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帮助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工作引向深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组织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学习读本》。本报从今天起分19个专题陆续刊出全文,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将这一时期的特点概括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点领域实现赶超”。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55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1%。三次产业均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6.6%、22.1%和17%。全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全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9位。人均生产总值2003年达到1212美元,仅用2年时间2005年就突破2000美元,达到2024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55.5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6.36亿元,增长2.45倍,年均增长28.1%。财政在基本满足行政事业支出的前提下,对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受经济较快发展和各项富民政策的共同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增加到2005年的9137元,年均增长12.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2989元,年均增长8%。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0年的22.8:37.9:39.3调整为2005年的15.1:45.5:39.4。一产业内部,种植比重由2000年的50.2%下降到2005年的39.1%,畜牧业比重由37.8%上升到45.4%,其中农区牲畜数量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68%;三产业内部,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服务、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优势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自治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2005年,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443.97亿元,比2000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8%;规模以上冶金工业增加值310.84亿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4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1%;规模以上化学工业增加值59.46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56.59亿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7%;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26.61亿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44亿元,比2004年增长9.8%。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和地位的名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工业经济向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创新效益的方向发展。截至2005年底,全区有鄂尔多斯、鹿王、维信、蒙牛、伊利、河套(面粉、酒)等13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改制重组、优化整合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牧业税,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1年—2005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78.7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02.88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增速快于“九五”时期7.9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总额累计达76.99亿美元,年均增长15.1%;外贸进口总额累计达101.78亿美元,年均增长25.0%。五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40.1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5.18亿美元,比“十五”前17年(1984—2000年)直接利用外资总和还多17.55亿美元。累计引进区外(国内)资金2655亿元,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入驻我区。五年全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达2.25亿美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目前我区已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主要体现为:一是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依托市场大范围配置资源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是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资金来源中财政性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社会投资比重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0.7%下降到5.9%,银行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自筹、股票债券融资及社会投资所占比重由18.6%和66.9%上升到19.8%和73.7%。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保障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不断完善,法制、诚信、政府服务等软环境建设不断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明显加快。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59.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比GDP年平均增速快8.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34.9%,比200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40%;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96.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1%;非公有制经济城镇从业人员159.5万人,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40%。 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200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6917.71亿元,比前九个五年计划投资的总和还要多,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额的3.94倍,年均增长44.2%。全区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能源、原材料、生态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过去五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98.64亿元,年均增长39.8%;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119.97亿元,年均增长65.6%;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033.2亿元,年均增长3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541.55亿元,年均增长46.9%。特别是工业投资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累计投资达1376.39亿元,比“九五”时期投资总额增长5.4倍,成为自治区历史上电力投资最多的时期。 重点建设成效显著。过去五年,我区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1年—2005年全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4065.32万吨,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639.15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31.20万千瓦,新建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815公里,新建公路1.7万公里,改建公路1.8万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区原煤生产能力达到2.69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累计外送电量1349亿千瓦时,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9万公里。全区电话装机总数突破千万,达到1254.3万部,比2000年增长2.89倍。 五、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充分发挥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扶持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强化名牌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有较强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产业集群,有力地拉动了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过去五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5%,高于生产总值增速4.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25.1%。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84.19亿元增加到2005年1477.8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5%提高到2005年的3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79.5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40.4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7.7%上升到2005年的83.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前移到2005年的第20位。2003年—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5.93亿元,比2000年净增209.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61,比2000年提高114.81点。原煤产量已位居全国第2位,发电量位居全国第9位,纯碱产量位居第7位。 |
服务业是以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主的行业,它既为生产、生活、消费服务,又为流通服务,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具有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促进消费,改善投资,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加大改革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这为全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以其有机联结社会生产、生活、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是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现象,就是服务业的异军突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高收入国家中已达60—70%,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占到50%,在低收入国家中也达30%多。著名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把“服务社会”作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特征。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依赖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率先步入了服务型社会阶段。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发展到了三二一的服务型经济阶段。我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全国,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并存,远不能满足我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消费拉动、保持经济发展大好来势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各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以及产业与服务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彼此促进的过程。产业内部的配套能力、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以及服务部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经济发展形成瓶颈,对产业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形成制约。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天然具有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推动下,服务业才得以较快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区“三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如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交通运输能力与生产能力的矛盾、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与营销工作滞后的矛盾、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与社会需求增加的矛盾等逐步显现出来。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我区“三化”进程就难以深入推进。
