政部门的广域网和横向连接同级各预算单位、国库、银行、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城域网;三是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即建立以认证中心、数据加密为核心的统一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金财工程”应用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财政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指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发放管理系统、国债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财政经济景气分析系统、标准代码系统和外部接口系统共12个业务管理系统。

另外金财工程会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级财政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三级网络系统。纵向层次上,建设政部连接各省(区、市)财政厅(局)的一级骨干网,省级财政连接各市(地、州)级财政的二级骨干网,市(地、州)级财政连接县级财政的三级骨干网;横向层次上,实现各级财政部门与同级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的连接。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基础,以支撑财政核心业务应用。

为了保障金财工程相关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金财工程要实现全系统的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物理安全的统一管理,重点建设以认证中心、数据加密为核心的应用安全平台,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另外,金财工程还要按照高可靠性、高可恢复能力的标准,建立备份设施和相关制度。

进度

按照既有规划,金财工程的建设周期为2003年到2008年。依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分两期建设。2003年至2006年为第一期,主要依据财政改革进度,完成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收入系统中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及部分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系统的开发和运营,部分完成财政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开发工作,同时建设系统运营所必需的网络、安全、运营维护等保障环境。2007年至2008年为第二期,完成金财工程剩余的全部建设目标。

建设金财工程过程中的四大原则,具体如下:

·坚持为财政业务服务;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和统一组织实施;

· 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坚持建设与应用并举。

意义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核心意义。以美国为例,其2000年度除国防支出外,包括社会保障基金和退税在内的全部9亿笔政府开支,总值为1.2万亿美元的财政资金都是由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单一账户支付的,其中70%以电子支付方式实现。

所以说,金财工程可以使我国财政管理更先进,使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平稳。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的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够大大提高整个财政体系的工作效率。

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基础,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的重要工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预算编制与执行必须真实、统一与公开。金财工程可以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运行状态,大大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事实上,金财工程已经超越了记账式的传统财务系统模式,成为具有预先控制能力的政府财政资源管理系统。金财工程的建立与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规范财政部门的工作并形成有效的监督,从源头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分析与决策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的分析,是整个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提。

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

金财工程能够提供丰富的分析素材,为整个财政决策工作提供准确、适时的基础信息,从而能够促进宏观经济预警模型、现金预测模型分析等模型的建立,既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数据保障,又为各种财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财政业务应用系统框架

金水工程 推进水利信息化

通过金水工程的建设,旨在加强标准、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从而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水力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明确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后,水利部正式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即:《金水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4年正式印发。

2001年,水利部党委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2002年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将“金水”工程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10月水利部召开了首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

近期,水利部又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即金水工程“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并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明年将正式启动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以指导全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计划地推进金水工程建设。

建设目标

金水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

同时,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利行政管理效率。

基本任务包括: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开发十大重点业务应用,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对现有信息采集系统的补充、完善与整合,提高信息采集时效、增强信息采集能力、丰富采集信息内容、提高系统整体利用率,形成综合信息采集体系。

近期依托各业务建设专项,对各项信息采集范围、内容做出统一部署,按照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充实的原则,启动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初步满足主要业务应用信息采集的急需。

水利信息网

建成连接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服务。

近期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上达中央、下至地市分中心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实现信息采集节点到各级信息汇集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依托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水利部机关至流域机构的水利政务内网,实现涉密信息和办公信息的传递。

水利数据中心

水利数据中心由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共同构成,在水利信息汇集、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构成完整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部分。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满足业务应用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

近期以国家水利数据中心试点建设为主要内容,选择部分流域开展水利数据分中心试点建设,为流域分中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管理节点的全面建设摸索经验、完善标准、提供示范。

业务应用系统

水利业务应用系统近期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使其初步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求。

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在中央、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用大致相同。

全国由于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范围和层次不同,各业务系统在不同节点上的应用需各有侧重,各级应用系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应用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

保障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由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共同构成。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

为保证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运行的持续稳定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保障环境的建设必须与之相结合、相协调,并适度超前。

成果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随着治水新思路的逐步实践,金水工程得到了较快发展。

金水工程启动了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一期)、水利部及七大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建设为标志的水利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

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塔河、黑河领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开展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

