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开发的几个问题
来源:农业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西部大开发举世关注,研究与思考西部大开发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举国关注热门话题,但是也不要忘记早十几年就有不少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在现在当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吹响之时,对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还是作一此背景分折,我想是必要的,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现想就对这一背景作一些简要的回顾并对与此相关的西部大开发的问题,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作为关心西部开发的决策者和学者研究与思考参考。

 一、发展机遇是来之不易的

  我记得早在八十年代初,那时按中央的战略部署,首先开放沿海特区构 建特区经济,不仅投资向沿海倾斜,政策也向沿海倾斜,所以沿海发展得很快,实际上这是邓小平理论中的让一部地区先富起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这种过渡的政策和投资向沿海倾斜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即梯度发展理论,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致使东西部的差距日益加大,而且这种差距已经按理论测算达到了临界点,正是从这一实际出发早在1983年下秋天,当时的总书记胡跃邦同志视察了大西北与大西南提出了开发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问题并提出开发大西南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西部开发的问题,最早应当是我们的前任总书记胡跃邦同志提出的。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早在1995年7月我院联合大西南几省的社会科学院就召开了第一次开发大西南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东西结合论,取代梯度理论,其根据是东部中有西部,西部中有东部的发展之不均衡性,不应当简单地划分为东、中、西三个板块作梯度推移。正是这种向东部倾斜的结果,我们发现东西部的差距在增长,这种差距在这次学述会上就有不少学者作过初步的分折与评述,并列出了大量的事实作过分折,这种差距主要表现是;


    富裕的东部,贫穷的西部,“马太效应”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国内的科学家中40%出身江苏和上海。


“地大物博”新解:东部地少物丰,西部地广人贫。
上海人每年创造的价值,等于西藏人四年创造的总和。
江浙农民开起机器、陕甘农民在土地中刨食。
费孝通教授苏南行、温州行、淮阴行,提出了有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耿车模式”。费教授内蒙行、甘肃行、青海行,提出了“???”
草根工业------苏南农民掏净自己的口袋;
娶媳生娃------大别山农民借钱盖房;
一东一西,两种观念。
王姓生郎,一担钮扣富了全镇,震动了全国。
希望工程纪实,落后山区无助的孩子,激起了亿万颗爱心,也诉出西部无限的贫穷,东部的富裕乡,汽车楼房,彩电冰箱。
西部的局部贫困村,全家一条被、一套衣、一只盆。吃饭时,孩子们对着在土炕沿上作的几个泥窝窝吮吸菜粥。
“民工潮“数百万民工由西涌向东部;雁东飞,各类精英人才向由西向东汇集。

  潜在性人才外流;内蒙古自治区考出省外的大学生数千人,毕业回的人数不到1/5,真正报到者又不到1/7。西部省区唉 叹;我们东西的差距有多大?东西的差距怎么还在增大?

    在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马太效应;发达的更发达,现在以及将来具备的有利条件,假设都以同样的发展速度发展,由于发达地区起点更高,相同的时间里增长得更快,就好象产生了一个加进度,故又把这种发展速度相同、起点不同、结果相差较大的经济现象称加速效应。

   马太福音毕竟是古老的故事,加速效应的假设条件太苛刻。改革开往以来,东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部在腾飞,西部也在发展,新时期的东西关系如何?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关系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用事实来回答吧。

   东西部是两大地区在赛跑。由于历史上的落后,西部站在了较低的起跑线上,西部必需加速,才能不被东部拉的更远;西部必需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赶上并超过东部。面对严峻的现实,西部怎么办?

