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06 “整合”信息化建设中最强音
来源:edu 更新时间:2012-04-15

  2006,一个新的起点。
    “十一五”的序幕从这里拉开,中国信息化的新篇章从这里翻开。

    信息化大潮在中国沸沸扬扬了几年后,成果可谓丰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布,让信息化更加红红火火起来。

    信息化无本可依,无章可循。从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了近10个年头的信息化,终于在2006年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指引。

    信息化有了准确的官方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是一个进程,它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使命,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赋予信息化更加艰巨的任务:信息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如何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成了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整合,成了这一年信息化建设中的最强音

    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已有资源更充分、更合理的利用,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2006年,从领域信息化建设到区域信息化发展,都高唱整合之歌;IT业界随风而动,也掀起了整合大潮。

    化分散为集中

    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出台,明确了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重点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与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的目标。

    互联互通需要统一的标准,资源共享必须有统一的平台。

    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各行业各地区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已有的平台上,信息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各地区各自为政、各部门自行其是,信息化的便捷被框定了范围,超越这个范围非但不能简化,甚至会更加复杂。怎样使这种便捷成为共享,是2006年信息化在各地区各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劳动保障信息化中的五保合一,就是要把原有的几个数据库整合在一起,在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上实现共享。几个险种统一,操作平台统一,原本分散的几个数据库集中成为更加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力。

    同时,不同行业间也在力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互通。切实落实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真正实现信息化的方便快捷。

    以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建“服务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是实施电子政务的目标。2006年,政府网站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受到普遍重视,网上办事成为热点,在线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跨部门业务协同稳步推进,更是将“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落到了实处。

    这其实就是将原本分散的业务职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在一起,化零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