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茂名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市长罗荫国在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丘立贺摄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2月25日在茂名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茂名市市长罗荫国

  各位代表:

  我代表茂名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003年4月就职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茂名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建设粤西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四大跨越”发展战略,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四年来,茂名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全省维护社会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行列。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四年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535亿元,年均增长17.3%;经济总量连上600亿元-900亿元4个台阶,预计今年实现生产总值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2002年增长68%,年均增长13.8%。预计今年全市税收总收入达133.3亿元,比2002年增长114.1%,年均增长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9.3%,年均增长20.3%;其中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8.8%,年均增长21.6%。预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583亿元和221.8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和0.9%,比2002年末增长77.8%和6.2%。

  (二)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抓住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良机,大力发展以石化、电力、冶金为支柱的重化工业。茂名石化工业区顺利推进,北山岭港工业区建设全面启动。10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通往西南和珠三角的两条成品油管道、热电厂5号和6号机组、180万吨/年轧钢、5万吨/年乳化沥青等重化项目建成投产,首期2×20万千瓦油页岩发电、5万吨/年C5石油树脂等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博贺燃煤电厂首期200万千瓦工程、60万吨/年PX、90万吨/年PTA项目已开展环评报批等前期工作。“三区一线”、“三位一体”的重化工业大格局基本形成,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从2002年的30.18:69.82变为19.72:80.28,重工业的比重提高10.46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可实现增加值204亿元,比2002年增长76.4%,年均增长15.2%。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7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的62.8%,恒大集团、大亚木业、鲁华化工等知名民营企业落户茂名。预计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8亿元,比2002年增长77.1%,年均增长15.4%。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信宜的东莞大朗和电白的广州白云江高工业园已被省认定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四年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22个,著名商标14个。预计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年均增长15.1%。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全省率先免收农业特产税,并按中央和省的要求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工业化思维办农业效果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预计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8.6%,年均增长4.4%。种植业保持稳步发展态势,粮食、水果、蔬菜的面积和产量均比2002年略有增长。畜牧水产业不断发展优化,预计今年肉类总产量达71.9万吨,比2002年增长20.2%,年均增长4.7%。水产品总产量达91.2万吨,比2002年增长21.3%,年均增长4.9%。罗非鱼产量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成为全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和加工基地。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被列为“全国南亚热带水果加工示范基地”。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有序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级的认定和认证。

  (四)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景区景点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预计今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55亿元,比2002年增长146.3%,年均增长25.3%。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市场及商业网点建设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深入推进。住房、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消费热点得到重点培育,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金融、保险以及会计、法律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销售市场繁荣活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网点达9.3万个,比2002年增长43.9%。预计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9亿元,比2002年增长70.3%。

  (五)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拓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整顿规范出口秩序,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塑料制品、运动器材等新的出口增长点,扶持皮手套等行业恢复生产,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扩大出口,促进外贸出口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活力逐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2%,四年累计出口24.6亿美元。招商引资活动有效开展,四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

  (六)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新、改建公路4700公里,广湛高速公路茂名段全线贯通,国道改造全部完成,省道以及镇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市通车里程已达884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6.9公里,比2002年末增加7.9公里,县到镇通三级以上、镇到村委会通四级以上公路的目标逐步实现。洛湛铁路茂名路段于去年开工建设,即将进入铺轨阶段。完成了茂名港总体规划,新建码头泊位4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了2000万吨。高州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了茂名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高凉南路、光华北路等市区道路和光华南路高架桥建成通车,北环路等正在规划建设,迁建了公安系统“三所一队”。建成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城区河段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电网、通信网络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农村电话普及率分别达70部/百人和11部/百人。中心镇、村规划建设有所加强,农村的面貌明显改变。市区和四个县(市)城区及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达40%。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国有企业已有356户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占企业总数的76%。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正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效推进。第二、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目前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199项,与第一轮改革相比,减幅达80%。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非税收入管理逐步规范,各级财政关系进一步理顺。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撤并工作全面完成。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进展顺利。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扎实有效。土地等交易市场逐步规范。

  (八)科教文卫等事业快速发展。四年来,全市投入教育经费110亿元,改造薄弱学校649所,改造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小学418所,新增高中优质学位4.5万个。今年秋季开始农村户口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收学杂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地区,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高考上省大专线以上人数已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二。茂名学院发展加快。建设中专升格为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四年新增37所,各类职业学校培训人数近22万人。全市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5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230项,183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和市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四年新增22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3个,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6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城乡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市新图书馆基本建成。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编辑出版了《茂名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特色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等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铺开,参加人数达308.8万人,覆盖率达65.1%。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完成了省的控制指标。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不断进步,连续四次被省评为双拥模范城。外事、侨务、宗教、统计、打私、气象、防震、经济研究、市志、档案、驻外机构等单位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继续发展。