   二十年过去了,东西部的差距更大了,然而,差距发展的趋势更令人忧心。

二、 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拉大

   一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拉大。1980年,西部地区GDP总量73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6.6%,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1.8%。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较快,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所减少。1998年西部地区GDP总量1155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4%,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4%。二是人均收入差距拉大。1980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370元,相当于东部地区818元的45.2 %,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0%。1979------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8.09%,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的9.59%,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9%.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159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11533元的36%,为全国平均水平6392元的65%.从贫人口的分布看来,1998年底,全国有贫困人口4200万人,其中西部地区2300万人,占55%,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主要在西部。三是增长速度不仅低于东部,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尽管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在我国三大地带中仍是最低的.1979-----1998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9.47%,低于东部的10.90%,也低于全国水平的10.22%。尽管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使这一趋势有所减缓,但东高西低的增长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八五“时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5.6个百分点,全国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最快的5 个省在沿海地区,最慢的5个省区有4个在西部地区。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脆弱
    目前,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仅为东部的54.3%.中部的37.2%,西藏是唯一不通铁路的省区。199年西部每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城乡电纲建成设严重滞后,人均低于全国水平,许多乡村还没有通电。通信设施落后,截至199年9月底电话普及率7.06%,仅相当于全国12.97%的一半多一点,全国74万个行
请看1978年到1989年间发达地区与西部不发达地区在主要指标方面的年增长率;
    人均国民生产产值;东部------13%西部------12.9%;差距0.7%;人均工业总产值;东部-----16.1%,西部------13.2;差2.9;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东部------16.1%,西部-----13.1%;差3.0%;农村人均纯收入;东部-----16.0%;西部-----13.2%,差2.8%;
    考虑到中国各地区的具体特征,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人文资历源东西部的比较;二是生产要素资源;三是生产力水平;四是产业结构发育程度。
    1、东西部地区人文资源丰度比较
广义的人文资源,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性关系,社会传统,价值观、道德观、人的信仰、毅力、进取精神等。而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的人的素与观念。人的现代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可少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人的现代化,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都转变为现代化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化的国家。有关资料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农户、务农和非农兼业户的比重为36.1%;31.8%;32.1%,而西北地区的这一比例为53.7%;30%;17.3%,说明前者多种经营较好而后者经营项目单一,基本上仍固守在传统的农业项目上。
    2、东西部地区生产要素贮存比较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曾经引起多少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这句话今天已失去了光辉的意义,人口过多,已成为阻碍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从人口密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大于中部、中部又大于西部,然而,即使是人口密度最少的西部地区也要高于世界平均的人口密度,因此,评价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劣的关键不是劳动力数量,而是劳动力质量。西方经济学家罗斯托也认为,中国经济要顺利实现起飞,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资本积累达到10%以上。综合资本指标居全国前10位的地区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京津沪三大城市;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如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等,这两类地区都属于东部;第二类是次发达但人口众多地区,四川、河南、湖北等。
3、东西部地区生产率比较
    生产率是指生产要素与所有制造的产品之间的相对比率,即生产率==产出/投入。从独立核算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比较,最高的前八名是东部地区的省,上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西藏自治区的四倍。从资金利税率方面比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1个省,东部占6个省,中部和西部为3 个省和2个。
    4、东西部产业结构发育程度
一是三产业的构成。第一是上海,是产业结构构成水平最高的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为4.3%;66.95;28.8%,第二是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和黑龙江,是次高型 ,三次产业结构为13.7%;57.9%;28.4%;第三组为河北,吉林,江苏,淅江,山东,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等型。
    三是制造业构成。东部大部份地区制造业水平较高,专门化部门也较多,反映了这些地区轻型产业结构及对全国地区影响较大的外向型产业结构特征。而东部的辽宁、黑龙江及中部的一些地区基本上属于重型结构,专门化部门少,传统产为比重大,与其它的地区联系不紧密。三是竞争力差异比较
    竞争力最强的是上海、北京、淅江、其次是福建、云南、天津、广西.作这些比较的目的在于从比较中找出我们的差距,确定我们的目标。
    总上所述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从50年代初开绐实行的均衡战略政策,时间持续了30年之久。这一时期国家建设重点在内地,其中“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是两次的”西进“运动。奠定了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基础。它是一个逆向市场行为,所以效益不高。
    第二次改革开放时期的沿海战略,它是一种顺向市场行为,所以它带来了20年的高速发展,但是作为“伴生物“,这一时期东西部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从而导致了国家区域发展之不均衡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西部开发研究简介


  作为理论工作者,面对东西部差距如此之大的现实,确实感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背景下,我们联合西南地区的社会科学院的理论工作者对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与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不仅为此提出了东西结合论,替代梯度开发论,并对此以大量的事实作了论证。并且我们还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就在1985年召开的首次开发大西南学术讨论上经过西南几省社会科学院协商决定成立开发大西南战略协作中心,办事机构就设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目的当然是为推动大西南战略研究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申报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联合当云南,贵州,广西,与重庆社会科院的理论工作者,动员了热心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调研,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索头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即关于西南国土资源综合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协作中心承担了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和中国西南社会经济情势分折的专题研究,并承担了中国西南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撰写任务。