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更具实力活力魅力的和谐新津县
来源:成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过去四年绘华章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区面积由1平方公里发展到5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食品饲料、精细化工、路桥构件及机械等主导产业和包装、建材、电子、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全县规模企业达120户。预计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5.3亿元,比2002年增长146.1%。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培育和发展了特种水产、水果、蔬菜等6大基地,希望农业博览园、金华银杏园、家禽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初具雏形……预计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7.18亿元,比2002年增长43%。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以绿色河鲜为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梨花会”、“河鲜节”为载体的会节经济层次明显提升。房地产业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比2002年增长60.7%。

  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多渠道融资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13平方公里。农村生产、生活及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个集中”进一步推进。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工业集中度达70%,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的74%,吸纳劳动力就业3.6万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劳动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主体。全县共流转土地6.2万亩,其中耕地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9%。先后建成了纯阳花园小区、柳河苑等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推进了1000余农户共4000多人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对24个经济发展缓慢村,全面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土地整理项目,农村综合环境面貌一新。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0.1%,较2002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软环境建设先进县”,2005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全国10个“浙商投资潜力城市”之一。2003年以来,全县共引进落实各类项目634个,预计到2006年底累计引进到位县外资金65.03亿元,年均增长37.5%。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外向型经济工作先进县”。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开放中提升层次,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县”。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突出。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85670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帮困助学、安身工程、司法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6.3%和11.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0亿元,年均增长11.2%。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党的建设明显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效;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未来五年更精彩

  加快产业发展 打造实力新津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集中发展。以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含精细化工集群区)为载体,修订园区总体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发展规模,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特别是要高起点、高品位对“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功能划分、发展走向和发展重点作出规划,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成为西部影响力较强的服务高地、创业高地、产业高地。

  构建特色基地,做强主导产业。要加大对园区产业的培育扶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着力构建五大基地:西部最大的肉食品深加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路桥构件及机械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特色鲜明的精细化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饲料产业基地。

  扶优扶强扶新,增强竞争实力。通过政策引导、资产重组、技术创新等措施,加强并细化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或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五年双百工程”,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技改扩张、做强做大,力争2011年规模企业发展到300户以上。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充分发挥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新津办事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制约。鼓励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省级名牌产品,争创全国驰名商标。

  强力推进“三产兴县”战略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加快构筑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旅游发展新体系。以南河两岸为重点,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打造亲水文化休闲带;以老君山、观音寺、纯阳观为重点,依托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生态养生文化,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会议休闲等产业,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带;以梨花溪景区为重点,依托自然生态优势,提升农家乐、度假村的档次,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打造以山林花果为特色的景区休闲带;以河鲜美食走廊为重点,依托特色河鲜品牌,培育引进品牌餐饮企业,打造特色餐饮服务带;以希望农业博览园、川西坝农业博览园、金华银杏园为重点,依托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优势,引进台湾知名农业观光企业,打造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景区。努力把新津打造成天府亲水休闲第一城、(成都)成南旅游集散地。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新津日趋明显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流量经济,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打造经贸枢纽,形成依托成都、辐射川西乃至西南的物资集散地,使新津真正成为“成南门户”。发挥芒硝、水产、废旧金属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规模型专业市常逐步形成全面开放、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商贸大流通格局,打造成都南部物流中心。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信息、通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充分利用成都市行政中心南移的契机,依托新津的休闲宜居优势和山水特色,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响“山水·生态·休闲·人居”品牌。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推动房地产消费。

  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规划体系,明确发展定位。认真做好城乡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规划、农民新居规划等各类规划,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

  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法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培育扶持美好食品、三旺伍田、花中花等一批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家、盛市级和台湾地区的品牌龙头企业,提高整体带动效应;扶持壮大牧山养殖公司、新津家禽联合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司制、股份制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

  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增强帮扶力量,落实帮扶项目,促进低收入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引路”的原则,依托重点镇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等项目,继续抓好新型社区建设,五年内完成26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居民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到县城、重点镇以及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祝力争到2011年,全县农民集中居住率达30%以上。

  坚持改革开放 打造活力新津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培养市场化多元投资主体。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四川新津工业园区”、“四川省个体私营经济示范区”、“希望集团诞生地”等对外开放平台优势和品牌优势,在更宽领域宣传新津、促销新津,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和发展理念。依托现有优势产业,狠抓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等。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环境,努力构建中国西部民营经济的高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发展氛围。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实施产业配套中发挥突出作用,使之成为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亮点;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新亮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首创精神,使其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活跃县域经济的新亮点。

  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坚持以“诚信、效能、服务”为重点,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以政务服务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为窗口,以电子政务为手段,加快建立为投资者服务的“快速通道”,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信务实的信用环境。努力营造“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事事攸关招商大局”的招商氛围,使新津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大和竞争力强的投资热土。

  彰显城市特色 打造魅力新津

  根据“成南门户、水城新津”的城市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建靓县”战略,主动依托大都市、服务大都市、融入大都市,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新津的城市能级。

  增强承载能力,加快融入大都市步伐。抓紧启动并实施大件路拓宽改造工程,尽快建成成新免收通行费快速通道,缩短新津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实现与成都全方位、无缝对接,使新津全面融入成都。要进一步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增强主动承接大都市辐射的能力。

  按照“旧城改造出新貌,新区开发展风采”的目标,打造成都南部“卫星城”。以成片整体改造危旧房为重点,加大县城旧城改造和风貌整治力度,加快南河滨江组团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房地产、旅游集散、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加快老君山组团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康体疗养、旅游度假、休闲人居等产业;加快岷江组团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教育科研、运动休闲等产业,推动县城的量态扩张和质态提升,建设“休闲水都”。加快花源镇开发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教育、房地产、旅游和运动休闲等产业,努力把花源建设成为一座邻水而栖、依山而居的山水新城,成为新津融入成都的桥头堡、(成都)都市南部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经营城市,大力营销新津。把经营城市理念贯穿于规划、拆迁、供地、建设、管理全过程,依托县国投公司、花之源城建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促进城市建设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主转变。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城市营销,搭建流通平台,促进商品、资金、科技、人才和信息的流通,推进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延伸城市管理职能,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全力推进加强 打造和谐新津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社会安定稳定。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加强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育信用文化,打造“诚信新津”。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城市文明向镇乡辐射。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保密、机要、档案、县志、党史、老龄、台侨等工作,推进体育、广电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政策及就业互助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素质建设,提升执政理念;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执政基础;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增强执政活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执政效能。

  本版采写 新外宣 潘国义

  机遇大于挑战

  地处三圈层的新津从来不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从希望集团龙兴到斩获“浙商投资潜力城市”殊誉,从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到连年荣获“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县”,新津一次次聚焦历史风云。今后五年,新津面临的发展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中央提出建设全面小康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新津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国家实施“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力促进新津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给新津进一步扩大开放、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成都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市政中心南迁以及城际铁路等多条成新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新津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经过多年培育,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新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进一步增强;以山水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为支撑,新津第三产业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现。这些都将为新津排解发展阻力、激活发展潜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