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拿着在上海采访的各行各业的优秀CIO们(2006年度上海市优秀CIO)的一摞名片,突然发现这些CIO们的名片上印的职务五花八门,涉及的职务繁多,居然鲜有纯粹的CIO。
看看这些名片上印的职务:总经济师、副总经理、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技术总监甚至更多。五花八门的名号,他们怎么做信息化?除了信息化,还担任什么别的角色?
核物理教授做CIO
复旦大学的宓言永教授,名片上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教授。
让人惊奇的是,宓言永教授除了是信息办公室的主任,还是复旦大学的核物理专业的教授,并且9年前他从瑞士洛桑学院回国伊始一直到现在,一直在核物理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宓言永教授把自己的教师校园卡拿出来,校园卡上宓言永的院系仍然归属在核物理教研室,而不是信息化办公室。
2001年夏天,偶然的机会,宓教授被校领导“抓去给信息办帮忙。”用宓教授自己的话说,“这个忙一帮就帮久了,把副业做成了主业。”
自从担任了信息化办公室的主任,复旦大学的信息化就开始有了很多的故事。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全靠自己的力量搭建的整洁而细致入微的机房、把作用最大化的校园一卡通以及整个一卡通的背后系统支撑、真正意义的远程教学系统、更有服务于学生和老师的无数系统……每个系统的设计、搭建和应用都凝聚了宓言永教授和整个信息化办公室的无数心血。
宓言永教授的信息化之路,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从一个核物理专家走向CIO,到现在仍然身兼数职。但是从他现在的时间分配和精力分配来看,复旦4大校区的信息化工作永远都是排在首位而且历时最久、花精力最多的。
复旦大学信息办公室的轮流值班制,宓言永也是身先士卒的,他每周二值班,下班后值班电话转接到值班老师手机。“我们很多的信息系统做了预警功能,而预警功能又是和手机信息平台相连,这样只要有什么事故就会直接发给我们短信,在短信上直接提示。”
宓言永曾经在2003年的大年夜里和另外一位主任、一位系统管理员一起在学校机房奋战,“晚上7点时,家里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能回家过年。我说马上。但是机房的活儿没干完,走不开啊。我偷偷把手机给关掉。干完了活儿,11点才回到家。家里问怎么回事。我只好说机房屏蔽了手机信号,接不到电话。免得家里生气。”
在做复旦大学信息系统的规划,上马四大校区的信息系统的同时,宓言永教授还在带核物理的课程,每周要给4个班的学生上专业课。“其实因为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太忙,信息化办公室面向整个复旦4大校区的教职工、学生以及校外人员。不过如果不是学校信息化的工作,我也没想到我可以挤出这么多时间来做这么多事情。”
一套一套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旦信息化系统,从选课系统到迎新系统到校园卡系统到远程医疗系统到机房报警系统到教师办公OA……繁复的复旦信息化,但是无论你向他提到哪一个系统,他都信手拈来,讲述系统功能和应用,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而且对于复旦未来近几年的IT规划,他一讲起来话匣子关不上,激情四溢,一个数字化、人性化的校园仿佛就展现在面前。
CTO与CIO融为一身
上海热线的唐英伟,名片上的头衔是副总经理兼CTO。
这个年轻的副总曾带领着上海热线的小伙子们采用了TCP OFFLODA技术,仅用50万元资金投入使整个网页打开速度达到了10秒,改变了上海热线网站浏览速度落后的局面。
“我是直接向总经理汇报。我需要负责日常网站制作、维护以及软件开发。作为网站来说,不同的频道、栏目、文章都是我们的产品。而网站的信息化大约占到我工作内容的四分之一。”
唐英伟带领着技术团队积极谋划一个平台,信息由商家自助式录入,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的寻找,并得到满意服务。上海热线先后开通了房产频道、二手车、婚庆、亲子、家政、教育等平台,打造了一条龙为市民服务的信息热线。根据上海热线本身的业务特点,他们研发了上海热线OA系统,使公司的工作单流转、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等操作取得很好成效,员工们给予很高评价。
在CIO与CTO的关系上,唐英伟的理解是,在一个上海热线这样一个网站型的公司,作为CTO技术是基础,因为网站的运行、产品的研发、公司的业务都建立对于上海热线都是基础;而CIO这方面的职责是提供IT架构的方式、方法,作为优化系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协调起来,对于上海热线的发展才好,不能顾此而失彼。
唐英伟将CIO和CTO融为一体,并从自身的实践找到了方法。唐英伟毕业十年,从技术出身做到CTO与CIO兼容,他现在的感受是,“技术是基础,要把眼界打开。也就是说,做技术的同时,考虑架构,考虑企业不断成长、不断变化以及技术和IT架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总经济师的CIO路
上海隧道股份的张思众,在名片上他的头衔是总经济师。
他的职责范围很大,负责这个大型隧道施工集团的战略、标准化和信息化三项。
至于隧道股份的张思众,他从做统计到,做标准化,做总经济师一直到做信息化工作,他的原则是“先搞好管理,再做信息化”。张思众真正意义上接触并开始做信息化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是隧道股份的信息化在这几年的企业飞速发展途中一路相随,功不可没。