课题组的组成人员参加了四省五方国土资源综合考察与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并且为此动员了有数百人次的大规模综合调查,收集了有亿万字的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折和理论概括,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广泛重视。同时我们还撰写了177份研究报告,其中关于《西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是由我们协作中心撰写的。同时还有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并撰写了开发大西南研究丛书共计十六本约六百万字。与此同时由我们协作中心先后召开了六次开发大西南战略研究学术讨论会,而这六次学术讨论会上只就我院提交的关于大西南开发的研究报告和专著约四十份共824万字。特别是在1988年9月在北京与九三中央联会召开的振兴西南经济研讨会,是一次影响极大的会议,在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区》的建议方案,经过到会的专家学者的认真讨论和修改,会后我们又集中请了一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作系统的修改和审定。并且由九三中央当时的主席周培原教授呈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姚依林同志对此有专门的批示,当时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对此专门发了文件,重视此方案的研究和实施,之后又由国家科委邓兰同志索头对我们提出的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区的战略研究作了不少工作,此项研究我们又是作为主要题组成员参与了研究并提交了一个关于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之后我们又与香港的亚太21世纪学会联会并确定以西南开放与面向南亚与东南亚作为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决定每年轮流在西南各省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每次会有一个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学术讨论会。连续开了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应该说对西部的开发理论先行这一点上说我们是作了一定的工作,对西部开发应当说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应当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对中国西部开发的一项超前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之后,于1994年作者应香港华侨日报开设的大学士论坛兰目作专题撰稿人,同样就大西南的开放与开发为主题,连续发了52篇短文,目的是为海内外读者了解和认识走向21世纪的大西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状与前景,特别是了解和认识四川在大开放,大发展中的规律和特点。之后, 同样就这一主题,于1996年两代会期间,在香港的大公报上作者又连续就西部的开放与开发的问题发了10篇文章,应当说对西部的开发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起了就有的一些作用,作了一此前蟾性的思考与研究。我只所以想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回顾,目的是想与关心西部研究的同事寻求合作者,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理论研究的一些可以供参考的资料.观点。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思考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途中发表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讲话是在1992年,这番讲话被称作“南巡讲话“而载入史册,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发出了开发西部地区的号令。如果能够成功的点燃西部开发之火,此番话会被称之为“西部开发讲话“而留于历史。
    现在党中央又作出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这对我们西部人民当然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是西部大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样这我们对理论工作者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当然也为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它同样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当然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他早就指出,我们有两个大局,一个大局是支持东部沿海先富起来,东部富起来要 支持西部富起来,这也是一个大局。现在西部发展这个大局的机遇到了,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一是从历史的责任感出发抓住机遇,二是从时代的紧迫感出发诊惜机会,三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运好机遇。机不失,时不再来,现在确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极好机遇,但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遇,决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的重要选择,就是要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思考我们的发展思路,云南省的一位著名学者杜玉亭同志对市场经济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由效益、利润构成的利益原则,二是市场经济择优原则,三是平等竞争原则。它还对云南省情的认识提出了立体多元差异的概括,这对我们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我认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据此杜玉亭同志还提出了一个市场先后律的概念,其内涵是;市场依利益与竞争原则进行资源择优过程出现的地区之间的差异,称之为市场先后律。按此原则,可分为先律区,中律区,后律区。所谓先律区它是优势资源又易于被市场自动配置并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者,无资源优势被市场自动配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者称之为后律区,而介于二者之间者称之为中律区。我认为要高度重视中律区向两侧转化的问题,因为它是联结先律区与后律区的中介。这些重要的理论观念,我认为对我们考虑西部开发战略是极为重要的。
    现在西部大开发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发展态势下,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至今沿无统一的定义。比较通用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也可以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体化趋势。因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一的大市场加速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使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分配与使用。因此,它要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加大。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已达135个,其二是跨国直接投资已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跨国直接投资已从1995年的3150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约4400亿美,其中130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国分司就拥有20000亿美元的海外销售额和600万名外国雇员。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造》提供的数字,目前世界的4、4万亿家跨国公司通过其28万家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已渗透到各国和各地区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的2/3以上占有跨国直接投资的70%、世界贸易的2/3以及70%以上的专利,加上其它技术转让,形成了跨国界的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交织和融合,全球经济正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分工格局和有机整体。三是股市交易额高、流速加快。自从布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汇率、利率等波动性强,增加了国际资本与商品流动的风险。四是经济与金融风险对应手段有所发展。而且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达国家大受其益,如美国经济能持续长达110个月的发展,就与此有关,由此在西方的所谓新经济论也倍受关注;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使他们在得到某些好处的同时,又承受着沉重的消极影响,如1997-----1998年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灾难;再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剧了全球性的两极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最富的20%人口人均收入,与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60年为30倍,1998年上升为78倍,因此,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灾难已成为各国经济学家俞益关注的问题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态势,一定要从国际经济竞争中,寻找发展机遇。一定要重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而且在我看来要从挑战大于机遇这一现实,寻求我们的发展机遇。