利用国外政府或组织的贷款或赠款,在一些获得资助的工程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实施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如:长江防洪决策指挥系统、长江防洪只能应急相应系统、汉江防洪预警、黄河防洪、松花江防洪、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城市防洪项目,新疆塔里木、河西走廊、陕西关中、四川、黄淮海平原等地的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黄土高原、福建、黑龙江、吉林水土保持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二期)移民项目,部分人力资源培训与合作交流项目。

配合部分国家重点水文站网的技术改造,也加强了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报汛传输能力建设。

部分领域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了数字流域的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引进了许多信息化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如:数字黄河、数字长江、数字海河等项目的建设。

展望

“十五”期间,金水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已有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弱。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运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保障,要完整地实施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因此,在“十一五”期间,金水工程要在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一期)和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其它相关工程建设。

依托各在建、续建、新建工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业务应用建设和整合,加强标准、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才能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金水工程监测站内部状况

金关工程 构筑“电子口岸”

金关工程就是要以电子化的报关方式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

1993年,金关工程由国务院提出实施,2001年正式启动。

金关工程就是要以电子化的报关方式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

1996年初,外经贸部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正式向国家计委申请工程立项。

近年来,在中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外经贸部先后通过了网络规划论证、立项和运营许可等,完成了主干网通讯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平台和网络备份工程建设,并在全国97个省市设立了网络节点,实现了与各地外经贸管理机关、部分企业和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联网,实现了与相关部委的联网。

1999年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外经贸部作为国家第八个独立的互联网接入单位,构架中国经济贸易互联网。

主要构成部分

金关工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海关内部的通关系统,二是外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

基于海关内部联通的基础,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牵头建立“电子口岸中心”。

该中心又称“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部门分别掌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从而使各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上网办理出口退税、报关、进出口结售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多种进出口手续。

除了逐渐将“电子口岸中心”打造成面向公众服务的独立运营机构外,海关总署还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海关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

其中三网是指联接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的全国海关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海关系统政务信息网及各海关单位内部的政务信息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中国海关公众信息网;而一库则是指各级海关单位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主要应用系统

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

该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纺织品出口配额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进口管理系统。

当时的外经贸部在与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国海关实现纺织品配额联网核查的基础上,完成了与全国62个许可证签证机关的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电子数据网上核查。2000年,外经贸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文,从200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许可证发证机关和海关口岸全面试行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

进出口统计系统

原始数据由海关产生,外经贸部利用海关联网传输的清关数据开发生成了80多种业务统计报表,为部机关和有关单位提供服务。

海关总署还依托此系统积极推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电子报关与监管核销,加快通关的网络化和自动化步伐。

出口退税系统

该系统主要针对我国于1991年实行新税制改革(增值税)以来所出现的大量利用出口业务,虚开增值发票骗税的不法行为而展开。

目前,税务总局利用金税工程加快实现与全国税务系统的专线联网,并实现了与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外汇管理局的计算机联网。

同时税务总局已开发完成出口退税网络版,在于外经贸部联网后实施在线退税。另外,税务总局还将利用与外经贸部的网络互联实施电子退税等方面的活动。

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

外汇管理局通过银行专用网络加快与全国主要外汇管理机关的联网,目前已实现与外经贸部的网络互连,与外经贸部实现对外承包工程投议标联网审批、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联网审批等。

另外,该系统还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海关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连通,传输外汇核销单,实现了报关单电子底帐的计算机核查等。

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

这是我国“金关工程”建设当前重点应抓的工作之一,是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在互联网上,联合共建公共数据中心,用于存放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并作为口岸管理与服务的门户网站;进出口企业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数据中心,办理各项口岸业务。

金盾工程 实现“科技强警”

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适应新形式下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

1998年,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提出建设“金盾工程”。用以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

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适应新形式下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规划

金盾工程包含了多项建设内容,总体工程原定为两期,在五年内完成。内容包括:公安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公安计算机应用系统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全国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建设。

从1998年起到1999年止的时间内,金盾工程主要处于调研立项阶段。

金盾工程一期于1999年正式展开,于2002年结束。该阶段立足于建设好一、二、三级信息通信网络以及大部分应用数据库、共享平台等工程。金盾工程一期需要完成的基础通信设施包括有线通信、移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电话专网、计算机专网、电视会议系统。经过第一阶段为期三年的前期基础建设后,金盾工程开始正式起步,于2001年4月被国家计委正式立项,列为国家信息化的重点工程之一,自此金盾工程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金盾工程二期主要规划2002年到2004年的建设工作,二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完善三级网络及延伸终端的建设,全面完成基础研究部门所需要的应用系统,全面实现公安工作通信多媒体化、相关业务信息共享、公安工作信息化。

