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随着国家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政务信息化被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各级领导和同志们都将信息化建设视为推动政府特别是执法部门各项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工具。眼下,以“金盾工程”、“金税工程”等“金”字号工程为主导,政务信息化发展步伐已呈加速发展之势。有些政府部门制定出台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信息化进度与水平作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单位难免会象宋人一样害上急躁病,而“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政府部门来说,旧的体制和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复杂的过程。政务信息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之中,所以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试图通过建设一套信息系统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现代化,甚至解决所有积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政务信息化的“苗”,要经过春华才能秋实,要经历风雨甚至冰霜的洗礼,才能有所收获,浮躁不得。
南橘北枳:关键在于机制
【原文】《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新解】为什么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其他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却屡遭挫折?“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水土异也”,异在什么呢?让我们以企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几年前,在联想召开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老的组织结构不整合、落后的机制不转变、陈旧的设备不改造,仅仅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曼纽尔•卡斯特也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这样写到,“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没有进行根本的组织变革,反而加剧了科层化与组织僵化的问题。在仍有某种暗中协调空间的情况下,电脑化的控制反而比传统面对面的命令更难以施展。”
对企业而言,之所以产生“南橘北枳”的原因,关键在于企业运作机制不同。机制问题,是个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解决?有人说,要靠“暴风骤雨”式的革命,必须痛下决心,尽快尽早革除一切旧的东西,使信息化建设轻装前进,使改革开放更快更好。笔者倒持这样一种观点----采取“渐进式”的、革新的路子,这或许更好一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一条宝贵的经验,是我们自己的经验,确有成效,值得借鉴。
买椟还珠:软件更加重要
【原文】《韩非子.外储》: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就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新解】笔者有机会到北京医院看病,医生借助一套从日本引进的医疗设备为我检查。这套设备说白了就是一套微型计算机,所不同的是,外加了几个传感器和一套医疗检查软件。我问医生这套设备的价格,医生说10万多美元。凭我的经验,这套价格不匪的进口设备,硬件成本充其量在1万元人民币,占总价值的1%,贵就贵在这套检查软件上,软件的价值占到总价值的99%以上。据统计,在发达国家,有关部门信息化建设投入中,软件投入占比已经等同甚至大大超过硬件投入。而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
在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一般都舍得在购买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上花钱,而对软件及服务、培训宣传等方面却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和同志觉得在软件和服务上花钱不值、冤,结果大部分资金都用到了“硬”的方面,“软”的方面投入微乎其微。结果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无车跑”、“跑空车”、“跑破车”的问题。我国的软件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我们许多政府部门的软件合作公司长期了无生机,应用软件水平低下、企业服务不灵,用户和软件企业都不满意,都很无奈。这与郑人“买椟还珠”何其相似!
实践证明,信息化真正做得好的单位,花在软件和实施服务方面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
所以,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珠”,什么是“椟”,否则就容易重蹈郑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