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嘉兴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技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本规划是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的要求,突出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大幅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抓基础性、关键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带动嘉兴市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完善和加强投资管理体系以及效益评估体系,根据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层次、难易层次、业务关联层次,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分先后、分主次、分阶段地实施。
    ——需求主导,普及深化。以公众、企业、政府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普及并深化信息化应用,在应用中扩大信息化需求。以人为本,扩大信息化服务范围,使全民受益。
    ——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领域,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培育特色,在部分领域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整合共享,保障安全。建立完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互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应用系统,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综合防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安全体系。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数据安全托管。
    ——立足浙江,接轨上海。发挥与上海毗邻的优势,自觉接受上海信息化建设的辐射效应,通过积极跟踪上海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吸收上海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在信息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应用体系、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产业配套等方面主动接轨上海,努力实现“数字嘉兴”与“数字浙江”、“上海信息港”双重融合的局面。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达到较高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健全完善,信息产业成为嘉兴市主导产业,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信息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国民信息化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全市居民信息化知识、技能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建成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政府社会保障业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信息化广泛开展,社区服务信息化基本实现。大力发展各种基于GIS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程度。建成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到2010年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服务超过80%。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浙江省先进行列,部分重点骨干企业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整合完善社区物流配送体系,逐步推广居民的网上购物,提高电子商务在全社会的普及率。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企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30%,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继续保持2-3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十一五”期末,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培育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1家,超2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超亿元的企业50家以上;全市9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创省级名牌3个以上,市级品牌15个以上。
    ——信息服务业初具规模。创建嘉兴市软件产业园,培育引进一批骨干企业,鼓励软件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并购、上市等资本运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注重发展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形成企业合作分工的良好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软件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力争达到1-2家。各通信运营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竞争,创建以有线、无线通信网和数字电视良性互补的通信服务环境,为信息服务业提供多种服务手段。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建成基础数据全面共享、政府信息高度开放的信息资源网。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库、居民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库、政务信息资源库以及其他共享需求较大的数据库,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基本完成。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先进水平。建成和完善覆盖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宽带骨干网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城域出口带宽显著提高,实现村村通宽带;3G网络建设和运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5部/百人;推动广播电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达到95%,基本普及数字电视。
  二、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加速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实施“双百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100家信息化示范企业和100个信息化示范项目),通过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带动,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
    2.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推广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技术在纺织、服装、轻工、机械、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利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手段,改变传统商贸流通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优化园区信息应用环境。针对园区(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等)内同类中小企业集聚的特点,建立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档次,促进园区招商引资。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产品创新中心,为区内企业实现产品信息化提供支持。
    (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转换传统商务模式。
    根据各行业产品、市场、交易形式的特点,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和分类指导,加大电子商务推进力度。
    1.积极推广以专业网站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在茧丝绸、经编、皮革、服装、箱包、木业等行业中的应用,并开展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的协同电子商务,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公共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宣传和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商贸、食品等行业的批发、零售系统,改变企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加强电子商务在外贸行业的普及推广,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引进外资方面的独特优势。
    2. 完善和扩大政府采购的网站功能和应用范围,建立政府电子商务系统。重点加强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借助政府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采购、招投标、拍卖等业务的网上运作,实现采购人、管理机构、执行机构、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
    3.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嘉兴港物流基地建设的契机,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对传统运输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为企业、市民开展电子商务建立配套基础。
    (三)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以门户网站为载体,以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为核心,服务企业、方便市民;以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为基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整合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在统一的平台上拓展信息资源库和建设新的应用系统,适时推进政府流程再造,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符合国家保密要求的、安全的、统一的市三级政务外网。以省电子政务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以密码技术和数字证书技术为手段,构建嘉兴市电子政务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建立电子政务数据备份中心,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包括数据异地灾备、数据灾难恢复、数据加密等。
    2.不断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指标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根据依法行政要求,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及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制定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开拓信息增值服务,促进信息公开和共享。
    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的原则,结合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建立嘉兴市电子政务基础数据资源库,包括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档案五个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其他共享需求较大的信息资源库,如政务信息库、企业信用信息库、重大项目信息库、财税信息库、科技成果信息库等。
    3.加快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在保持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促进各业务系统之间有效协同,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在嘉兴市级层面上交换、集成与共享,形成联接“数字嘉兴”信息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应用体系的枢纽,为打破信息壁垒、解决信息孤岛提供技术保障。
    4.完善“中国嘉兴”门户网站,满足办公事务和为民服务需求,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中国嘉兴”门户网站,建立与公众(居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双向互动的公众绿色通道。建立开放型搜索引擎和服务导航,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各部门、各县(市、区)公共信息服务为一体,构建嘉兴市网上虚拟政府。
    5.以“促进协同办公,实现信息共享”为目标,建设公务员协同工作平台。在完善现有办公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市级机关通用的集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网上公文流转和协同办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移动办公系统。建立人事、档案、财务、资产等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专业决策辅助支持系统,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水平。
6.以沟通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为着眼点,通过跨部门的项目来整合和推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大幅削减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推行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及证照的网上办理。在建设财政、税务、海关、食品药品监管、检验检疫、环保、水利、科技等重点部门业务系统的同时,优先扶持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形成“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处理”的行政办事和服务模式。