    还要看到一个重要现象,那就西方全球化能否一路凯歌行进,主要看美国。美国经济有其潜在的严重危机的一面。一是1999年中期,其股市价格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80%,泡沫经济成分显而易见。1929年经济危机的前夜,其股市价格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2%。若股市下跌10%,即要缩水1、4亿美元,这对其经济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二是美国现在有近6万亿美元的内外债,其债权与债务相低,净外债达1、5万亿美元。三是美元是国际货币,其总量2/3在境外流通和储备。四是1994年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逐年升高。1998年已达2450亿美元,1999年预计有近3000亿美元。五是消费者掀起借贷热潮。1998年的个人储蓄几乎跌到只占收入的0、5%,这是自1933年以来的最低点。1997年是2、1%。若净资产与债务相抵,有近20%的家庭没有净资产甚至是负资产。美国的家庭现在的全部债务几乎占了全部何供支配的收入的98%。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人借贷炒股 。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美国人,现在是拼命工作,肆意消费的时候,这一代人从2010年开始陆续退休,其后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迅速下降。另外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间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还没有作好应对的准备,这对美国的经济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正是如此不少学者认为美国将有可能发生股市大崩溃,隋后将有10年的全球经济衰退。正是如此,我们在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当然要思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背景,这就说我们一定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个重要背景条件下,思考问题。
    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当然要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 功能性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即功能性的全球化与制度性的一体化。前者是作为经济内在联系的全球化自身的现实发展,后者是国际社会制定的与这些经济活动相关联的共同规则。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与各国开放型发展战略使功能性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即使在制度一体化暂未实现领域,全球作为经济自发趋势仍然在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在联系即功能性意义迅速发展。这一趋势告诉我们,不论国际社会在达成种种制度化的协议上还有多少障碍,经济全球化在现实的进程上却仍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这一事实应当作为我们的战略基点。
2、 制度性一体化的矛盾显现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国际社会都在不断寻求稳定的制度安排以维护这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制度上的作用集中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一化化趋势,并广泛地覆盖了全球化的各个方面。由于经济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不一,全球化的各个环节对一国的利弊不同,甚至同样是发达国家对同一个进展的利益也不一致,导致了全球化在制度安排上的显著分歧。90年代后半期以来,由于全球制度一体化的矛盾也日益显著。在一些国家中,劳工对制度一体化的反映日益高涨,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这一发展动向告诉我们,在制度性一体化中各国都十分注重自身的利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球化的发展动态,注意这种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并把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体现在参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中去。
3、 国际经济归秩序的定型强化趋势。
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国际化的市场经济原则,即以承认竞争本身公平性为特征的经济秩序。这一秩序不承认竞争条件、现实基础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性,因而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秩序。改革国际经济归秩序的进程几乎停顿,而全球化了国际经济归秩序。由于全球化不断强化国际经济归秩序也是趋于定型,正在转变为一切国家必需接受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经济制度。这一基本方面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各种复杂影响中,现存的各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制度,与经济机制是一个基本方面。在参与制定全球化规则中,我们必须对这种制度保持高度的警惕。
4、 经济全球化向非经济领域的扩散辐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不但通过商品、劳务和人员的国际交流,而且通过技术基础的创造导致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疆界的消失,管理制度的融合,生活方式的趋同,多样文化的碰撞,民族观念的淡化,直至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因而必然引发广泛深刻的政治社会问题。这一趋势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复杂的,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会在非经济领域受到广泛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因为这些影响而拒绝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注重经济全球化而忽略这些影响。
    我们还要从当前正处在一个消费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又是面对对通货紧缩与生产过剩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出现的生产过剩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对过剩。当前的供过于求,是相对于人们的可支配能力不足而言的,是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800美元,还有400多万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社会商品供应与人们的需求欲望相比,还差的得远。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份是符合广大城乡居民需要的,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使这部份生产能力难以发挥。二是阶段性过剩。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来,我国的总体生产能力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足。我们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加快发展,而目前的生产过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阶段性过剩。三是结构性过剩。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要求,是造成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无效供给,产品缺乏竞争力,造成在国内市场饱各之后,国际市场更没竞争力。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影响投资需求。历史上,通货紧缩往往是与经济不紧气相联的,容易影响海内外人士对经济景气的信心。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的信心和欲望受到影响。二是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价格下降,如果没有技术突破性或成本降低,必然导致企业利润下降,造成生产和经营困难。三是影响消费者即期消费。一般的消费心理是买涨不买落,在低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预期未来价格更低,从而导致消费滞后。所以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要充分认识这种态势。这和当年东部特区经济是在所谓短缺经济条件下,是在商品供不应求需求矛盾尖锐的条件下,所以当时更多的发展外延式,膨胀式,粗放型,而且习惯于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经济总量及其扩张速度。而现在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则是在所谓相对过剩经济条件下,所以就应从这一现实出发,更多的是应发展特色经济,更多的是走内涵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多的是发展质量型经济,效益型经济。在买方市场下发展的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自身产品在既有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针对潜在需求开发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我们还应重视新经济正要兴起即是网络经济兴起之势,所以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高度重视新经济现象带来的新机遇,新问题,选择我们的发展战略。需知,网经济现在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泡沫经济,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网络经济上,但是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它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要重视而且对我国西部特别是地处内陆的省区,更要高度重视网络经济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发达的网络经济可以缩短我们与发达地区和国际之间的距离,它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的一种新兴经济。它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菅销方式,也是消费者与商家和厂家联系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重视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
