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 为建设富强和谐漯河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漯河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靳克文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漯河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市四次党代会以来,是漯河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时期。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团结进取,攻坚破难,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和市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漯河正在快速崛起!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漯河正在向中原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扎实迈进。全市经济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22.1亿元,比2001年增长61.5%,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2768元,比2001年增长57.2%,年均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5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比2001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9.1%。漯河的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产业特色日益凸显,漯河正在向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扎实迈进。培育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4家、全省食品工业五十强企业6家,其中双汇集团成为世界产量第四、亚洲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我市成为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漯河正在向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城市扎实迈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日臻完善,品位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市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饮用水源水质和市区空气质量全省领先。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小城镇竞相发展。我市成为交通运输、通信、气象、体育、医疗卫生等区域性中心,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漯河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扎实迈进。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3元,比2001年增长41.3%,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31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0元,年均增长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广大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较大变化,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过去的四年,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和漯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三大目标,以此总揽改革发展大局,及时作出并实施一系列重要决策,凝聚合力共图发展、共保稳定、共促和谐。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继实施“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和“500亿上台阶工程”,全市重点骨干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培育出全国工业百强企业1家、全国纳税500强企业1家、全省百强企业6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1%;通过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市、举办中原食品节等举措,培育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带动70%左右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我市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通过放权放活县区,县(区)域经济较快发展;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出一批规模私营企业,其中有6家进入全省百强非公有制企业行列,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全市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多方筹措近亿元资金妥善解决了市直8家国有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其他各项改革稳妥推进。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体制机制日益完善。连续实施“项目建设年”和“优化环境年”,新上和引进超亿元的项目88个、总投资19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居全省前列,直接出口较快增长,其中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出口的90%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现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漯河,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有投资项目。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我市以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成效,成为全国、全省多项工作试点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围绕中心城市建设,搞好“双创”工作,狠抓了以市区、县城、重点镇为主的城镇化建设,实施了一批完善城乡服务功能的重点工程,开展了“城市管理年”、“公路建设年”和“生态园林建设年”活动,市、县、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不断加大投入,建成和开工建设了市体育馆、图书馆、科教文化艺术中心、沙澧河流域气象中心、新闻大厦、市委党校和漯河高中新校区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有4所高中成为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中阶段入学率全省第一,漯河卫校升格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职院被评为“全国十大特色高职院校”。成功举办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等基本国策较好落实。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狠抓理论武装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创办文明学校的做法受到中宣部肯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出了特色,我市成为全国首家“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城市”。“双万”、“月评十佳市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取得可喜成果。“双拥”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见到新的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治市和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推进和谐漯河建设,促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在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助困难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实施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效。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宗教、防范和处理邪教、安全生产等工作都居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高标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全面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做法,受到贺国强同志和上级有关方面的肯定。驻村工作和贫困党员脱困致富示范行动,受到省委肯定和群众欢迎。老干部工作全国先进。干部教育培训扎实有效,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理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作风明显转变。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加大,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过去的四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努力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还干成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战胜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科学处置液氯泄漏事故等突发情况,稳妥解决银鹰典当行、原城市信用社金融风险问题,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全市经济安全;二是战胜历史上少有的严重洪涝灾害,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被回良玉同志称赞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是争取到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等牌子,提高了漯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成功申报和实施了第二次区划调整,掀开漯河发展新的一页。
    四年创新业,四年图发展。这四年是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的四年,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四年,是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的四年。勤劳、智慧的漯河人民以四年的创业拼搏,谱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光辉篇章。四年来取得的成就,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创大业的结果,是驻漯部队、武警官兵和驻漯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四届市委,向所有为漯河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改革发展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倍加珍视团结,倍加顾全大局,全力维护各级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共图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各项决策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取舍标准,各项建设注重为群众谋取更多福祉,推进工作重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不断增创政治优势,始终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执政理政能力,为漯河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层次不够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投入总量还不大,重大建设项目不够多;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就业压力还比较大;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一些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还需要探索新的路子;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推动漯河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二、新的形势和奋斗目标
    省八次党代会站在河南发展新的起点上,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勾画出中原崛起的宏伟蓝图。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9市之一,应当也必须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现在,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转变增长方式和壮大经济总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突出任务。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要注重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把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必须着力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只有这样,漯河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提升到更高水平,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跃上一个大台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使漯河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全市上下要切实认识到,漯河大发展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这是省委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是253万漯河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全市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漯河面临的宏观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实现大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全面实施,国内外“两个转移”步伐加快,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都为我们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国家持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这对我市以食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现实的机遇。与此同时,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省内各市你追我赶、明争暗赛,快进则兴、慢进则汰,形势喜人又逼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展宏图、再创新业。
    漯河具备的诸多优势,对我们实现大发展十分有利。全市经济保持增速较快、效益较好的态势,城乡居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食品加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造纸和盐化工逐步成为新的产业支柱,发展的特色更加突出;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我市已成为中原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和多项社会事业区域性中心,发展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我们成功实施了新的区划调整,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尤为可喜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干事创业,各级领导班子合力同心、奋发有为,全市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成为漯河大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可靠保证。
    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推动漯河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总体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扎实推进开放型漯河建设、和谐漯河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根据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在漯河新的创业征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确保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及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确保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化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确保全市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2万元以上,“两个名城”成为漯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三大建设”富有成效,“两个率先”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再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3.5万元以上,“两个率先”基本实现,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漯河。到那时,漯河在中原大地上必将展现出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的新形象!
