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老装备“青春再现”
一年前那次实装机动演练的“慢”镜头至今频频闪现在该师官兵眼前,警示着大家。
“红军”装甲分队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快速前行。途中,位于编队中间的老装甲车因保养不善突然“趴窝”。结果,整个机动集结比上级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40分钟。
痛定思痛。事后,师党委深刻指出:“我们有了新装备,也不能忽视老装备,战争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任何作战都是新老装备并用。”
针对老装备作战技术性能下降等问题,该师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采取集中整治、定期巡修等办法,对老旧装备、编余装备,各类火炮、雷达等进行了综合整治。他们通过技术嫁接、芯片嵌入等方法,最大限度挖掘老装备潜能。
该师还大胆突破经验管理模式,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如今,故障自动报警判别系统、机油零部件清洗机、手压注油机等高科技辅助保养装备成为官兵的得力助手。师装备部部长张宏科告诉笔者:“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保养新模式,让老装备‘青春再现’”。
借天时地利磨砺新装备
昆仑山腹地,风雪交加。
该师组织的实兵、实装、实炸装备保障综合演练正紧张地进行。一枚枚导弹射击集群坦克,一阵阵猛烈炮火对各种车辆展开集火覆盖,“红军”重型装备在机动中遭“敌”火力打击迟滞不前。“红军”自动化装备保障平台适时获取保障信息,快速启动“故障数据库”,指挥前方技术人员给装备做“CT”扫描……
近年来,大量新装备列装部队。不少基层单位把新装备当作“宝贝疙瘩”,爱护有加;有的单位害怕损坏新装备,平时训练能不动尽量不动。
“新装备昂贵但并不娇贵!”针对此,该师党委“一班人”及时进行了纠正。
仗怎么打,装备怎么练。为此,该师有意识地把部队拉到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的高原地域,设置多种“受损情况”磨砺新装备。近年来,他们先后四次赴昆仑山地区、七赴贺兰山、两入河西走廊,进行适应性训练、检验新装备战技性能,大大提高了部队在高原高寒地区野战保障能力。
锻造不断线的保障人才链
现代战争既是装备与装备体系的激烈对抗,也是高素质人才的较量。
该师把锻造一支梯次搭配合理,结构相对稳定的新型保障人才链作为提高保障力的着眼点。他们制定下发了《装备人才培养规划》等,把岗位培训与超前储备、学历教育与提高能力、培养尖子与造就人才群体相结合,狠抓装备人才培养。
针对部队新装备数量多、科技含量高和专业技术分类细的实际,该师采取“小专业、大集中”的办法,分批分专业集中轮训。他们还定期邀请装备生产厂家来师团进行“难题会诊”,并组织6名特级修理工到部队巡回传帮带,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
去年,在兰州军区组织的“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比武竞赛活动中,该师装备系统共夺得54枚奖牌,名列整建制师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