   还有就是人们悉知的中国加入WTO所产生的影响 。加入WTO将拆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方面设施的层层壁垒,为中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创造条件。加入WTO将为中国经济的创新带来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同样是机遇,当然重要的是加入WTO,就必须向WTO体制靠拢,逐步达到WTO的要求,以市场经济何体制基础运作方式和组织水平。但是也要看到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提出的严峻挑战;(1)经济实力的挑战。至今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800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仍属于低收入国家,企业竞争力弱,人民生活水平仍处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过程中。加入WTO后,大量外资涌入后将收购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并迫使竞争能力弱的大批企业破产,将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从长远看来,10亿人口的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将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大问题。(2)争夺市场的挑战。加入WTO,预示着中国将进一步向世界打开自己的大门,进一步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向外国资本、跨国公司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和市场;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涌入国内,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市场重新公配。来至国外的竞争,使几乎每一个产业或每一家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无疑将大恶化,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将前所未有地增加。(3)争夺人才的挑战。(4)金融市场的挑战。加入WTO以后,外国资本将大量进入中国。但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难以低御国际资本的冲击。中国银行的大量的坏帐存量和低收益----成本比无法承受市场风险;金融市场规模小,巨额外资的流入流出会造成巨大的市场波动。目前中国在利用外资上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市场换技术策略不够成功。二是跨国公司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有的学者讲入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次重大的跨越,正是从就个意义上讲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挑战也是众所周知的。一、是中国政府承诺入关之后三-----到五年关税由现在的25%降到10%以下。二是开放新的领域有四个一是电子通讯业,二是金融保险业,三是高科技与知识产权保护业。四是跨国公司的经营权的授予问题等。这就是说入关的实质就是开放度的大幅度提高的问题。从开放则活,封闭则死的意义上讲,入关当然对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但是就短期而言,当然更多的是冲击与挑战,所以这同样是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态势。我们对此要有新的识识,特别是对入关对我国经济的挑战与冲击要有充分的准备,也是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认真考虑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之,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的是从西部区情的再认识,重要的是从特色经济上寻找我们的切入点。构建特色经济当然要从西部特色资源与特色文化基础上寻找我们的发展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四川省委提出了追赶式、跨越式战略,问题是追赶的目标定位如何确定,从省与省之间的追赶是一种定位方式,还有就是从市场定位,产业定位,产品定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赶目标,否则追赶什么?如何追赶?怎样追?跨越也是如此,在那些领域跨越?如何跨越?这都要作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总之我认为实施追赶式跨越式战略应当是一切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追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规律,现在省委正在策划与实施筹建绵阳西硅谷城和成都西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我认为正是带有前蟾性的战略性举措,也是实施重点跨越战略的重大举措。
对四川省情的认识同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的大背景条件下,如何认识省情的问题,也是在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条件下,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省情的问题,所以它既是一个老话题,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从这个意议上讲对省情的再认识,它同样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问题。我们的省情应当说与西部的区情,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就共性而言,它是一个立体的具有多元文化差异多民族聚集并具有巨大开发前景的一块沃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有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的差异,而且有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有民族的、区位的差异,所以运用市场先后律,寻求发展新思路,进而可以引伸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思考,我觉得都有重要的借鉴。
    如果按市场先后律对我国西部作些分折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具有特色资源优势易于被市场自动配置并产生巨大规模经济效益者,便构成先期开发的重要条件,它可称之为市场先律区,也可称之为特色资源富集区;二是无特色资源被市场自动配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者,它可称之为市场后律区;三是介于二者之间者,它可称之市场中律区。
   据有的学者他们对中国2000多个县作过分折,经济发达的县用红色标出,较发达的用兰色标出,贫困县用黑色标出,结果发现,发达地区,集中在沿海、沿河、沿江、沿线(沿公路与铁路交通线)地区和内陆的城市的政治中心及其幅射地区,最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又处在省与省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边境接让地带,我国西部陆地边境线长达一万多公里,同时在内陆省与省之间的接让地区更多的又是多民族的聚居区,更多的也是老革命根据地,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国家的安全之国际意义。
   如果从市场先后律对西部开发战略作一些思考的话,可以明显的看出,所述接让地区,应属于后律区,而三沿地区应属先律区,而介于先律区与后律区之间便是中律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所述的西部国与国之间的边境界接让地带长达一万多公里,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它有一同的功能,在边界处于敌对状态下,当然一直是处于国防前线,那是准备打仗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搞建设与发展,沿海也是如此,建国以来一直是处于海防前线,所以沿海至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没有搞大型的建设项目,只有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沿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就大大的提高了,这就是奇迹般的特区经济。同样我国实施西部大开放战略中,长达一万公里的边境接让地区,虽然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属于市场后律区,但是它同沿海一样,一经开放的大门打开,同样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区位优势,它同样可以被边贸市场自动配置并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转化为市场先律区。而对于省与省接让的市场后律区一般为多民族聚居区,而且更多的是山区,它的发展思路当然就有一个念“山“字经的问题,如山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中草药就是一个开发前景极大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注入现化文明实施中药西制与中药西吃的发展模式,但是这些地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差,软环境更差,同样是制约所述特色资源开发构建特色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一是要改善基础设施当然包括软环境的改善;二是充分利用相近的城市幅射功能,发展和构建特色经济应当是有前景的。对我省而言,从自然形态认识省情,有两个字可以作概括,一是“山“字,二是“川“字,所以要大念山与川字经;正如福建省他们就是大念山、海经,一个是山字经,一个是海字经。而我省没有海,但有“川“经可念,同时还有山字经可念。川当然是说有川流不息不息的水,而水资源特别是水能资可以说是全国之寇,还有川流不息之水为农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极为有利的优势,正是如此,才具有农业革命时期的天府之国----川西。同时正是因为有山,不仅具有独特的地面资源优势,如中草药资源就是一个独特的优势,当然目前更多的还是潜在的资源优势,但市场前景和开发前景很大,正是因为有山才有独特攀子花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从而造就了一个工业革命的天府之国----攀西。所以在“山“与“川“字上下工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是川流不息之水,它不仅是水能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很大,而且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的开发前景同样很大。一个是“山“中资源之开发利用前景不仅独特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我省实现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独特的中草药材资源,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等,关键是注入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构建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的问题。
