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到14日,国家金卡工程第九次全国IC卡应用工作会在北京举行。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组长、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至今为止,中国的金卡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2800家企业,10万人辛勤耕耘其中的“金卡大市场”。金卡工程从无到有,已经建立起从芯片设计到生产、模块与卡片制造、读写机具研制及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融合培植金卡发展空间
伴随着金卡工程发展的是产业融合的大背景,特别是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和三网(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反复强调:“产业融合创造出金卡工程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新市场。”
金卡工程最初是5个部委联手推动,扎根于行业融合的背景中。这是金卡工程发展的沃土,也成为它的市场所在。
金卡工程与多个领域、多个行业融合,这里既有传统领域,也有新兴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是在金融领域。当消费者感受持卡消费所带来的方便快捷时,背后是金卡工程的支持。张琪用“普惠大众”来形容。截止到2006年9月,我国银行卡发卡机构共175家,发卡量达到10.3亿张。除地级以上城市外,336个县级城市已实现联网通用。
电信行业是我国IC卡发卡量最多的行业。截止到目前,电话IC卡发卡量已经超过20亿张,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4.5亿户。
金卡工程中一个经典的案例是第二代非接触式身份证的换发。截至2006年10月,已成功换发了3.7亿张身份证,其中今年完成了2.7亿张。计划至2008年将完成9亿张IC卡身份证的换发工作。
在公用事业领域,居民交纳的水费、电费、煤气费等,都可以用卡解决。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建立了公交IC卡应用系统,累计发卡约1亿张。有300多个城市开展了公用事业IC卡应用,累计安装IC卡表具450多万台,发卡量600多万张。“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的市场。”张琪说。
另外,在旅游、石油、石化等行业,金卡工程都取得很大的进展。
自主研发打造产业链
金卡工程从无到有,形成产业链的重要推动力是自主研发。
我国第二代身份证所用芯片、模块、IC卡、各类读卡机具及应用系统完全由国内信息产业界自主研发和提供。金卡工程在倾心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同时,特别注重自主研发。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说,目前国内研制的各类卡、读写机具等电子信息产品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促进自主研发方面,政府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自2001年到2006年,在有限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专项,从IC卡的标准制定,芯片、机具(读写器、ATM机等)、卡操作系统(COS)和应用系统以及一卡多用、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推动我国IC卡产业的发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2亿元,建立了完善的智能卡产业链,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国产化,并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为国家金卡工程的实施和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最初IC卡到新近两年发展起来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金卡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
RFID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焕发出更加动人的产业魅力。会上,来自养猪大省四川省邛崃市的杨水源副市长介绍说,应用RFID技术,养猪户在每只猪耳朵上打上电子耳标,电子耳标中记录了生猪从生产、养殖到屠宰、销售的所有信息。对养殖过程动态监控,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因利用电子标签技术,这种猪被叫作“金卡”猪。杨水源说,这种猪肉上市后,虽然每公斤比传统的猪肉贵了两元钱,但还是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他们试点的猪销售收入每千万元中增收大约一百多万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