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20年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
来源: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一、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信息化发展的进展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十五”以来相继对信息化发展重点进行了部署,启动了“金”字工程,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决定。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开拓进取,全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通达国内外、拥有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网络等多层次、多内容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已基本覆盖全省;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监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已建成覆盖全省的无线、有线传播和接收相互配套的广播电视网络,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3.3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50%,在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9%。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的综合信息网络方向发展。——电子政务向扩大应用方向发展。在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上,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内部信息发布和信息共享及三级督查、信息部门业务工作的网络化、无纸化。党委办公厅(室)、组织、宣传、政法、统战、政研等部门都通过党政内网平台建设本系统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全省各市(州、地)政府及50%的省政府工作部门建立了机关内部局域网,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建立了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等应用系统。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都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金”字工程进展顺利。——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经网等已普及到全省所有乡镇。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全省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了改造。能源、冶金、航空航天、电子、化工、烟草、机械、新材料和民族医药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实施了“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以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存储、视听、家电、军工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产品格局。系统集成和软件业的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软件产品已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政府、企业、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重视,省内各个领域信息资源库或数据库总量初具规模,各相关部门建立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服务从无到有,规模、结构、容量、利用率等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受到重视。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认识有了提高,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得到加强。 

 (二)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2、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滞后;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5、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6、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有待完善;7、信息化建设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8、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如应对不当,可能会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9、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的战略任务。

    二、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走符合我省实际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基础。

    (二)战略方针

    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统一标准、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建设、信息应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要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趋于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具体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的更大发展。建成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建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构建较为完善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取得重大进展。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基本建成先进的、多网融合的、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得到有序建设,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缩小“数字鸿沟”,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得到提高。

    三、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取多种接入手段,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共享。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就业等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制药等行业的普及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动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积极探索商务智能化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咨询服务为主要方式,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提高电信和邮政服务的通达深度,促进我省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快与东部地区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引进,创造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行电子政务

    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省市县三级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开展各业务系统基础性、公益性数据的集中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文化信息共享和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构建政府数据中心,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省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有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并积极拓展相关的应用服务。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对生产、流通、金融、人口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强对信息资产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五)完善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面向贫困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建立普遍服务制度,加强宏观管理,拓宽多种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六)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学资源和教育应用为核心,逐步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和教学资源库,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构建跨越时间、空间、地域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学习环境。以建立一支服务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涵盖社会保险和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积极推行劳动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及基金监管的全方位支持,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结合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逐步开展网上地名查询、电子地名图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推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服务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及农村卫生在内的五大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的监管,建立有关方面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疫情监控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信息化平台。加快构建全省统一的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旅游信息数据库,加快信息发布和交流,大力推进网络化服务。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以景区景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旅游服务价格以及旅游商品购买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化,优化销售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人口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人口数据的快速采集、动态监测和系统体系,有效整合人口计生、统计、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人口及相关信息,初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发展领域的辅助决策框架,为人口基础信息库等相关重点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提高人口发展科学决策水平。

 (七)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推动信息产业规模上新台阶。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比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和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努力使贵阳城市经济圈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区,不断扩大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支持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运营企业和制造业联合拓展省外和国际市场。加速发展系统集成和软件产业。大力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软件开发工具。抓好一批具有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特点和我省特点的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数字内容产品等的开发。积极扶持我省系统集成和软件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推动我省系统集成和软件业形成规模。

    (八)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和安全通报制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软件、产品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管理特点,建立有效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和防御体系,加强电子身份认证体系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加快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国民信息安全意识。

    (九)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学历层次多样、学科设置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与高素质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四、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

    为落实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保证在“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按照承前启后、以点带面的原则,优先制定和实施以下战略行动计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促进“三网融合”。建设、完善、整合现有“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城镇有线数字电视的推进,扩大网络覆盖面,从多层面推动网络融合。加快传统网络的改造,提高网络带宽,提供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建设省级数据处理交换中心、数据采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数字贵州”建设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工程

    建立和完善电信普遍服务、互联网普遍服务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提高电信、互联网络和邮政服务的通达深度。加快“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提供多种终端和接入方式,逐步将普遍服务扩展到互联网服务。建成我省农业资源数据库及其应用服务系统,扩大信息服务面,推动各类农业信息及其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利用。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使农民掌握信息化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三农”。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民族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烟、酒、轻工等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化工和冶金、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旅游和服务业、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行业监管、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实施“数字贵阳”省级城市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二至三个地、县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工程。

   (四)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完成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规划和设计。建设和完善省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整合政府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应急平台建设,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汇集机制,建设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办公业务系统,实现三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重要业务工作规范化、信息交换网络化、社会服务“窗口”化和政务信息公开化。加快建设政府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围绕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及社会公众服务目标,把政府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尤其是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网络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电子化服务。“十一五”期间,实现70%以上的行政许可网上在线受理,50%以上的行政许可网上在线处理,扩大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并实现网上在线电子监察。

    (五)提升产业竞争力工程

    重点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稳步提升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小巨人”企业,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存储产品、视听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做大做强,打造我省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链。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开发,重点是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软件开发工具等。支持精品电子出版物开发,重点是具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特点的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数字内容产品等。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系统集成和软件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六)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远程教育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跨越时间、空间、地域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学习环境。整合电子信息职教资源和相关职业技术院校优势资源。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掌握并整合我省各方面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根据信息技术人才特点,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和软件、信息服务,组建应用研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检测监理、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专家队伍,服务我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在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资源以及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设施,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农村信息服务队伍。

    (七)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加强对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软件、产品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和防御体系,加快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封堵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维护网络安全。建立省级网络安全中心、网络数字认证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

   五、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保持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部署我省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对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我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总结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通过教育培训、推广典型、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推进体制

    切实加强领导,凡涉及信息化的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充分发挥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要深入研究切合我省实际的信息化方针、政策和重大事项,抓紧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进一步加强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监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和协调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加大党政部门间的协调力度,明确省、市(地、州)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事权,加强对地方、部门的业务指导。

    (三)营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和制定有关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交换目录、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安全保障、政务信息管理、数字认证等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贵州省信息化条例》、《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贵州省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贵州省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验收办法》、《贵州省公共信息网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采取有力措施,营造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服务环境等。

    (四)保障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各级信息化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安排计划都应给信息化建设项目一定的倾斜。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努力争取中央“西部大开发专项”、“信息化专项”、“电子政务专项”、“服务业专项”等一切可能的资金的支持;鼓励地区、部门、行业积极争取中央部办委的支持和帮助;支持、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我省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行动计划,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导民营资金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使参与者在投身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享受合理的回报;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管理、监督和审计。

  (五)加强互联网治理

    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行业主管和协管部门紧密配合的网络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运行机制。健全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坚持法律、经济、行业协会和公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治理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网络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六)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研究和建立信息化人才统计制度,开展信息化人才需求调查,编制信息化人才规划,确定信息化人才工作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高度重视“走出去,引进来”工作,鼓励国内外技术人才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

    (七)保障信息安全

    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办发[2003]27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建立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和重要数据备份基础设施。

    (八)加强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密切关注信息化发展动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多边组织,大力促进双边合作。准确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新情况,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好发展战略,编制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使信息化融会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