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经济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易而难,逐步推进各领域的合作,近期可从互补性强、关联性大的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合作做起

    《瞭望》新闻周刊报道: 9月18日至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部论坛首次会议--郑州会议召开。来自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的省委书记、省长等地方党政要员,以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铁路部、交通部等部委有关负责人,坐在直径20米左右的大圆桌边,共同商讨中部崛起大计。

    许多与会者十分感慨,中部六省的12位党政首脑无一例外地到会,如此多的国家部委副部长级负责人出席,显示中部六省的合作与交流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次会议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高规格,而是人们对整个中部崛起机制的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热议两年,今年4月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部各省如何在各显神通的基础上,形成更好的合力发展机制,共同促进地理中部迈向"经济中部"?尽管会议没有发表共同声明和形成会议决议,但《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会议的几天时间里,捕捉到了一些重要信息。

    率先促成交通、能源、旅游的合作

    如何交流合作,中部六省的主要领导结合本省实情,分别就诸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抒所见。其中交通、能源、旅游成为交流最为集中的三个话题。

    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缺少整体规划设计,中部省份之间、中部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一些高速公路通而不达,长江"黄金水道"航道连续通达性差,省会城市间的支线航空也发展缓慢。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跨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大交通。要重点加快国家规划的跨省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影响互联互通的断头路建设,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效益。要加快建立长江、淮河流域治理的协调机制,促进流域资源的共同保护和开发。

    相关负责人针对如何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的开发合作提出建议。长江经济带横穿我国东、中、西三大自然经济带,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宏观经济布局轴线。中部地区的湘、鄂、皖、赣四省地处长江中游,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经济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意义重大。希望在水陆运输对接、江海联运、长江航道管理与开发、防汛抗灾、沿岸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调配套等方面加强中部省市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的繁荣。

    在能源合作方面,各省领导人合作意见更趋强烈。中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晋、豫、皖煤炭储量丰富。围绕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中部各省应加强能源相互支持。山西、安徽、河南有煤炭、电力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基地和火电基地项目,有一定的电力外送能力,而江西、湖北、湖南等兄弟省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峰期用电比较紧张。建议加强区域能源合作与开发,共同加快中部能源基地建设,在市场调剂的原则下,优先保证中部省份发展的能源需求。

    旅游资源合作是大家的共同话题。中部六省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山西的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岗石窟,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西的庐山、井冈山,湖北的神农架、武当山、三峡,湖南的张家界、衡山、岳阳楼,河南的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旅游景区。要加强中部各省的旅游合作,努力构建市场共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中部旅游发展新格局。

    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在肯定各省发展成绩的同时,与会的中部六省党政领导对中部面临的共同困难也进行了认真研讨。

    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由于人均财力少,解决社会矛盾方面的物质基础薄弱,缓解看病贵、上学贵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力不从心: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由于县域经济薄弱,对于县域分配领域的重大问题缺乏调控能力,不同层级公务员分配问题、公务员和教师间的分配问题很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增加,更加凸显了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用民主与法制的办法处理社会矛盾能力的不适应。这些困难和问题固然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存在,但在中部地区更为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归根结底要靠发展,但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应对和处置,也必然影响发展。

    与会者认为,在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实践中,有一些关系中部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需要中央有关部门和中部各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是粮食补偿机制问题。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中部地区为全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中部地区农民种粮食积极性普遍高涨,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去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影响农民持续增收。此外,粮食亏损挂账以及县乡村的历史债务使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沉重,而现行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已很难适应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如何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建立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促进种粮食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效保护和发挥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种粮食农民持续增收,解决粮食主产区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成为中部地区共同面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是资源补偿机制问题。中部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源价格偏低,资源产业效益低下、过度开采、污染严重,中部各省不仅没有从资源开采产业中得到应有的利益,而且为治理因无序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还要付出巨大成本。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中部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央高度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资源型地区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为保障资源有序开发,从根本上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快建立国家对衰退产业的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如何将基地建设与发展当地经济、富裕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支持资源型地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三是社会保障统筹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投入,但中部各省社会保障覆盖率还不宽,参保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比重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还很低。养老保险历史形成的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转"运行,已成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同时,中部都是劳动力输出省份,输出的劳动力青壮年时为输入地发展作贡献,年老返家后养老问题却要输出地解决,这种格局加重了中部社会保险的负担。区域发展的平衡最关键的是享受公共服务的平等。要解决社会保险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必须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的有效形式。

    四是就业问题。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就业人口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存在多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一方面面临着安置大量就业人口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又招不到适用的工人。解决就业矛盾,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尤其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效途径,降低农民在城市安家、就业、创业的门槛,使中国的工业化能有一支稳固的劳动力大军。

    合力机制需要共同努力

    在中部论坛中,如何形成发展合力,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有省委负责人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决策沟通。建立中部六省沟通互动机制,进一步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跨省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等从决策层上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就中部一些共性问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争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加强各省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推进中部在规划、项目、产业、企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对具体合作项目及相关事宜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并予以落实。

    三是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易而难,逐步推进各领域的合作,近期可从互补性强、关联性大的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合作做起。

    四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在分工协作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区域合作的功能互补,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

    针对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细化的支持政策,中部一些省提出,有关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进一步给予中部更多的支持和倾斜。

    在信贷投放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存贷差普遍较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少。希望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及优势产业发展,给予较多的信贷规模支持。

    在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密集。洛阳、郑州、武汉、襄樊、株洲、南昌、蚌埠等国家"一五"或"二五"期间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国有企业比重高、设备陈旧老化、包袱沉重、社会保障能力弱等问题非常突出。焦作、鹤壁、淮南、萍乡、铜陵等都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开发时间长。强度大,目前这些城市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少很快,有的城市资源已近枯竭,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任务很重。希望国家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尽快将中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城市列入支持范围,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上给予更多支持。中部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战略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具有较好的资源、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总体上看产业层次还比较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关键性产业和先导型产业。希望国家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石油化工、核电、生物质能源、煤变油等重大项目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