  (九)和谐社会建设开局良好。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有新的提高。“十项民心工程”积极推进,“告别泥砖房工程”完成30.4万户,占任务的91.95%。通过建设廉租房和发放租金补贴的形式,基本解决了市区特困户住房难问题。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在维稳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信访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得到加强,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好转。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和运输秩序得到整治,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得到处理,39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按省的部署实行退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四年来,茂名市没有发生恶性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开展,治污保洁工程稳步推进,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耕地得到严格保护。

  (十)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加强。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负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政府与市民沟通渠道进一步拓宽。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务、厂务、村务更加公开。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机关作风测评活动效果较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加强。

  (十一)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预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200元和4809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2%和5%,比2002年分别增长42.5%和20%。居民储蓄存款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比2002年增长53.7%。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参保人数达26.6万人。人均养老保险金有所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茂名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四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四大建设”稳步推进的四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茂名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全市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茂名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促进茂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和谐茂名,关键是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切实做到“四个注重”:

  第一,注重发挥产业优势。我们与茂名石化公司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支持茂名石化公司做大做强,促使100万吨/年乙烯等项目顺利投产,茂名石化公司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炼化生产企业。我们立足发挥本地的产业优势,在工作中因势利导,依托石化、港口等有利条件,全力推动大项目实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办农业,丰富农业工业化内涵,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二,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注重化解不和谐因素。我们加强信访和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积极推进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项改革,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较好地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

  第四,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决策水平,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尽心尽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与上级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外贸出口总量仍然较低,利用外资总量偏小;能源、交通、原材料瓶颈制约仍较突出,企业融资和用地面临困难不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产品品牌不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就业压力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部分群众的生活仍然困难;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投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行政机关作风建设仍需加强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前不久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全面分析了当前茂名市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要求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以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为发展主题,以“工业立市”、“四大跨越”为发展战略,以突出重化工业主旋律为发展特色,以“十个坚定不移”为发展抓手,以共建共享和谐茂名为发展载体,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发展保障,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使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和谐明显进步。到2011年,全市GDP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达到2.5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开始向中后期转型;县域经济更有活力,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发展逐步趋于协调;基本建成粤西经济强市。新一届政府将按照中共茂名市委的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茂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建设粤西经济强市、构建和谐茂名的新局面。

  三、明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茂名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四大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粤西经济强市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四大跨越”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重化工业和县域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茂名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为实现全年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工业是壮大茂名市经济总量、建设粤西经济强市的根本途径和首要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推动茂名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抓好石化工业区和茂名港北山岭港区的建设,发展壮大重化工业。随着茂名市重化工业产业基础日益雄厚、工业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茂名港北山岭港区的开发建设,茂名市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更趋成熟,我们应不失时机加快发展。一是全力推进石化工业区和茂名港北山岭港区的开发建设。想方设法破解土地征用、资金筹集、报批手续等方面的难题,加快园区和港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重化工业发展平台。实行“产业招商、龙头带动”,对石化、电力、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和港口建设实行政策扶持,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加强园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依托茂名石化公司的辐射支持,积极推进博贺燃煤电厂、90万吨/年PTA、C5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二是继续支持茂名石化公司做大做强。巩固和深化地方与茂名石化公司之间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良好关系,加强协调,密切合作,积极为公司的改革转制、项目建设和业务运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协助做好2000万吨/年炼油扩建、60万吨/年PX、16万吨/年SBS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巩固茂名石化公司在我国石化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三是全力抓好石化后续加工业。依托茂名石化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吸引市内外各类资本,开发炼油化工辅助材料、乙烯后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拉长石化产业链,带动地方工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100万吨/年乙烯投产的机遇,科学规划石化后加工项目,着力发展一批与下游产业相衔接、市场前景好的投资项目。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地方工业竞争力。一方面,迅速扩大地方工业规模。紧紧围绕茂名市资源优势,加强外引内联,吸纳各类生产要素,加大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力度,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建材轻纺等地方特色工业。抓好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卫星镇的建设,促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地方工业发展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积极开展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活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内部挖潜活动,有效降低能耗、物耗,节约生产成本。

