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冲刺“最后一公里”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回顾产经资讯五版一年的报道内容,“网络订单”、“网上销售”无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名词之一。如今,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短信等方式获得农业信息服务,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市场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在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目前,“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已在我国一些地区形成共识。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十五”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各级农业部门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同时,我们应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在基层都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即信息怎样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农民群众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这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农业部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推进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各地也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以及农民群众的主要关切,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今年8月1日,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在全省正式开通。“热线”以电话为主要接入方式,吸引广大农民及时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集中反映到平台上来。然后,平台再将农民的电话直接导航给省、市、县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农业专家,由他们对农民的提问做出详细解答。平台通过录音系统担负着既采集农民需求,又同时采集专家答案的双重任务。为此,吉林省已经组建了400人的专家队伍,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市场供求、政策法规等各个领域,农民可以通过“热线”直接向专家咨询。


  上海从今年7月全面推广“农科ATM机”即“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终端”。
  这个终端,模样类似自动取款机,放在村里,农民只要在触摸屏上点几下,就可以查到种植粮食果蔬的科技知识,通过可视电话面对面地向农科专家请教,还能了解到当天最新的市场行情。因为它通过宽带网把多个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送到村口,所以“打通了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


  山东省积极实施“农民上网终端普及”工程,组织电信运营商、计算机厂商、金融机构联合推出农村适用机型电脑,降低计算机成本,安装容易操作、便于自学的软件,提供“一键式”快捷上网方式,减轻农民购机负担,减少上网操作困难。


  北京市针对农民就业技能缺乏,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短缺的现状,首创了基于卫星宽带网的现代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系统,构建了国内第一个面向“三农”延伸到基层的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了“一人讲、万人听”,系统综合运用视频、文本等形式将培训内容直观地传递给农民,适应了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特点。


  浙江省绍兴市开通的“02110”农业网短信服务,将农业网与手机短信相连接,实现短信预订、接收、发送和检索查询网上动态信息管理,为农民特别是农业大户提供产品供求、农情热线、农业灾害预警信息等栏目的短信服务,是及时预防农业灾害和病虫害的发生,规避农业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河南省三门峡市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市农业信息平台———黄河农网,该网具备自动监测搜索、电子商务平台、智能专家咨询、国内报价联播等先进功能,并开通了优质果品网、畜牧网、黄河菌网、蔬菜网、渔业信息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等六个专业骨干网站。信息化建设使该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生产基地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大大加快,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


  这些创新性工作,及其取得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为全面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不久前,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信息化将对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