    如果从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考虑便可看出,四川的省情特点;应当是一个立体的多元差异的民族大省,也有的学者说四川又是一个移民大省,据有关资料表明,现有全省人口中约有7000多万人与全国17个省市都有移民迁居有关,从这意义上讲,我省是一个移民大省。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我省多元文化的差异性,不仅有人文环境的差异,更有自然环境的差异,当然更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以我认为要紧的是承认立体的差异性,从立体性上看,一个是自然的差异,有高山也有丘陵,有平原,更有江河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并由此形成了它的立体气候的差异性,地面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的差异性,还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差异性,民族的多样性等,总之一个是立体性,一个是多样性,对西部区情的概括我以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也正是从这一区情出发,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重要的是因地置宜,从不同的区情出发考虑不同的发展思路。所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区情它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基础和前题。
   西部地区它是国内的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它客观存在着自然物质的、区位的、体制的、文化教育与思想观念等等方面的缺陷与制约。
1、 自然条件制约。西部具有丰饶的资源,但也存在自然生产条件的劣势,一些地区或黄沙垠垠,或黄土连片,或山高路险,不仅难以建设发展,甚至难以正常生活。多年来掠夺式生产方式,更造成森林被砍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荒瘠化,形成生态恶化----经济发展困难-----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不良循环。
2、 区位劣势与封闭性。西部是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不畅,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连结弱,由此造成经济的封闭性和商品、市场化的发展滞后,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特点,更是经济发展的难点。
从史上看,江河口岸较快形成商口经济,海岸港湾较快形成发达国际经济,而不发达国家的边远内陆经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往往也难以摆脱封闭性。1994年----1998年西部地区引进外资占全国4、7%,出口比重占全国4、3%。一些边、山、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至今仍是保持着种粮而食,赶场换钱,打油称盐的千年来自给自足的面貌,经济封闭的结果是停滞和落后。
3、 关键要素稀缺,生产力水平低。资金、技术、智力等现代生产的关键要素称缺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更是欠发达国家的牲特征。
4、 体制缺陷。主要表现在;(1)商品化,市场化发展滞后;(2)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和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西部一些地区实践表明,在计划体制轨道上运行的嵌入式的国有大工业,由于它和地方经济脱节,而未能有效发挥拉运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深化阶段,国有大工业进行艰难的大改组中,由于政府对国有经济自愿和非自愿的独钟,又造成西部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分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从而新的增长点缺乏。
5、 观念更新的滞后。其表现是;轻易满足,小富即安,缺乏创大业的开进取精神;生产经营保守按阵规办事,缺乏不继创新精神;视野不宽阔,只有与左邻右舍比高低,而缺乏争创一流的精神。在不少雪山、草地、高寒、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居民不求今生富裕,只修世来福址的宗教文化观念十分浓郁。
6、 效率低,效益差,积蓄少,增长慢,经济运行处于不良态势 。
  总之,西部地区的经,是多种条件制约下的欠发达经济,结构的多元性,体制的畸化性和不良运行在西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具此;一是进行改变自然生产条件、生态条件和区位劣势的基础设施工程;二是改变生产关系,健全经济体制与机制的制度创新工程;三是提高居劳动力管理者素质,培育人力资本的人才工程;四是是升企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工程;五是进行先进思想和现代文化的灌输的观念更新工程。
六,西部大开发;三大背景、四大战略
第一个差距称之为经济发展差距。从1952年到1978年相对差距是呈波浪式上升过程,主要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和工农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的扩大是一致的。从改革初期到90年代以后,这个差距是缩小的。在八十年代初期,贫困人口的下降,城乡差距缩小是起了重要作用。九十年代后期,这个差距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差距是缩小的,但是在三大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是扩大的。
第二个差距是人类发展的差距,也就是把中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放在世界上174个国家和地区作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上海、北京都居于世界高水平的人类发展中,在24和27位,如果把西部作比较的话,基本上都有在100位以后,特别是西藏只有147位,贵州也是130位。显然反映了中国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报务水平的差距甚大。
    第三个差距,称之为知识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可公为三类指标;一个是称之为获取知识的指标,第二类为吸取知识的指标,第三类为交流或者使用知识的指标。东部人均知识水平高而自然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类似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西部地区人均知识水平非常低,而人均自然资源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点像中东国家。所以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更重要的差距在知识发展的差距。由此得出的四个战略是第一知识发展战略就是要提高那里全体人民的吸引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知识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资产。第二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贫困,投资于人们的健康,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也要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第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几年前,有关西部开发有一个政策辩论即到底是以自然资源开发,资源开发为中心,还是以生环境保护为中心。第四是优先开发战略。东西地区现在不是说仅仅学东部地区建立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占GDP比重,关键是建立或者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建立开放经济,不同于外向经济。这就包括制造业、资源开发,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大型工程,服务业、基础设施、环保市场,高技术市场,旅游业、电信、通讯等,不仅对外开放,而且对内开放。四是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与国际接轨。第五就是各类价格,要和国际接轨。现在我们发现的西部地区电话的购买力相当于美国的125倍。通过引用竞争机制,加快西部开放,只有建立开放经济,西部才有希望。否则差距越来越大。
    三元结构支撑大西部
三元结构是指由农业经济部门、农村工业经济部门和城市工业经济部门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要构建三元经济体系中,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繁荣稳定、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的转移和大量企业的聚集,是发展小城镇的基础;农村工业可以向城市工业和城市工业和城市居民提供经过加工的家产品,成为城市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品的基地。但是当前中西部乡镇企业在数量、规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与东部相比都还微不足道,必须大力发展。可喜的事是,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因为东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与民营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时至今日,劳动生产率已有很大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其产品在国外国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下降,惟有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者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才能摆脱困境,保持持续发展势势头。东部乡镇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通过递度转移,加强与西部合作。