建设

确认建立的应用系统包括了全国公安快速查询综合信息系统(CCIC)和城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系统如上表所示。

在主要业务系统之外,公安部门还通过金盾工程建立了一系列服务型的信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同的信息开放程度和访问方式。

其中,信息的开放程度主要分为四个级别:面向社会、面向公安系统、面向本业务系统、面向特定对象;而访问方法则包括了计算机联网实时访问、计算机联网非实时查询、无线移动终端查询以及人工查询等。

发展现状

截止到2006年中旬,已经走过了将近20个年头金盾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各级公安机关建成了畅通的全国公安信息网络,联网计算机超过64万台,全国每百名民警拥有联网计算机38台,相比1999年翻了两番还多。

金盾工程分类开发了先进实用的公安重点应用系统,人口信息、违法犯罪信息等最基础的23个一类系统已投入运行,并在公安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效。

此外,金盾工程还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公安信息资源库,为今后的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现有信息统计,金盾工程一期中央本级财政投入8.165个亿,其中两个亿用于西部建设,其余的6.165个亿由公安部本级统筹使用的,主要用于从公安部到各个省的公安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全国资源数据库的统一建设。

目前全国利用信息系统破案的数量已占全部破案数量的百分之二十,同时破案效率大大提高,破案成本也有所降低。

金卡工程 加速金融现代化

金卡工程以金融领域为主要面向,集中建设电子货币系统。它的实现必将加速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从而提高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人民工作生活。

金卡工程主要面向金融领域,集中建设电子货币系统。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域、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

它的实现必将加速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从而提高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人民工作生活。

金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用的、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形成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卡业务管理体制,在全国普及金融卡的应用。

推动金融领域电子化

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商业金融领域的电子化进程,为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卡工程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批启动工程,已经走过了近十四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2年1月,统一标识的“银联卡”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发行,并逐步扩展到全国40个城市。2002年3月国内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

中国银联负责建立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改善用卡环境,保障银行卡跨行通用以及业务的联合发展。

同时为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交换平台,并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提供先进的电子支付手段和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国内银行联合发展的运营机制问题,初步建立起市场资源共享、业务联合发展、公平有序竞争、服务质量提高的良性发展环境。发展到今天,银联已经成为我国电子货币领域的重要品牌。

发展成熟理性化

同样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IC卡应用进入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10月底,我国累计发行使用各类IC卡10亿张,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各行业广泛应用IC卡的同时,以非接触式IC卡为基础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也在这一阶段开始筹备,至2006年为止,中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另外,社保、医保等领域也受惠于金卡工程,开始大量采用IC卡技术,使工作效率大有提高。

内需拉动产业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金卡工程所需的智能卡产业,并且在芯片设计开发、芯片生产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个智能卡产业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国内已经可以自主研发和制造。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的芯片产业正在进入良性发展循环,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产品质量都大有进步,有竞争力的产品正不断投放到市场。

我国智能卡应用可谓成绩喜人,除了各个政府机构之外,IC卡在金融、电信、房地产、能源等诸多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我国IC卡发放量增长平稳,截止到目前发卡总量已由2000年底的5.4亿张增加到21亿张,5年内实现了三倍增长。

目前,我国的IC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IC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均发卡量已占到全球发卡总量的15%。

融入全球经济

我国金卡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全球产业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例如,我国行业性大卡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代身份证所用芯片、模块、IC卡、各类读卡机具及应用系统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和提供。

此外,在信息产业部的组织协调和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IT企业成功地完成了全线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保证了公安部换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无论从产品经验还是运作经验上,第二代身份证的更换工作都为金卡工程乃至其它类似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累积和借鉴意义。

金卡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以说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等商业模式的出现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金卡工程的实施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金融、商贸、旅游业的电子化与信息化建设,带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全民信息化的意识,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金农工程 缩小“数字鸿沟”

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势必加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相当重要。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为总体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国务院要求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把信息化纳入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向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及农民提供有关信息。

建设目标

建立信息应用系统,构筑农业信息网络,造就信息服务队伍。

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加大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逐步简称依托国家传送基干网和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能够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经济,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队伍。

