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份开始,很多城市的居民开始隐约感觉到,超市中的粮食和食用油价格多多少少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老百姓的感觉从商务部政府网站得到了印证。进入首页,在一个叫“商务天气预报”的栏目下,就可以发现12月4日到12月10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5.84点,价格总水平较上周上涨2.23%。12月13日,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的通知。
这个及时对市场实施监控的商务天气预报,正是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信息发布系统。12月22日,商务部历时两年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四级平台和地方商务天气预报正式宣告开通。这标志着一个覆盖全国、便捷、高效的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商务部依靠信息化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一步。
打造公共信息平台
商务部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由商务部按照“对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进行监测、分析、预警”的职能要求,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包括了商务部、省、地市和县四级平台。这个平台免费对全社会开放,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
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配置市场资源时,容易造成市场信息的滞后、失真和不对称,进而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盲目趋同,一些商品供求失衡。为此,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提出,要下大力气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统计监测体系,用现代化数据分析管理国内贸易工作。
提高信息的适用性
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一开始就搭建了一个相当完整和高效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这个覆盖城市与农村、现货与期货、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网络平台,包括城市样本企业10000家,农村样本企业2000家。现货监测涵盖批发、零售等18个主要流通行业,及百货店、超级市场等7种主要零售业态。期货监测涵盖我国三大商品交易所的全部15个交易品种。国际监测样本包括11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现货交易市场和13家期货交易市场。此外,提供信息的还有28家全国性中介组织,由100多位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组成的咨询和顾问团队。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形成了相当细化的8大类527小类基础指标,及消费综合景气指数、商品市场景气指数等7个加工指标;所需数据通过4个直接监测系统及专项调查、社会信息搜集、专家评估3个间接监测系统采集,并存储在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供快速检索;对采集的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加工分析;加工结果通过“商务天气预报”向社会发布;市场出现问题时,通过网络制定并实施调控方案。
时效性是信息价值的体现。在常态情况下,这个系统会根据不同的监测报表制度,分别实行周报、旬报、月报、年报。发生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可根据应急需要,调整工作,增加监测品种,扩大监测区域,缩短监测周期,开展每日一报,实现常态监测与应急监测的有机结合。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过去的一年间,以该体系为基础,商务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大量专题报告,报告中的许多政策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
今年,河南省扶沟县西葫芦滞销,价格暴跌,商务部迅速在“商务天气预报下乡”栏目发布了这一信息,郑州等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随即与扶沟县的西葫芦种植户进行联系,并组织采购调运,解决了卖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样是在今年,商务部发布了义乌小商品指数,仅仅两个多月,该指数就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许多小商品经营者已将其作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这个体系可以及时反映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的价格、销售、订单、库存变化趋势,进而反映投资、消费的变化规律,判断经济运行状况,其在商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商务天气预报”播出后,90%以上的网民表示满意。湖南网民钟为国说:“别的网站花钱都买不到的数据,在这里能无偿找到,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