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制度创新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民营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制度创新是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破解目前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新的约束问题,政府制度创新尤为重要。

    据浙江省工商局的数据,浙江民营经济已占全省GDP的70%以上,税收的50%以上,外贸出口的40%以上,就业人口的9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8年位于全国前列。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与政府的制度创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政府的制度创新契合了市场的发展要求,使得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至今,已经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表面上看,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但深层次看,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如何在这关键的转型时期发挥作用,对民营经济的成长与浙江今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问题

    资源与要素约束。浙江这个资源小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业必需的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捉襟见肘,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中央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占全省工业企业99%的中小民营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政府面临资源约束时,还是优先保护大企业。伴随资源紧缺的还有"民工荒"和劳资关系紧张。不少企业用工紧张、用工不足,劳动争议成倍增长。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查,目前全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融资困难的占比高达34.5%,认为融资难度一般的为60.3%,认为融资比较方便的企业只有5.2%。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很难依赖正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而只能大量依赖民间金融。

    环境约束。高排放与高污染是以高能耗换取高增长的必然结果。据浙江省统计部门出具的报告《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显示,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0倍和1.3倍,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指标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由于浙江省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污染往往不仅仅关系到一两个企业,而是关系到整个块状经济中所有企业。如何突破环境约束,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问题。

    市场约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凭借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是浙江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端市场"的特征,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逐渐削弱。其他地区有更加便宜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而浙江产品的低端技术又较易模仿,其后发优势对浙江经济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而且,随着浙江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国际竞争,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事件。从2002年到2005年8月,浙江已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18个国家提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116件,涉案金额28.2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对纺织品、服装、鞋业等众多块状经济打击很大。

    政府约束。首先是政府公共服务约束。尽管浙江的政府创新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民营经济也因此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为迅猛,但政府公共服务还是滞后于经济发展。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浙江近年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建设等,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依然比较严重,寻租现象仍然存在,违规收费、摊派现象仍然比较常见。政府服务是一个精细活,并随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需要政府机关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其次是市场准入约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禁区已经被打破,但是,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无形壁垒还有不少。再次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不管在市场准入还是在财税支持方面,政府的政策总是偏向于大企业、大集团上,致使中小企业总处于"政策失落"的状态。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最近深入杭州、温州、金华、衢州、湖州、台州等19个市、县(市、区)调查,有32.7%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在待遇上存在不平等现象;有42.5%的民营中小企业认为政策环境不够理想。小企业机制灵活、转向快,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并且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因此,营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是市场活力长久不衰的保证。

    二、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制度创新

    浙江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本身就说明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做的是服务市场,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在目前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面临资源、环境、市场和政府的诸多约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是迫不得已,也是正当其时,政府特别要注意不要去替代市场,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会依据其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自行进行调整。当然,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政府依然需要在完善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放宽政府管制、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政府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使市场机制、企业行为和政府作用形成合力,使民营经济能够顺利转型。

    法治政府。浙江经济发展依靠的是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充分的保护,只能依靠法治政府。民营企业需要政府来保护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制定制度规范,但不需要政府任意干预其经济活动,限制交易,随意收费,政策朝令夕改。只有建立一个法治政府,才能形成政府与企业"双赢"的局面。政府受到法律约束,才能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服务市场、弥补市场的合理边界,而企业享受政府创造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的公共产品、可预期的政策法规,就能理性地放心投资,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力的根本所在。浙江政府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能否更进一步,对自身权力进行约束,这是企业迫切期待的。

    能源与环境政策。政府应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我国目前在自然资源与环境领域还不能建立有效使用资源与环境的现代产权制度,但可以从容易入手的方面逐步做起来。要发挥价格机制的约束与激励功能,使得政府与企业有压力有动力去节能、去研发节能的新技术。在环境污染方面,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提高目前过低的排污收费,激励企业创新低污染产品与技术。同时,要辅之以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的技术改造。约束与激励两方面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的再生利用。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利用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政府不仅需要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而且需要切实可行的财税支持政策和技术鼓励政策。

    产业政策。首先,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民营企业转型,鼓励民营企业向一切可能的方向发展。政府必须进一步放宽产业准入限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细化政策,使民营企业对于行业进入成本和风险有稳定的预期,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目前一些企业异地投资,进行产业转移,是在资源环境等各种约束下的必然选择,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过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理性对待企业外迁的行为。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优质内外资,培育发展新兴企业。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能够完全享受自主创新成果的收益,从而激励企业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是双向的,政府既要重视保护本地企业的知识产权,积极鼓励企业争创专利与品牌,也要尊重其他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从而形成一个尊重、保护、创造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再次,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在国际分工中构建新的比较优势。

    金融政策。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不过在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同时考虑解决融资困难问题的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不能依靠单一的解决渠道,而是要多管齐下。首先,政府要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一方面,促使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政府要主导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发布系统和严格的惩罚制度。其次,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24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为33979家企业提供担保,累计担保额517.3亿元。但是,担保机构大都存在规模过小,担保实力不强的情况。这需要政府考虑提供一定的财税支持政策。再次,考虑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制度化。浙江民间金融相当发达,但由于处于"地下",在政府监管之外,风险还是很大。政府应通过试点积极推动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对民间金融进行正规的制度约束,堵疏结合,闯出一条民营企业融资的崭新道路。

    人力资源策略。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率先普及高中。要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致使穷县无钱办教育的状况,实施以省为主的教育体制,平衡各地区教育发展差异。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使科研成果能较快地应用到生产。针对技工短缺状况,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其次,优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机制与环境。在人才引进中,要尽量放宽条件,制定吸引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单位的劳动者,从根本上解除外来人才的后顾之优。

    (文/杨丹妮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