建设原则

金农工程建设所需投资以中央投入为主导,地方投入为基础,采用国家、部门、地方和社会等多条渠道筹集,以财政拨款为主,银行贷款为辅,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种方式解决。

金农工程预计投资12亿元,第一阶段投资5.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拨款占87.5%,贷款占12.5%。第二、三阶段投资6.3亿。

金农工程要坚持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的原则,分阶段扩充、完善、整合、优化已有的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资源,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金农工程基础结构建设要注意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要注意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金农工程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同时充分考虑支持民族产业的问题。

建设任务

金农工程由农业部牵头,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中农办等部门配合,一期建设从由2003年起,至2005年结束,共需中央投资11.69亿元,地方投资9.46亿元。从2003年起,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具体的建设任务可以概括为:开发四个系统、整合三类资源、建设两支队伍、完善一个服务网络。

开发四个系统

初步建成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发布等四个工作平台,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和信息发布工作。四个工作平台主要是指数据平台、分析平台、会商平台、发布平台。依托部属“五个一”信息发布窗口和社会媒体,建立固定发布窗口和稳定传播渠道,传播、发布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集成全国供求信息,实现用户发布、查询信息“一站通”。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发布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扩大联网范围,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根据统一的目录体系,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数据的数据库群,从而启动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

开发与整合三类信息资源

整合部内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起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资源。

建立两支信息服务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3万人的培训任务。另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起至少1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推进农业管理服务系统

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建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办公系统,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

重点使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以及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达到网络化。

金桥工程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1993年提出建设的“三金”工程,其中就包括金桥工程。它与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一道成为最早上马的一批“金”字工程。

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跨世纪重大工程,即国家公用数据信息通讯网工程,它以卫星为主,与邮电数据网互为备用,并与各部委及各省市的信息数据专用网互连互通。它与“三金工程”中的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一道,成为最早上马的一批“金”字工程。

促进基础建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通信与交换将日益频繁,信息网络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这就是金桥工程诞生的背景。

1996年8月,金桥工程被正式批准列为国家的107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由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的业主,承担金桥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金桥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金桥地面骨干网项目;金桥卫星通信网项目;金桥无线移动数据用户接入网项目;金桥光纤城域用户接入网项目;金桥网络电话/传真项目;金桥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国有大型企业综合信息网技术改造项目。

建设情况

金桥前期工程(1993年~1996年)

金桥前期是指1993年国家提出和部署金桥工程开始到1996年国家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以前这段时期。金桥前期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网络,对网络中选用的技术、标准、接口功能和性能等进行测试和评估;建设运营队伍,确定运营机制,规章制度;为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后的金桥一期工程建设奠定技术和运营基础。

金桥前期工程完成的任务数据:金桥卫星通信网;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城市间利用卫星信道组成的帧中继网;接入网主要采用电信部门提供的PSDN、DDN和X.25等电信设施;E-mail/EDI增值服务中心,配置了具有硬件和软件容错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金桥互联网信息中心。

金桥前期工程建成了金桥网络运营控制中心和30个省市,在全国建立了16个吉通分公司。建成数百个VAST卫星小站,建成E-mail/EDI增值服务中心和金桥Internet信息中心。初步组建了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金桥一期工程(1997年~2000年)

1996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并将其列为“九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顺利通过了项目可行性评估。

从此,金桥工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桥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国内现有通信资源,建设一个具有规模经营能力的覆盖全国的信息通信网。

在主要大城市建设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网管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一期工程建设投资为8.7亿元,建设期为三年。金桥一期工程建设将为金桥网向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发展奠定基础。

1998年10月,金桥一期工程全面开工。金桥一期工程充分利用国内现有通信资源,在通信资源缺乏地区补充建设地面网络,在国内主要大城市建设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网管系统和信息通信平台。金桥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0个亿,建设期三年。金桥一期工程完成后,金桥网由初期星型结构的卫星通信网,发展成为主要利用地面光纤传输系统的网型和星型混合结构,并向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发展。

在金桥一期工程建设中,信息服务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期工程将在北京建设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在上海、广州等11个发达城市和地区建设信息服务中心,构成分布式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金桥网面向全国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联机数据库查询服务和EDI/E-mail增值服务。