(二)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投资、消费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双轮”,经济增长是投资、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经济增长就会后劲不足,难以为继,甚至畸形发展。我区的消费水平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偏低,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发挥得不够,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条“软肋”。经济规律告诉我们,长期靠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努力形成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平稳增长的“双向拉动”。发展服务业还是解决就业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服务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就业和创业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吸纳大量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就业,对扩大就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1990年—2000年,我区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1178万,平均每年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区服务业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消费需求结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区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随着我区“三化”进程的加快,必然要求服务业快速跟进,从而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区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快速提升,为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我国入世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当前我区资源、区位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发展的大好来势,必然会给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服务业发展,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推动服务业发展需要把握的重点工作
报告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了服务业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重点方面。
(一)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性服务业,即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业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市场不断扩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使服务业成为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依托。服务业中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组织方式、经营方式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工业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依托。为此牞要加快发展会计、法律、审计、咨询、市场调查、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类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证券、保险和产权交易等金融市场,创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整合规范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积极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财务公司,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用好现有上市公司资源,增强再融资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体系,构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横向联合,形成网络化经济。加强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相互参股、兼并、联合经营,引导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
(二)加快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进入小康以后,社会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休闲、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居住、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加,从而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居民对教育、医疗保健、住房、旅游、出行等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这种趋势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继续搞好城市危陋房屋和城中村改造,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适度发展中、高档住宅,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销售代理、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发展一批区域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街区便民服务网点,健全商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休闲健身、社区医疗、妇幼保健、家政服务、保洁保安及老年和残疾人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在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方便服务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餐饮旅店业层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大力发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休闲避暑、温泉疗养、滑雪度假、沙漠探险等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影视出版、图书音像、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拓展和加强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农村牧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区“三农三牧”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进而拉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纳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小城镇,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小城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农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进一步在城镇区域内形成高中低档消费群体,逐步形成有“城”有“市”的城市化局面。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以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牵引,不断拓展和加强农村牧区服务业。一方面,要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农牧业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牧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畜产品安全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牧业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农村牧区金融业、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村牧区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牧业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改革,加快营利性事业单位与财政脱钩,转制为服务类企业。另一方面,要以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满足农牧民需求为重点,发展农村牧区生活服务业。加强基层文化、医疗卫生、农牧民技能培训,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乡村旅游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转移致富农牧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积极培育面向国际的服务业。我国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对服务业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分销服务、银行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服务、电信服务、运输服务、专业服务、旅行社服务以及各种商业服务,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资领域的开放。同时,国际服务业也加快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我们既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也面对着发展面向国际的服务业的难得机遇。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先进服务业转移,以科技中介服务和工程咨询服务为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知名中介机构。吸引一批跨国公司来我区设立研发、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逐步扩大基础设施项目对外合资合作领域,放宽出版、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对外资的准入限制,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文化、旅游、会展等大型活动,推动我区文化和旅游产品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医疗保健等国际服务贸易。
三、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服务业点多面广,多数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发展环境的敏感程度超过其他行业。近年来,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必须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放在发展服务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努力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优化政策法律环境。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扶持第三产业60条优惠政策,全面清理现行的不利于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认真搞好相关法规的立、改、废工作。继续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消除流通障碍,抑制不正当竞争,打击欺诈和假冒伪劣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改革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取向,除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基本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逐步使服务业发展转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按照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国有大中型服务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国有中小服务企业,建立健全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为中小服务企业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放宽市场准入。目前,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较低。要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民间资本开放的行业、领域和商品,都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经济进入和经营,在企业开办、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并在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四)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形成多元化投资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政府要发挥投资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发展。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营经济以资金、设备、技术、劳务等要素投入服务业。对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投入少、见效快的行业要放胆、放手鼓励社会投入。
(五)加强行业监管。服务业关系国计民生,部分行业与国家安全和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关,有的具有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有关行业的规划、法规、标准和政策,加强中介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规范服务业从业和经营行为。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加紧引进和培养服务业人才,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9