    (四)着力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
    1.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信息交换为重点,基本完成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继续深化公共事务信息系统中民政事务、劳动就业、城乡合作医疗等已建系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改造和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换平台功能和应用面,以街道、乡镇社会事业所为服务窗口,进一步延伸至社区和行政村。
    继续推动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在拓展“市民卡B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市民卡A卡”,使居民凭市民卡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区域、生活区域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就业指导、公共卫生等各类社会服务。
    2.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进一步改善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开通数字电视,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制定数字电视建设计划,建成全国数字电视示范网。
    3.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类教育信息化,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网上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信息网,支持教育系统开展网上教育、成果发布、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的使用效率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4.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开发科研攻关、产品开发、科技成果及科技人才数据库,引进适应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专利、科技文献等方面的数据库;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实现与国家科技骨干网的联网,加强科技信息交流。
    5.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完善旅游信息网,为旅客游览、交通、食宿、娱乐、体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网上订购及网上举报等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
    6.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公安、交通、安监、通信、人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各种应急资源、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网络通信平台和应用系统,使之协同工作,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统一调度指挥、高效协同应对。
    (五)统筹促进城乡信息化。
    1.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速实现嘉兴城市现代化。以1∶500和1∶2000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反馈、处置、指挥、协调与控制,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重点推广数字城管、城市应急、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市水文和防洪、污水处理、电力生产和调度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2.按照“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使居民充分享受数字文明,并把信息化的意识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之成为推动信息化需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信息化建设相对领先的街道开展数字社区的试点建设,从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小区管理信息化和家庭控制智能化三个方面,推进数字社区建设。
    3.建设“金农工程”,以信息化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为基础,结合“信福工程”试点,建设嘉兴“金农工程”。加快城市信息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应用体系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扩散、辐射和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嘉兴”框架。进一步提高农村数字电视和宽带网普及率,加快因特网向农村的发展,建立面向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经营部门、涉农部门及广大乡镇企业、农民开放的农业信息网,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改造乡镇企业,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等,促进农业现代化。
    (六)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1.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发挥元器件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支持表面贴装元器件、高频频率元器件、新型机电组件等新型元器件领域发展。重点发展以高频器件、光机电、特色电子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做专做精元器件产业,拓展产品门类,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与配套加工基地。
    2.积极培育微电子、应用类电子产品。微电子产业要积极引进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组装加工企业,适应超小型集成电路封装的需要,重点发展以SMT贴片加工为主的微电子组装加工业,为周边城市的整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发展半导体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板、混合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产品,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与制造。
    应用类电子产品要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节能电子产品、智能控制系统、税控机等新型应用类电子产品。发展电子专用材料新型装备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领域。
    3.着力推进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建设。以突出产业特色、有利于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为原则,以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布局信息产业。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首期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下设嘉兴市新型元器件产业区、平湖光机电产业区、嘉善电子元器件产业区、海宁磁性材料产业区、南湖软件加工及元器件产业区、秀洲微电子加工与元器件产业区六个特色产业区和嘉兴港区(出口加工区)重点培育产业区。
    (七)扶持培育信息服务业。
    1.软件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有利资源,积极引进大中型软件企业,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加工业及嵌入式软件,加快建设软件园,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鼓励开发应用于电子政务及行业的应用软件,包括纺织、丝绸、轻工等行业的管理、设计、制造应用软件和海关、工商、财税等部门的应用软件。
    2.通信业。促进不同网络运营商优势资源的整合,优化网络布局,实现村村通宽带,提升现有网络资源的效用。把握网络技术新的发展趋势,适时引入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并适时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大力发展无线通信和宽带数据传输服务,开展无线宽带网络的数字内容服务。积极推进电视传输服务,结合数字电视网的改造,以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和数据信息服务业务为主体,开拓数字电视网的增值服务。
    3.扶持发展本地信息服务公司。扶持本地信息服务企业在系统集成、数字监控和数字内容服务方面不断做大做强,成为省内行业的龙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级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进一步落实各项职能,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考核,把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推行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对项目前期进行评估,促进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强化政府信息化技术专业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建立集约建设、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集约化和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出现新的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渗透融合,开展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形成跨部门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把重大信息化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在跨部门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推行代建制、代管制,完善项目绩效评估。
    (二)健全法规标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顺序,积极推行国家、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类标准,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
    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等方面,完善和制订地方性政策和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制度环境。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保持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以社会资金为主,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市信息化建设市场。
优化政府资金投向。财政性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电子政务项目投入以财政性资金为主体,统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项目运行和更新费用保障机制。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者利益。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加快现有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市场合作,引导企业与周边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配套协作,积极争取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与销售网络。重点研究如何借助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地区的力量为己用,利用周边地区产业配套、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机会带动嘉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入驻嘉兴,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促使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得到跨跃式发展。
    围绕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以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为重要载体,以区内优势企业为核心,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一批大中型企业集群,在信息产品制造业内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信息化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拓宽人才吸纳渠道。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规范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设立“数字嘉兴建设突出贡献奖”,重奖对我市信息化建设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普及信息化基础教育。以提升全体国民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为宗旨,围绕信息化观念、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化应用等内容,推进市民信息化素质教育,构建以学校基础教育为主,社会再教育为辅,政府公益教育为补充的市民信息化素质教育体系。
    (六)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组织管理体系。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针,统筹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形成全市上下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信息安全管理等级的要求,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应急预案与演练、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信息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和标准,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同步设计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逐步建立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等安全技术平台,增强灾难备份与恢复能力,加强数据与应用的安全,逐步建立推广数字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