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
来源:光明观察网络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3

董书礼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12-25 http://guancha.gmw.cn 


 
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在此期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一个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生产部门。美国大力促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通过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正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制造业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战后的美国制造业曾一度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领域的赶超,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日本的严重挑战。1985年,里根政府设立“产业竞争力委员会”,重新强调制造业对美国的重要性。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美国制造业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契机重新获得了优势。至90年代后期,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特别是2000年以后,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本土的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丧失并加速转移。但是,客观地说,目前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产量仍然一枝独秀,在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1/5。此外,通过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也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并通过对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控制,获取高额利润。

随着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虽然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仍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1987—2005年,制造业对实际GDP的贡献率为15%,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二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岗位。2006年,制造业提供了超过2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1420万个就业岗位直接与制造业相关,另外还有600万个就业岗位与制造业间接相关。同时,制造业几乎提供了所有的高技能、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岗位。而且,制造业的工资也远高于其他行业,2004年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为65000美元,其他行业为53000美元。三是制造业仍是美国出口的中坚力量。2005年,制造业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61%。制造业的贸易总额占制造业经济总产值的40%;相比之下,全部非制造业行业贸易总额只占其总产值的6%。

美国制造业十分重视研发投入,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为美国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制造业在美国研发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制造业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占全美的71%,所提供的研发经费约占66%。第二,在科技创新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最为活跃。1963—2003年约40年的统计表明,制造业获得的美国专利数量占全美专利总量的90%。这一异常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大量研究和开发投入。第三,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比其他非农行业的增长要强劲得多。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6%,至90年代跃升到3.7%。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实施,1987—2005年间,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了94%,而其他部门的生产率只增长了38%。第四,制造业是信息技术的最大用户。2001年,有18%的制造业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交易,交易额达到7250亿美元,占全美电子商务交易额的68%。第五,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高技术化”趋势。美国将制造业分成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生产行业两大类,其中耐用品产业在美国产业分类中属高技术产业。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耐用品部门。1995—2000年,耐用品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5.95%,而制造业的整体增长率只有3.80%。在耐用品制造业内部,工业机器和设备、电子产品和设备以及汽车和设备所占比重位居前3位。1991—2000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行业,工业机器和设备、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和17.2%,远高于制造业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经济。另外,工业机器和设备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12%之间,而电子产品和设备的比重则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2%左右。

美国政府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制造业虽几经调整,目前仍能保持制造业强国地位,除了制造业内部的不断创新外,还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战略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创新的措施和法令。历经制造业的兴衰后,美国各界认识到那种认为信息革命的来临意味着制造业衰退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对产业技术的发展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制定一系列先进制造计划。美国政府于1990年、1993年和1997年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以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并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各个制造计划,美国政府首次在商务部设立了主管制造业的部长助理。三是美国于1998年进一步制订“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提出了未来制造业面临的六大时代特征,即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有限、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信息大量广泛分布、用户需求高及个性化、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高等。四是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令,旨在解决制造业遇到的困难。比如,2004年2月,布什总统发布“鼓励制造业创新”总统行政令;200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

制定实施重大专项计划,推动产学研对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为抢占高科技制高点,增加产业竞争力,美国十分重视以“专项计划”的方式推动关键技术的攻关。“专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对产业发展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部门牵头负责,集中优势,目标明确,产学研联合攻关。比如,先进技术计划(ATP)针对每个具体项目,先由产业界或学术机构提交建议书,然后经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根据社会影响、技术水平、产业界参与程度、独创性等指标,通过公开竞争确定下来,规定每个项目应由企业、大学、联邦实验室共同开发,项目经费由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产业界各分担一半。

积极研究和应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美国对现代制造模式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精益思维(LT)、敏捷制造(AM)、知识网络化企业(KNE)和网络联盟企业等。这些现代制造模式都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信息、微电子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实现技术、组织、人员等三大资源的有机集成和优化,带动了制造业的整体变革,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扶持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美国一直采取国家扶持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的有效措施,研究各种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制造业中。比如,美国建有8个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制造研究设计中心、26个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7个制造技术中心以及100多家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这些制造科学与技术中心形成了美国制造业的研发与应用体系,有力地保证了美国制造工程研究和制造产业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此外,美国还把制造业的信息化作为改造传统制造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源部牵头组织制订“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的五年计划(1994—1999年),每年投入1500亿美元,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列入“影响美国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2项技术加以研究开发,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美国重新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扶持中小制造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小制造企业占美国制造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产值超过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的一半,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制造业总人数的2/3。美国专门制定了“制造业发展伙伴关系计划”,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国家级技术服务网络。

实施制造业劳动力优化计划(MWEP),保证先进制造业对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美国政府认识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推动着社会变革,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和知识化的操作技能已成为更有价值的商品。1997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召集商业、产业、劳工和教育界以及各级政府的领导,要求他们考虑和研究适应21世纪美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劳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国家制造业协会在劳工部、教育部和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劳动力发展中心和制造业虚拟大学,并创立了MWEP。中心和虚拟大学的任务是根据高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制造业的影响,来推动雇员保持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MWEP的目的是在制造业企业中培育和造就优秀团队,鼓励他们在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管理创新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作出贡献。

美国制造业仍需应对新的挑战

近年来,围绕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美国各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普遍认为,美国制造业要维持其竞争优势,应积极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制造厂商主动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主要包括:第一,实现制造全流程的并行处理以及生产要素的充分集成。也就是说,要将生产周期中的各种要素集成起来,实现生产计划、研发及实施的同时进行,以充分利用信息,减少从生产制造到投入市场的时间,促进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第二,促进人力和技术的一体化。尽管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但仍无法将人力完全解放出来。如何将人力和技术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制造工艺,仍是未来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第三,实现制造信息的快速处理和转化。制造业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需要对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估并实时转化为有用的知识,为决策服务。第四,实现资源的快速配置。随着全球市场的变化加剧,制造商必须能够迅速有效地重新配置其产品和工艺,以对需求的变化和新的市场机会做出适时反应。

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求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并不断创新。随着制造业高技术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日益加强。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知识生产,并确保知识向制造业转移,也成为美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需要促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研究机构、知识密集的中小企业、制造企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作用。此外,由于先进技术的研究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在其成为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之前历时很长,企业往往缺乏足够财力支撑先进技术的研究。因此,需要政府对某些科技领域(如柔性制造、极端制造、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微电机系统等)中的先进技术研究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创新。

人才短缺威胁美国制造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未来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趋势,美国制造业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未来20年美国劳动力缺口将达3000万人。即使在近期,仍有80%的厂家不仅仅缺工程师和IT员工,而且或多或少缺乏熟练生产人员。为了确保提供充足的受过科学及工程训练的工人,政府需要鼓励美国学生进入科学和工程领域学习,通过无息贷款等来促使国内学生接受科技教育和培训。政府需要与企业密切配合,确认新出现的职业技能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财政激励。要鼓励企业为科学技术领域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此外,还要鼓励高质量的国外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美国。

社会成本过高削弱了美国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高昂的社会成本,美国传统制造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并大量向国外转移,由此引发了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失业率不断提高等社会问题。因此,制造业要求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减少制造业的成本,包括能源、司法、保健和养老金等各项开支,以吸引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

环保、能源形势日益严峻,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环境压力的加大,减少废物排放、把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接近于零排放”,是制造业面临的长期挑战。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的日趋紧缺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在制造业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成为美国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单位: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