在他多年的工作经历里,他积累的内功深厚;在他的工作范畴里,他有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信息化,可以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做信息化。
“在和不同的部门讨论隧道股份的信息化时,由于我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沟通都比较顺畅。信息化一开始就不狭隘,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领域的事情,而是全局型的。”
舶来的乌纱
正如我刊总编段永朝在刊首语中所说,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中文意译是首席信息官,实际上是一顶“舶来的乌纱帽”。
在国外,与CEO、CFO、COO相比,CIO在职场中的历史要短得多。上世纪80年代初,CIO常被描绘成整合企业商业和技术的拯救者。有学者指出。CIO首先是一位商人,其次是一名管理者,第三才是一名技术专家。上世纪90年代又有学者提出,随着信息资源在组织中重要性的提高,CIO才有可能成为CEO职位的理想候选人。哈佛大学教授Rockart和Applegate的研究报告指出,“CIO实际上已经冲破了技术的限制,他们的角色正在从战略实施层的技术主管逐渐向参与决策的高级经理人演变。”
在中国,情况更为特别:很多机构的信息部门的出身都颇为“草根”。看看信息部门和“CIO”的起源:起源其一,信息部门从一个辅助部门,就一、二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做起,甚至一开始做最基础的硬件安装维护开始,随着企业业务发展而构建各种系统、形成体系,从无到有、由小而大发展起来;起源其二,开始也不存在信息部门这么一说,信息化的开端是财务信息化,从财务部门开始做起,负责人也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起源其三,信息化从总经理办公室开始起源,由总经理助理或者副总经理兼任负责……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计算机、离开信息化就无法工作,因此信息部门也日渐健全、发展壮大,发展到现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都离不开。既有时代发展,信息化本身发展的宏观背景;也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宏观背景和微观愿景一起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信息部门发展壮大和日渐重要。
信息部门发展起来,CIO这顶舶来的乌纱也逐渐开始降落,降落到各种“出身”的人们身上,开始有了安生立命之处。
“变脸”CIO
于是CIO的“中国称谓”情况也种种色色,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以上文章中描写的几位CIO正验证了这一点:很多人的名片上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和职务,但核心的共同点是它们需要领导和规划该机构的信息化,需要为IT和业务的融合负责。
这些看起来“名不副实”的CIO们,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出处,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有很多都是身兼数职,信息化工作只是他们的工作范畴里的一部分。
他们在兼顾别的工作的同时做信息化,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做信息化,甚至给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更敏锐的洞察力、更触类旁通的思路。这些“不纯粹”的CIO们却在不同的角色上体会着最合适本单位实情的信息化之路,量体裁衣,竟做到了“名副其实”的CIO。
记者问及宓言永、唐英伟、张思众为代表的这三位,在平时繁忙的各种角色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信息化?会不会时间、精力无法兼顾?甚至在各种角色转化上存在盲点?
宓言永的答案是:“如果不做信息化,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可以挤出来做那么多的事情,我也没想到复旦大学的信息化可以做到今天这样。信息化其实提示了我们,给了我们新的空间和认识。”
唐英伟的答案是:“信息化工作约占我工作范畴的四分之一。让技术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协调就像弹钢琴,这个协调和平衡的过程对于管理水平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提高。”
张思众的答案是:“这么多年的工作历练,我经历的岗位也很多。在把握信息化工作,之前别的岗位工作经验就像打下了各种各样的基础。因为信息化工作对于管理、技术、战略、创新等各种能力的要求都有,CIO这个岗位本身要求具备的素质就很高。所以正是战略制定、标准化、隧道业务、企业规划各种的工作经验积累,让我更有信心去做信息化。信息化从一开始,就有了基础。”
“不纯粹”的CIO们,在信息化道路上,纷纷殊途而同归。
看看这些名片上印的职务:总经济师、副总经理、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技术总监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