继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在今后全区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不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部署今后工作中,对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推进这两项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目标,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和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在方针上,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在局部区域内加大投入进行人工建设,大面积土地上通过各种保护性措施恢复植被。在布局上,划分为五大重点治理区域,即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内蒙古风沙源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阿拉善生态自然封育治理区。在重点上,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八项重点工程”,即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县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在措施上,一是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生态建设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计解决好水的问题。二是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生态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四是抓好生态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十五”期间,自治区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突出抓了以交通、水利、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按照“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规划,以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东西公路大通道、国边防公路以及旗县公路为重点,加快现有铁路扩能改造,完善路网布局,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行速度。民航以建立区域支线航空运输网络为重点,完善机场布局,提高综合配套能力。针对内蒙古十年九旱的问题,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建设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同时,努力抓好电网改造,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了吸引力和辐射力。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区“公路、铁路、电网‘三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通信、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全区各族人民的福祉,而且关系首都北京、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仍很脆弱,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再造秀美山川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来看,内蒙古地域广阔,历史欠账较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保持较快较长的经济增长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适度超前地谋划和推进。因此,一定要充分认清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好两项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以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实现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
根据报告精神和“十一五”规划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生态建设要把握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优先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
———坚持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促进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多方筹资和依靠群众的原则;
———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创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原则;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原则;
———坚持依法管理,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的原则。
(二)主要任务
1、坚持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积极调整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提高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加大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效果。进一步巩固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成果,有效改善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和阴山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状况。保护和合理利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及其它次生林区森林资源和阿拉善沙漠绿洲。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库布齐沙漠边缘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防止沙漠向外扩展。加快实施黄河中上游内蒙古段多沙粗沙区、嫩江流域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大力发展林产业、草产业和沙产业等后续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防护用材兼用林、灌木工业原料林和灌木饲料林。积极发展林产品和林下产品加工业及森林特色种养业;通过围封转移、禁牧舍饲和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等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各具特色的林草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林纸业、人造板和饲草料加工业;把防沙治沙和开发沙产业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技术水平和沙区资源特点,有效利用好沙区内生长的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存下的优良灌木和草,开发新的食品、药品、饲料及其它加工业用途的再生植物资源。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的开发,形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蕴藏巨大开发潜力的沙产业。
4、加强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建立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管理监测体系;加强森林和草原防火、森林公安、国有林场、林木种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农牧业有害生物防治,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地质遗迹保护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和实施全区生态功能区划,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重点流域、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和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和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5、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饮用水源的水质控制标准,加强对农林牧区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监管,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预警制度和水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工业排污许可制度,力争我区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水体功能目标。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的防治,实施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牧区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推进产业化运营。
(三)保障措施
1、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在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物质利益的原则,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建设生态。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宣传机制与法制体系。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国家《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完善《退耕还林条例》、《森林草原防火实施条例》、《征占用林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尽快制定森林公安、森警、草原监理、水务监察、渔政管理等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关的法制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将生态保护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快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创新与支撑体系。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联合攻关,解决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和重大疑难问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监测、科技推广、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体系。
4、建立起巩固提高生态建设成果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责任制,并给投资生态建设者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积极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坚持政策引导和农牧民自愿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支持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对迁出区实行全面封禁,巩固和提高生态建设成果。
5、建立预警制度牞完善生态监测系统。尽快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牞并以“3S”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牞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科学依据。
三、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为目标,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全区投资环境,破解发展瓶颈,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出发,搞好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就是要围绕城镇化和重要工业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完善功能的原则,多元投资,重点加快交通、水利、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加快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铁路以东西通道、出区通道、口岸通道和煤运通道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线建设和既有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力度。加快建设集宁-张家口、滨州线海满复线、临河-策克、东胜-乌海、准格尔-朔州、新包神双线、伊敏-伊尔施、赤峰-大板-白音华等项目,新建包兰线-甘其毛道口岸、白云鄂博-满都拉口岸、通辽-乌兰浩特等铁路项目,完成京包、包兰、集二、集通线电气化改造及白阿、通霍、叶赤线和包头、集宁、通辽枢纽等扩能改造,形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及出区、达海通道。
2、公路围绕“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总体布局,加快路网建设,全面提高路网密度和等级,建立公路建设和管理新机制。重点建设牙克石-甘南、呼和浩特绕城、临河绕城等高速公路,畅通自治区东西大通道。建成乌兰浩特-白城、通辽-双辽、赤峰-朝阳、赛汉-丰镇、大饭铺-十七沟等高速公路,联通与周边省区的快速直达通道。加快满洲里、二连、阿尔山、策克、甘其毛道和满都拉口岸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联通俄蒙的公路运输通道。出区通道、首府至盟市建成一级以上公路,盟市至旗县基本建成二级公路,旗县至苏木乡镇基本通油路,嘎查村全部通公路。
3、民航按照完善机场布局、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扩建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乌兰浩特机场,迁建赤峰机场,建成鄂尔多斯、阿尔山、二连浩特机场;完成巴彦淖尔、达来库布机场建设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覆盖全区、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
4、管道运输重点建设长庆气田-呼和浩特复线、呼和浩特-张家口-延庆、长庆-临河等输气工程。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调整用水结构,突出解决东部地区工程性缺水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性缺水矛盾,基本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逐步建立安全用水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建设大中小型水库,特别是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工业用水水库,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强黄河、辽河、嫩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及河道整治。新建红吉、红花尔基、扎兰木德等重点水利工程和“引绰济辽”一期跨流域调水工程。完成尼尔基、绰勒、三座店等一批水利枢纽的续建和除险加固工程。积极推进毕拉河口、海勃湾、文得根、“引哈济锡”工程建设,搞好河套等大型灌区节水和分洪蓄水等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基本建成与城市交通量相适应的道路网络,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供水设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失率。加快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改造城市电网,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主要城市主干道全部采用地下电缆。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结合地面民用建筑,加速城市人防工程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整体防护功能。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内绿化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创建生态园林城镇,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讯、邮政、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及高速宽带网络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构筑我区信息高速公路。在基础较好地区,重点支持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和支持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数字安全认证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快“金”字系列工程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和整合力度,重点开发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推动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联网,扩大网络资源共享范围。高度重视和扶持蒙古文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