    实现新漯河的美好蓝图,需要凝聚全市上下的意志为之奋斗。我们要始终高扬大发展的主旋律,把打造“两个名城”作为重大任务,把推进“三大建设”作为动力支撑和坚强保证,把实现“两个率先”作为重要目标和不懈追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牢记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合力共创各项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三、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
    漯河大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做到“六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大发展,关键在工业。要更加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统筹推进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着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致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食品加工业为主导、造纸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举、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重点工业超千亿跨越计划”,加快形成工业“航母舰队”。着力抓大育大,支持重点企业新上项目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品牌经营,不断提高重点骨干企业群体的整体实力,使重点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十一五”末突破1000亿元。注重放小扶小,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服务力度,促其发展壮大。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选上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项目,着力培育和引进私营企业大户,逐步形成大群体、规模化、高效益。
    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大力支持现有重点食品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双汇集团国际化战略,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力争进入世界同行业前三强。更加重视发挥双汇集团在食品名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引进和新上大项目,不断发展食品工业园区,不断建立规模原料生产基地,形成更大更强的食品产业集群。鼓励新上小而精的食品加工项目,发展一些特色加工群区。打响“中国食品名城”品牌,吸引境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争取在漯河建立国家级食品研究机构,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利用我市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的有利条件,健全完善区域性食品安全体系。坚持办好“中原食品节”,创造条件办成“中国食品节”,不断扩大漯河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要通过推动食品加工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致力把漯河建成产业规模大、企业实力强、市场覆盖广、名牌产品多、综合效益高、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
    精心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两个基地”。抓紧完善我市产业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扶优扶强以银鸽集团为龙头的造纸工业,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基地。大力发展盐化工业,搞好市区盐化工业园、舞阳盐化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推进盐矿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同时,抓好纺织、生化制药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支柱。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深入推进“九漯合作”,搞好与中科大和江南大学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发展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窗口,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漯河职院、漯河医专等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制定完善引才引智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技能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培育规模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集群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漯河强。只要全市上下更加重视工业,全力支持工业,加快发展工业,我市的产业必将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漯河的综合实力必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形成更具发展活力的新局面。漯河大发展,希望在开放。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汇聚资源,以更大的改革力度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永葆活力、富有效率,加快建设开放型漯河。
    实施招商引资新突破,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牢牢抓住“两个转移”带来的机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取得招商引资新成果。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和各类招商载体的作用,注重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实施战略性引进,吸引更多的境内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注重引导企业通过嫁接改造、合作重组,以存量换增量抓招商;注重利用双汇、银鸽等优势企业、名优品牌和优势产业抓招商;注重发挥盐矿等资源优势,以资源引资金、上项目抓招商;注重通过食品节、中部投资博览会、河南国际投资洽谈会等平台抓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着力引进牵动力强的大项目、科技含量高的新项目、促进财税增收的好项目,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境内外智力。用足用活上级政策,更好地发挥我市驻外机构的作用,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对引进和新上的项目,要加强跟踪落实。积极承接“万商西进”工程,搞好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合作。认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带来的新变化,建立对外贸易应对机制,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经贸洽谈和经济技术合作。
    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营造竞相开放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发展”的思想,做到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开放的思维创新思路、用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强化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促其倾注主要精力抓开放。加强招商机构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创新招商载体和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完善招商引资实绩考评体系,突出投资效益、财税增收等目标的考核,实行全过程监控管理。
    优化发展环境,再造开放新优势。实行标本兼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减弱,对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损害环境的人和事;完善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项目建设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强化社会监督,使漯河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深化各项改革,创造适应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搞好企业改革,用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企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推进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妥善处理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漯河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借外力求发展是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强的机遇意识、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扩大开放,使漯河成为开放开发、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三)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发挥双汇、南街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实行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办法,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联结机制,带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完善和落实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百区千场万户计划”,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强产业。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在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致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全面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搞好扶贫开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健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创业技能和文明素质。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发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入开展“抓试点、促致富、办实事”活动,每年办好一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高标准实施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沼气示范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支农惠农工程,尽快实现村村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放权县区、让利县区,全面落实省、市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县区统筹发展的能力。各县区要按照主业突出、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要求,着力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放活非公有制经济等举措,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柱。各部门要支持县区工作、服务县区发展,帮助县区争取更多的政策性项目和资金。完善县(区)域经济综合考评体系和干部激励机制,促进各县区竞相发展,争创全省强县区。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减少和规范对农村工作的检查评比,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并做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珍惜民力,防止急于求成和形式主义;坚持以“两县十镇百村示范带动工程”为载体,有重点分步骤地扎实推进,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不断呈现出新气象,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漯河广大乡村成为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施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全面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市区建设要按照“新区出形象、沿河出特色、旧城换新貌”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四区”功能定位,着力抓好经济园区和行政新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建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互补的现代化新城区;高标准推进沙澧河综合开发,通过实施河堤加宽加高工程、河滩综合整治工程、拓宽水面工程、沿河道路建设及绿化工程,加快建成融文化、旅游、休闲、生态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确保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形成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注重把沿街综合整治、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改造一处老城、建起一片新城、兴起一座商城、服务一方群众。