  落实政策措施,促进民营工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出台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外部环境。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统筹用好各类扶持资金,着力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用地、用电、融资等突出问题。坚决整治对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良行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建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努力培植竞争力强的民营骨干企业。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对农业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适销对路的种养品种的生产规模。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创建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高茂名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农机具,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工资性、经营性收入。认真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硬底化工程。抓好农村电网线路改造。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强村庄规划和治理,确保2007年完成“告别泥砖房工程”任务,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镇级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农村建设基础。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深化县(市、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引导县(市、区)在主动承接市区经济辐射的同时,实行错位互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工业和配套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支持县(市、区)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工业园区、工业卫星镇和专业镇的集聚效应,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积极拓展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承接外贸出口显著回升的良好势头,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努力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快速增长。加快传统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拓宽出口产品领域,培育精细化工、运动器材、音像电子等新兴出口产业群。加强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创建工作。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增加投入,加强营销策划,开拓国际市场。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加强协调,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做好口岸协调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招商积极性,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措施落实。围绕茂名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创新招商方式,认真抓好基础设施、重化工业、地方特色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工作,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使签约项目尽快落实,落地项目顺利建设,确保外资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办得好。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与国外、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办好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通过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等平台,推动茂名市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深化与内地企业的经贸合作。组织开好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第十七届会议,进一步密切与西南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茂名市经济发展的辐射空间。

  (四)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支持洛湛铁路建设,积极配合铁路部门做好相关配套工作,进一步健全铁路网络。抓好县(市)公路高级化、镇通村公路硬底化以及重点线路的绿化工程,提高全市各级公路建设水平。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

  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做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推进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加强城市环保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治污排污体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市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完善以茂名市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城区为次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建设体系。推动各县(市、区)城市和中心镇在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等方面上新台阶,增强县一级城区和中心镇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加快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旅游宣传、市场监管和招商力度,开发完善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新线路、新景点,提升原有景点线路的档次和旅游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促进市区商业网点的合理配置和快速发展。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繁荣和扩大城乡市场。推动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金融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信息中介、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宽城市服务业发展空间。

  (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做到政务公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积极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处理能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营运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遵循市场化原则,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促进已改革企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企业改革。做好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任何增加农民负担的违法违规行为反弹。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深化市场体系改革。积极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欺行霸市、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违法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信用茂名。

  (六)切实做好财税工作,努力增收节支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健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制度,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绩效预算,增加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快建立公共型、绩效型和节约型的财政体系。

  严格征收管理。在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增强财政收入潜力的基础上,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完善征管制度,强化税源监控,大力清缴欠税,堵塞征管漏洞,严肃处理税收征管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对行政性事业收费、罚没收入、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收益和公共资源有偿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做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进一步强化欠款清收和资产变现工作。

  严格支出管理。按照“保工资、保办公、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机关、“三农”、抢险救灾、教育科技、环保、就业、社保、扶贫和公共卫生等工作正常开展。严格把好财政资金使用关,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市民素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作,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从严整治教育乱收费行为。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总体质量和使用效率。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创新教育体制,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抓好科技和人才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科技发展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工作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快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建立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节约型企业、社区、学校、机关等建设,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切实做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淘汰高耗能耗材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推广使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寻求在废物资源化和再生回收利用方面有新突破。致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系。

  积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环保前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环保“三个一律”,把好环保准入关。加强“三废”治理,努力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快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监测,确保重点河流、水库的水资源不受污染。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服务与管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继续抓好殡葬改革工作。

  (八)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普法教育工作,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努力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传承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完善社区、乡镇基层文化设施,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全面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网络。积极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规范药品、医疗器材集中招标采购和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抓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关心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继续做好民政、外事、侨务、台务、民族、宗教、统计、经济研究、打私、地震监测、气象、人防、档案、市志、对外联络等工作。

  (九)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严格把住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抓好扶贫开发,扩大智力扶贫规模,进一步做好扶持老区建设工作。不断健全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和城市流浪人员等救济制度。重视解决优抚对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

  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多种帮扶形式相结合的就业援助体系,认真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动监察,切实维护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城乡低保制度。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加快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监管。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信访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重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发挥调解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娱乐服务场所、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加快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平安茂名建设。

  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和执法力度。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制度和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察,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清除各类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加强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民主协商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政府重大事项新闻发布会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加快推进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贯彻实施《茂名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十年规划》,开展行政机关职权核准界定公告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规范性文件统一审查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补偿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效能。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继续抓好作风测评、行风评议和领导接访等工作,狠抓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检查落实。加快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行政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廉政建设,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府督察工作力度,狠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公务员教育与管理,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茂名的发展大有希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茂名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粤西经济强市、和谐茂名和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