此外,金桥工程的实施,逐步使得开发交易处理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多媒体服务系统成为可能,也可以逐步发展电子商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

一期工程完成后,金桥网络由初期以卫星传输为主的窄带数据网,发展成为以地面光纤宽带传输系统为主、面向用户的、可支持多业务的全国性新型电信业务网,在此网上实现了数据和话音的融合,使国内的长途通信能力得到极大的改造和完善。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对现代化通信需求进一步增加,新一代宽带通信网络将成为新一代电信的明显特征。

金审工程 促进审计领域变革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促使审计手段发生一些重大变革。这些方面的变化将伴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而逐步实现。

1998年,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意见,并开始筹备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简称,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2002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审计署提出的可行性建设报告,金审工程成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意义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促使审计手段发生一些重大变革。

第一,审计信息化象征着审计工作将发生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将伴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而逐步实现。

第二,审计信息化必将推动审计方法的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目逐笔审计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审计信息化的支持下将得到很好的实现。

第三,审计信息化必将推动广大审计人员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审计人员的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

第四,审计信息化必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目标

金审工程的目标轮廓可以用“一个模式、三个转变、五个一工程”来描述。所谓“一个模式”就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信息化系统,建立起一个适应信息化的崭新审计模式—预算跟踪+联网核查。“三个转变”即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五个一工程”具体内容如上表所示。

建设情况

金审工程分期建设。一期建设工期为两年左右,在该期中建设任务是:

应用系统建设

整合审计业务和原有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基于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展联网审计试点,探索“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局域网建设

改建、扩建和提升审计署机关和驻地方的18个特派员办事处的原有网络基础设施,使之适应应用系统运行的需要;实施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重点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广域网连接试点。

安全系统建设

以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为指导,以确保审计信息的安全为核心,在局域网系统设计、数据传输、审计业务应用、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等方面,采取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的建设措施。重点解决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环境下的数据交换、共享的安全。

标准规范建设

以国家关于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为指导,以确保网络互连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按照“有国标用国标,无国标定署标”的原则,制定金审工程需要的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等标准代码。

人员培训

继续抓好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依照工作岗位和人员比例,分别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

金卫工程 保障全民健康

金卫工程将大大加速我国医院管理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基础建设,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金卫工程是在卫生部直接领导下进行实施、在全国医疗系统引起广泛关注的一项全国性工程。

金卫工程不仅将计算机和通信集成应用等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而且对医疗保健服务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在医疗卫生信息网络MIN(Medical Information Network)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国性远程医疗信息传输系统,全面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化。

金卫工程将大大加速我国医院管理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基础建设,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建设内容

“金卫工程”旨在建立一套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国家卫生信息系统。

主要划分为国家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卫生系统综合部门(如:计划财务、统计、人事等)主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医疗、预防保健、药政、科教等)分管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由临床信息、医学科技信息等模块组成的医学信息系统。

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网络

为了建立医疗卫生信息网络MIN(Medical InformationNetwork),金卫工程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建设全国性的远程医疗信息传输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全国性的广域网,实现医疗机构间的网络互连,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铺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供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学、国内外学术交流、医学情报资料查询、医疗影像资料共享等活动。

统一发行金卫卡

金卫卡(Golden Health Card)是金卫工程面向服务对象提供的一张便于随身携带、可长期保存个人医疗保健信息资料的激光卡,它具有存储信息量大、安全性好、保密性强等诸多优点,能有效地存储个人的体检资料、急救信息、医疗病历和医学影像等,同时还能用于医疗费用结算和医疗保险。

持卡人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异地,需要进行普通就诊还是遇有突发事件,医生均能方便地在任何入网医院立即获取持卡人的病历档案信息,从而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建立中国金卫医疗网络

中国金卫医疗网络也即国家医疗卫生信息网络是整个金卫工程的基础,目前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工程业已经过国内外考核、调查、试验,从基础设施到软件应用系统均已具有相当的成熟度。

该网络根据国务院“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专通结合”的建设方针,按照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及“金卫医疗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科学院、财政部等部委的热情支持帮助下以产业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和分部实施。

应用成果

医疗信息化是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之一,全国的医疗机构正逐步形成以管理为主线的网络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调查,全国接受调查的1.7万所医院当中,有31%的医院使用了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其中省级以上医院使用网络信息系统的比例已达84%。