抓紧拟定覆盖市区的远景发展规划,以近郊城市化改造为突破口,加快市区城乡一体化,进而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抓好县城、重点镇和示范村建设,精心培育一批名镇、名村。加强城镇管理,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镇和示范村融合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县城为两翼、小城镇和示范村星罗棋布、具有漯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发挥城镇规划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把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价值取舍,严禁新上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加强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推进生态园林建设,重点搞好城镇绿化、沿河布绿、过境道路绿化、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把漯河建成园林式、花园式城市。要通过持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清新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绿地。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服务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集聚城镇人口。立足我市区位交通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和传统商业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抓住我市过境铁路、高速公路改造扩建的契机,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发展连接郑州、带动豫南的综合物流园区。探索市场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重点市场错位经营、特色经营,促其可持续繁荣。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培育商业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支持县城、重点镇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农村连锁超市,活跃城乡流通。
    漯河城乡联通便捷,产业基础较好,沙澧两河又赋予特色和灵气。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一定能够把漯河建设成为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璀璨明珠!
    (五)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培育特色文化,努力使现代文明普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科学精神蔚然成风。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实推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有针对性地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教育和基本市情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热爱漯河、共图发展的力量。坚持办好文明学校和“月评十佳市民”,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搞好基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漯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关心支持驻漯部队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双拥”工作。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加强科技和科普工作,发展科技事业,普及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加强素质教育,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搞好继续教育。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快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大力发展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搞好防洪、消防、人防、气象等设施建设,高标准做好防灾、抗灾、减灾工作。
    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许慎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办好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依托食品名城建设,配套发展与食品关联度强的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产业,培育食品特色文化。搞好隋代小商桥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打造城市景观游、知名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结合的漯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搞好文化精品生产,培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
    文化凝聚精神,文化引领未来。我市作为文宗字祖许慎故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我们一定能够在文化建设上大有作为,加快跨入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漯河人民必将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阔步前进!
    (六)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从现在能够办的事情做起,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力求每个阶段都有新的进展,扎实向和谐漯河迈进。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大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热心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引导人们转变择业观念,促进自主就业和创业发展。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确保他们失地不失利、生活有保障。关心扶助困难群体,缓解他们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加快推行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完成覆盖全市所有乡村的“温暖小区”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步实现社会救助的经常化、制度化。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依法维护公平正义。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全市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完善决策机制,促进各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加快建设法治城市。坚持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提高执法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探索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搞好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新型社区工作机制,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建设平安漯河。健全公共应急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和急救系统,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全市人民对建设和谐漯河充满信心和期望,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在和谐建设的前列,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本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共创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推动漯河发展大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我们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着力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上狠下功夫。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新高潮。认真组织学习《江泽民文选》,自觉运用理论解决科学发展、和谐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和党性修养。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完善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改进和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干部教育条例》,发挥党校等阵地作用,实施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作为政治责任,带头搞好理论武装,带头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执政理政能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在健全完善干部机制上狠下功夫。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团结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培养选拔机制,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更加注重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推双考等方式选拔干部力度。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干部管理新机制。坚持以实干看实绩、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大胆重用那些埋头苦干、敬业奉献、不事张扬、不争不跑的干部,大胆重用那些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大胆重用那些开拓创新、勇于争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对那些不思进取、心浮气躁、无所作为的干部坚决不予使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三)以“三级联创”和驻村工作为载体,着力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狠下功夫。深化“三级联创”和驻村工作,努力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搞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双强工程”,培养更多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和“双强”党员,巩固壮大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继续分行业开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活动,加强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深入开展贫困党员脱困致富示范行动。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严把入口关,健全自我纯洁机制,使广大党员永葆党的本色和先进性。
    (四)加强作风建设,着力在促进各级干部务实重干上狠下功夫。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各级干部要争做解放思想的开路先锋,带头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保守思想,带头破除一切落伍于时代的传统思维,带头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陈旧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漯河大发展。要树立务实重干的作风,坚持以实为本、以干立身,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对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全面吃透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致力找到破解的具体措施;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谋福祉;对所承担的任务,要雷厉风行、不推不拖,使各项工作有目标、有部署、有措施、有结果。要善于研究把握上级的方针政策,并注重与漯河实际相结合,科学选定工作的创新点、突破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推动全市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五)锲而不舍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着力在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上狠下功夫。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中央《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效能。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搞好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和消除腐败。强化监督约束,创新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果。不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同志们,推动漯河大发展、打造“两个名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漯河广大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强漯河和谐漯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