    中国西部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需工业。中国西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数量很少,仍有广大的投资空间;而且,城市化水平滞后。今后,要以原有的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为继续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要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其中对边际生产率提高的人口压力得以缓解。在此情况下,应在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提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等的帮助下,积极加速生产的机械化与现代化,实现规模经济。
    西部大开发它是一个几代人的事,所以要从长就意,要紧的是作好规划,从整个西部而言,实施大开发战略就有一个市场定位的问题。如何定位,如何树形象构建,这是一个首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最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作好长远规划,要研究切入点,要谋划长远。从长远看,当然是中央 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这就有几个观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消除头脑发热的急性病,树立一切从西情出发的观念,几十年来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一个顽症,就是对经济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估计不足,急于求成。如刚起动的西部大开发,又开绐出现了这种苗头。一个项目要若干年代人长期奋斗才能完成的西部部开发,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哄而上,几年就抱一个”金娃娃“,2、冲破“围墙“,“篱笆”,树立全方位对内开发的观念。3、消除精神不振症,树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精神。3、打破条块分割,向一切地区,行业开放。向非国有经济开放等。特别是向中小企业开放的问题同样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契机之一,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开型为主,也有少部份发展为大型企业,但是毕竟数量有限,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反之,中小型企业并不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有相当一部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是抓大放小的“小“,即放开、搞活的那一部份,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绝部份国有中小企业也要民营化。别小看这个放小,实际上是一个促大的过程。小企业搞活了,大型企业的改革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吸纳了相当一部份国企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还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依托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也是一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的经济活力很强。我国沿海地区发达程度高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平越大。隋着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条件越来越好。
    契机之二,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的改革放形势。所带来挑战,主要是在产业组织,企业经营战略、产业重新定位、引入现代管理诸方面。同时对于各种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加入WTO后,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国际生产,所带来的新机遇,但是各国从全球化的获益程度是不同的。这样,企业竞争往往成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做出努力。因此,在扩大对外产业开放的同时,这程中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领域将大大的扩展。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国家正在制定政策,放宽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审批;允许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国企改革;一般竞争部门的投资由审批转为登记;允许外资进入的产业同样向民营开放,民营上市融资等问题,都将有新的规定出台。
    契机之三、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新的历史性机遇。
西部大开发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制造业的投资主要由企业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西部开发也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深入改革,相当一部份省区提出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环境,为东部的民营经济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效益普遍恶化,亏损面加大;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发展资金普遍短缺,没有融资和融资担保体制保证;技术水平普遍落后,研究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财务、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很不健全;社会保障配套改革的进展有待加快等。
   七,实施天保工程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  建设天然林一与林业分类的关系,天然林的种类分类又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关系极大,所以分类实际上也是对自然气候条件的分类,而且又要根据林区本身的性质与作用分类。
    二,  划分两类业与森林生态效益的关系,森林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但是有一个分类经营的问题。
    三, 天然林保护与发展林业的关系。现在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它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四川省提出的发展目标一个是经济强省,一个建成长江上游的是生态屏障,它既是对天然林的 保护,更是发展林业的重在举措。
    四、 森林的生态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它们之间,当然是一个互为中介的整合优势的发挥问题。         
  八,中外专家纵论西部开发
L—R克莱因(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西部地区主导的是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如果发展基于知识之上的技术,西部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美国,新技术勃兴于波士顿一带的学术机构附近,或者兴起于靠近西海岸的学术机构。这两地发展新技术的优势并不是靠海,而是其临近的主要学术中心。这则是信息对中国西部的启示是;要在西部内陆建立高水准的大学,并把充足的资源投入其中,使它达到世界水平。人们在讨论新经济概念时,经常论及基于新知识之上的经济因素的成功只能发生在美国的经济环境中,但隋着通信业的飞速发展,这种经济活动已经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如以色列、印度和韩国的经济中扎了根。
    霍克(澳大利亚前总理);中国开发西部,要注意知识经济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在未来越来越重要,其发展将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因此,中国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以吸引知识型企业来西部投资。当然,要吸引知识型企业来投资,必须有完备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
西部开发要以人为本
    邹至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开发西部必须以人为本。在非常贫穷地区,获得新工业的合格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西部相对于东部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沿海过去二十年取得民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拥有相对世界其它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包括管理、金融、生产和市场人员)得到充分的培训,就能够吸收投资者到西部进行投资。通过政府发展技术和职业学校以及成立私立培训机构的方式,通过为不同的职业和所有级别提供短期的培训计划,职业培训的数量将全获得增长,质量也将得到提高。萧政(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我认为,中国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对利用现有知识资源的能力低下一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须顾及伦理教育。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有纪律有知识的劳动力。因此,中国应该在西部普及初等及中等教育,以提高人力素质。
美日经验可以借鉴
    胡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我国在西部开发中完全可以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一条经验;利用西部高校中某些优势学科,建立科研基地和开发区,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而原料耗费低的高技术产业。
    齐良书、李子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战后日本的区域政策经历了由偏重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综合发展转移的过程。其区域的实施方式经历了由“据点开发“、”项目开发“到”地方居住开发“再到网络式开发的历程。日本区域政策给予中国的启示主要不是政策的目标和内容,而应是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方法。其方法的核心是西部开发只能是政府主导型。
