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估需要公众的参与
以评估主体来划分,绩效评估可分为内评估和外评估两大类。内评估主要用以评估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和电子政务对政府产生的内部受益评估,外评估主要评估电子政务对社会产生的收益以及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相对内评估而言,外评估应该是更为重要的。所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只是政府的事,公众必须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对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其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宗旨是促使政府根据社会公众需求提供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从而确定电子政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具有更高效率、更好服务品质和更低行政成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另外,从服务和顾客至上的角度来讲,让公众参与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来不仅符合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有效方法。同时,社会公众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对政府的服务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体会,对政府的绩效,社会公众最有发言权。因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一部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要以社会公众为主要评估主体。如美国弗吉尼亚的汉普顿市,每年10月都要向市民进行随机电话调查,了解市民对市政府绩效的满意程度。当然,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是分散的,具体评估政府绩效需要由政府服务对象的代言人来进行。
公众被忽视的三大原因
然而,在现实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公众往往被忽视。探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政治文化抑制了公众的主体意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民众心理上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抑制了公众的主体意识。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道德风气,认为政府是管人民的,人民不能评估政府。传统观念的障碍是我国公众不能很好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重要原因。
其次,公众评估的专业知识缺乏。西方学者认为,较发达社会的政治参与受到包括教育、收入、职业团体、性别、年龄、地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一般讲来,参与评估较高的公众都是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地位较高者。公共服务项目或组织通常既庞大又复杂,评估内容的复杂性和专业化很高。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科技因素的介入,工作复杂性加大,职位分类、工作说明、项目说明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技术的要求是公众的知识所不具备的。这些都决定了公众不能成为专业的评估主体。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评估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所做出的评估只是对满意程度的定性判断。
最后,缺乏公民参与评估的制度保障。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制度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这种制度化也包括把公众作为一种评估主体加以规定。公众参与的某些具体制度残缺,尚未形成健全的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
如何增强公众的有效参与
那么,如何才能使公众有效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来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来,是公众应尽的义务,这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性格,还可以培养从事集体行动的技巧。
第二、增加公众评估的专业知识,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提高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绩效评估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缺乏专业知识的评估是不科学的,也阻碍真正信息的传达,这都有可能限制绩效评估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多数学者认为,较发达社会的公民参与受到包括教育、收入、职业团体、性别、年龄、地区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要有效的进行绩效评估就一定要根据公民自身的能力和资格来决定参与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保证公民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可行性和独立性。公民积极的参与绩效评估是一种以与政府合作为基础的关系,是一个独立、具体和公共的行为。缺乏质量的公民参与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为此,要把评估的主动权、评估结果的使用监督权还给人民,积极鼓励公众自我组织起来,支持公民团体参与评估活动。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交流,保证政府为公众提供可靠、适当的信息、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其评估的积极性和科学性。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信息公开法律,让公众了解政府在通过电子政务干什么。政府是最大的信息创制者、采集者、使用者和发布者。中国社会信息资源约80%是由政府掌控的,这80%的信息资源中又有80%未被利用。而信息公开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前提,要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实现信息公开。第二步是制定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与制度,这是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最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