目前,医疗信息化已从试点阶段过渡到实质应用阶段。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医院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信息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成为热点,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每天都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其构建的信息应用系统覆盖门诊、住院、技术诊断、药学、医生工作站、经济核算管理、智能环境等领域,拥有30多个子系统、21台服务器、1000余台工作站。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精确度和患者的满意度。

应对卫生突发事件

2003年非典过后,国家着重加强了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建设。

2003年5月,国家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法定传染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报告信息系统也于2004年1月开通。

2004年,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实现,大大缩短了疾病报告周期,提高了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度。

2004年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之后,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网络、传真等形式,两小时内即将疫情上传到全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办公室,为在短短50天内扑灭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税工程 加强税收监控

国家除了进一步集中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管理,开展打击伪造、倒卖、盗窃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斗争,坚决维护新税制的正常运行外,还决定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增值税的监控管理。

“金税工程”是国家税务总局建设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总称,它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全国税务机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重点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和监控。

1994年,我国的工商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次税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

增值税从税制本身来看,它易于公平税负,便于征收管理。但新税制出台以后,由于税务机关当时还比较缺乏对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此机会利用伪造、倒卖、盗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进行偷、逃、骗国家税款的违法犯罪活动,有的还相当猖獗,严重干扰了国家的税收秩序和经济秩序。

对此,国家除了进一步集中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管理,开展打击伪造、倒卖、盗窃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斗争,坚决维护新税制的正常运行外,还决定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增值税的监控管理。

为了组织实施金税工程,国家成立了跨部门的国家税控系统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金税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系统建设工作。1994年3月底,金税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金税工程的组成

金税工程由一个网络,四个软件系统组成。一个网络即覆盖全国国税系统的,区县局、地市局、省局到总局的四级广域网络;而四个软件系统分别为: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计算机稽核系统、发票协查系统。

金税工程网络

国家税务局系统整体管理呈四级分层结构,即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地市级国税局;区县级国税局。总体看来国税系统具有机构分布广、层次多的特点。

网络设计遵循层次化设计的总体原则,将整个金税网络进行垂直分层(按照管理模式)和水平分割(按照地域),从而将大型网络面临的复杂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相对简单的网络进行解决。这样既有利于简化网络的管理,而网络结构又与整体业务流程相匹配。

金税网络在垂直方向按照功能划分成骨干层、分布层、接入层三个层次,在水平方向上按照地域划分成各个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内部的网络(简称省内网络)。各个省内网络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它们向上连接国家税务总局,内部包括省级国税局、地市级国税局、区县级国税局这四级机构。

金税工程软件系统 增值税防伪税控

开票子系统 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是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信息存储技术,通过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防伪功能,监控企业的销售收入,解决销项发票信息真实性问题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将推行到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有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须通过这一系统处理增值税发票。

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 税务征收机关利用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进行解密还原认证。经认证无误的,才能作为纳税人合法的抵扣凭证。凡是不能通过认证的发票一律不能抵扣。

增值税稽核子系统 为了保证发票信息的准确性,销项发票信息由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自动生成,并由企业向税务机关进行电子申报;进项发票数据同样通过税务机关认证子系统自动生成。进项销项发票信息采集完毕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抵扣联和存根联进行比对。目前稽核的方法采取三级交叉稽核,即本地市发票就地交叉稽核、跨地市发票上传省级税务机关交叉稽核、跨省发票上传总局进行交叉稽核;另外在税收规模较大、发票流量较多的区县增设稽核系统,实现四级稽核的管理模式。

发票协查信息管理子系统 发票协查子系统是对有疑问的和已证实虚开的增值税发票案件进行协查,认证子系统和稽核子系统发现有问题的发票,以及协查结果信息,通过税务系统计算机网络逐级传递,总局通过这一系统对协查工作实现组织、监控和管理。

工程发展

2000年8月31日,总局向国务院汇报金税工程二期的建设方案并得到批准。

2001年7月1日,增值税防伪税控发票开票、认证、交叉稽核、协查四个子系统,在全国全面开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对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打击偷、骗税犯罪行为,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金税工程建成了全国增值税发票监控网,对全国百万元、十万元和万元版专用发票进行监管。百万元版、十万元版专用发票已取消手工开具改用该系统开具。通过网络,税务机关可以有效监控企业和税务机关内部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企业已不能够利用假票骗抵税款,不能够隐瞒销售收入(指开具增值税发票部分),基本上杜绝假票和大头小尾票等骗取抵扣问题,确保了增值税链条的完整。