    李迁植(韩国国土研究院);在过去的30年,韩国已经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发展,其可供中国借鉴----经第一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第二是分配资源时应给予地方政府一个范围广的自由处理权;第三是基础设施及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第四 是在区经济发展中,企业家对创新风险的承担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部开发还要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经济的超前发展,所以下面就网络经济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一点介绍,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网络经济它是一个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只所以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由于它具有如下的主要功能与作用所体现出它的先进性;
第一、 网络是先进的生产力。据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在1996----1999年间增长了5倍,相应的价值增长了30倍,几乎平均每年翻一番。
第二、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虚拟概念的出现,大大的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成本,缩短了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周期,有效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创造了价值。
第三、 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增长,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形态,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期。
第四、 信息网络打破了空间限制,建立了工厂与消费者的直接关系,大大扩展了现有市场空间,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第五、 网络经济中信息成为商品,信息的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信息大大提高了有形商品和服务和附加值。
第六、 信息技术和信息的进步带动了文化、教育、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衍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
目前,世界信息化高速发展,已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全球互联网页数达到了2、2亿个,预计到2000年年低将达到30亿个。到1999年低,全球互联网用户约2、2亿,与因特网的发展相对应,全球电子商务菅业额达到2400亿美元,预计到2002年,全球上网人数增到10亿,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电子商务而节约的成本将高达12500亿美元。
美国经济平均每年3、5%的增长速度,这均为成熟的工业经济正常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主要的网络经济带来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伴随这一长期快速增长的是40%以下的低失业率和3%以下的通货膨胀率,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更是高达5、4%,失业率降至3%以下,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降低到1%。
网络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于信息技术在网络条件下的应用成为网络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因此大量制造技术不继转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信息化得到发展,任何国家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谁占有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和网络资源,谁就能在全球网络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动。
网络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新经济时代的经济主导形态和核心。
网络经济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机遇。
面对网络经济,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但是受经济发展阶段性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此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更多的经济难题。我国面临网络经济一国际竞争强大的压力,形势十分紧迫。
    第一、网络主体缺乏,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民较少,截止到今年6月底,只有1200万人,而且以20----35岁的年轻人群为主。企业沿未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网上经济信息资源贫乏,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和网络经济发展的障碍。部门、地方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网络经济横向传递信息和扁平式管理体制的要求。信息资费不合理,网路租费偏高,影响了信息网络服务商的快速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不能全面满足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信息产业不继加强,支持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沿不稳定。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明显落后,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等信息化的关键装备基本依赖进口。第四、信息化人才匮乏。
      对策
1、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并重,推动网络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国策和经济战略。
2、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规划和战略布局,调整和改革与网络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机制、组织结构与政策体系,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网络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
3、 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把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大力提高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使用的能力。全面推进各处领域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5、 要抓住重点,力争不断突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6、 要相对超前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7、 作好网络安全、网络监管、反网络犯罪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对消极和负面问题的能力。总之要重视网络经济的先导作用和它的相关带动工能。
由此不难看出,网络经济它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而且也是走向新世纪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当今的时代特征是;
1、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劳务,不仅是高科技含量,也有高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科技含量同样重要,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知识,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也是制度优先的经济,知识创新转化需要制度创新来提供制度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的制度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 当今时代是战略策划时代。一是要有全球战略策划能力,二是重大挑战的应对能力,三是制定国际规则的参与能力。
3、 当今时代是管理革命时代。管理革命与科技革命一起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推动力。
4、 当今时代是社会发展模式变化的时代。
5、 当今时代是文化创新的时代。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它的传统的保存和文化创新。保持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这就是在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构建新文化的所谓创新文化。
      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它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党的五中全会对信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然也西部开发不可不重视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从我国西部由于几次历史性的西进运动,为西部的发展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更多的传统工业,所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重视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重视信息革命的带动工能,以发挥其后发优势,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要重视时代特征的研究与思考,更要抓住时代特征的走势,研究我们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