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随着社会在前进,也许任何时候都不会满足。但我们只要稍稍回首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一些不经意的经历,是那样的意义深刻。我们会惊讶,现在的我们与前不久的我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
这不,本世纪才刚刚过去了三五年,就在抱怨咱百姓看病难、购房难和读书难的时候,惊回首,我发现自己已经今非昔比,许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已经畅游在了信息的海洋中。
我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教师,过去曾经非常苦恼于闭塞造成的信息不畅。我尤其爱好写作,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爬格子上。自1998年以来,我已经有两百多万字发表在了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可有谁知道,直到2004年5月以前,我还是从邮局一封封地往外投稿,费时费钱上稿率还低。
我知道外面的世界信息传递的快速,我也知道手机和电脑网络的。那时有关部门组织我们参加计算机培训,其实越培训我越躁动:没有网络的日子是沉闷和烦恼不安的。外面的教师怎样教书?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不了解。几本参考书就是我们的所有资料库,几份报纸和无时间常看的电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大窗口,这些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我,写出来的文章需要投递,我那时大量搜集的不是Email而是报刊的地址,往往既不准确还不能投给具体的栏目,所以尽管动用了外地许多亲友搜集信息,但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记得2002年8月以前,我与外地的联系就靠办公室里的一部电话。有时候编辑找我谈稿却找不到我的人,这也耽误了我不少稿子的命运。
一位武汉的编辑好不容易在办公室的电话里找到了我,问我要手机号码,我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有手机。她似乎不大相信,问我为什么不买一个?我告诉她工资低,一家人吃饭和孩子上学才是第一位的。她又问我家里有没有电话。当我告诉她家里没有装电话时,她似乎十分不理解。
一位北京的编辑要求我给文章补充两张照片用Email发过去。当我告诉他小镇上既没有数码相机,也没有电脑,更没有互联网时,他表示了不可思议。
一位厦门的编辑在得知我无法用Email传稿后,要求我把修改好的文章传真过去。当她得知我这里找不到传真机时,她发出了惊讶之声。
情况的好转始于2002年9月。我在把大儿子送入大学之后,发现经济尚宽裕,就一咬牙拿出6000多元钱买了手机和电脑。手机立即派上了大用场,它把我和同事、领导之间,亲友、编辑部,特别是远在外地的儿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随时随地可以联系沟通。但是电脑的功能就大打折扣了,这里根本就没有可以连接的网络。当时小镇上打印店里有台电脑,我的电脑是小镇上的第二台。不过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电脑写作,再也不用拿着手写稿到店里打印稿件了!
2003年10月,我在县城买了房,我的电脑也进了城。不过,由于购房时举了债的原因,那时我的电脑也没有联网,直到2004年5月我从经济压力中缓过了气来才把电脑接入了互联网。从此,我就如鱼得水,假期里每天都上网查资料、写作、发稿,文章的命中率也高了起来。
也就在2004年,学校里装备了微机室,办公室里也有了电脑,而且都上了网,使用起来方便多了。2005年8月,学校又装备了远程教室,利用卫星这个天网来接收信息。天网和原来的地网相结合,大量的信息就滚滚而来。从信息占有量来说,我们和大城市也差不了多少。
哈哈,我终于畅游在信息的海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