同时,也促使企业销售额如实申报。全国范围内专用发票的交叉稽核和协查,提高了稽查质量,极大地打击和威慑了利用专用发票偷逃骗税的不法行为。另外,认证子系统的应用,能够对百万元和十万元等专用发票进行认证。犯罪分子已很难用一张专用发票骗取1.7万元以上的税款,可以说系统的应用已见成效。

三期建设

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为适应这一进程,则必须通过信息化、专业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建立廉洁、高效、廉价的现代化政府。

把税收征管工作置于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中运行,规划和实施好金税工程三期,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中之重。

金税工程三期是在对金税工程二期四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整合、技术升级和业务与数据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征管功能,扩大业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系的制约和监控考核机制。

主体软件CTAIS(中国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建立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等七大子系统,共计35个模块。从而全面覆盖基层国税、地税机关的所有税种、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税收业务处理,同时满足市局、省局和总局各级管理层的监控、分析、查询和辅助决策需求。

金质工程 规范市场秩序

质检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打假整治、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的重要作用。

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促进各级质检机关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提高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执法的透明度,形成全国统一的质检大网络,促进质检系统执法电子化、信息化。同时力争为生产企业和外经贸企业带来更大的方便与效益,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更有效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质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发挥质检工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技术基础作用,有助于发挥质检工作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职能,有助于实施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另外,质检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打假整治、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的重要作用。

目标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质检信息化网络平台,全面建设质检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质检业务数据库群,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建设质检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展全方位的信息化培训。

通过金质工程的建设,打造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平台,进而达到提高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行政执法水平、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提高质检工作效率、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保护民族产业的发展、推动政务公开、为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的目的。

建设内容

金质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用“一网一库三系统”进行概括:一网即软硬件及网络平台;一库指质检业务数据库群;而三系统则指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质检信息服务系统。

质检软硬件及网络平台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分期建设连接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和质量技术监督机构的质检广域网,建设各节点的局域网系统,配置相应的软硬件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公共的运行环境和技术支撑。

质检数据库群

建设数据库系统的作用:一是为监督管理系统、申报审批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三是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因此,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有些具有基础和标准的特征,如企业编码数据库,商品编码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库等;有些是核心业务的主体,如特种设备数据库;有些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系统,如法律法规库、质检标准库等等。

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

监督管理系统由一系列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核心业务系统组成,主要侧重质检内部业务管理,这些系统的实现将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实现严格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达到规范和建立市场秩序的目的。典型的子系统包括: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检验检疫风险预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系统、认证认可系统、标准化管理系统、WTO/TBT-SPS通报管理系统、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等。

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

作为国家行政执法部门,质检系统需要在许多方面实行许可、审核、核准、注册和备案管理。对于此类业务,实行网上申报、电子审批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企业提供方便。典型子系统包括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系统、食品化妆品标签审核系统等等。

质检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服务系统以Web为界面,以数据库为依托,以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和多重渠道采集的信息为源泉,发布产品质量信息、产品抽检结果信息、防伪打假信息、企业资格认证信息,疫情通告、WTO TBT/SPS相关信息、国内外检验检疫动态、进出口管制措施、办事指南、质检公告、认证认可信息、标准和计量信息、法律法规等诸多信息内容,同时还可以受理质量投诉,接受网上申报。

工程进展

在金质工程立项之前,有关部门对质检业务进行了需求调研,提出了金质工程的具体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建设周期、主要技术路线、预算,并进行了多次研讨、论证和意见征求。同时对于资金来源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的相关工作方案。提前进行的调研工作为金质工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先期工作。

2005年10月,《“金质工程”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含西部地区补贴资金,金质工程一期工程项目总计投资约为2.5亿元人民币。在资金获批后,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部门制订出了下一个阶段的实施方案,并筹备开始金质工程的一期建设,该阶段的建设工作为期两年。

金质工程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质检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业已在全国质检系统产生了积极反响,许多地区质检机构正在积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落实资金,并且开展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一些质检系统急需的项目已经逐步启动。

金质工程投资金额发展情况

链 接

2020年信息化发展目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了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战略目标内容如下: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实现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基本建成国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创造条件。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较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