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
来源:楚天广播电台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经过3年不懈奋斗,绵阳科技城建设在体制创新、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到2004年,绵阳科技城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60万,其中有各类科技人员17万人、两院院士26名,有大中型骨干企业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1家,GDP实现212.8亿元,人均GDP 3.46万元,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具备了加快发展、再上台阶的较好基础。

2005-2010年,是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制定并组织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十分必要。本《规划》是在广泛征求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有益经验,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创新为灵魂,对外开放、政策保障为支撑,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为特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绵阳科技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把绵阳科技城建成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城;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中国西部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

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GDP达到600亿元,城市人口100万,人均GDP达到6万元,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50:49,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与人才支撑、城市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二、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布局科技城产业,大力发展和提升电子信息、军事电子、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五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力争产值过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4户以上,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0户。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以长虹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投资扩张、引资合作、择优扶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等途径,建成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大力促进长虹集团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巩固发展现有产业,推动长虹迅速介入数字高端产品和关键部品部件领域。到2010年,长虹集团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加快发展长虹配套产业集群。以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聚集区,培育新型通信产品、空调部件、特种化工等配套产业。到2010年,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积极培育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九洲国际软件园,重点开发和引进微波器件、通用IC及消费类集成电路、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技术和项目。到2010年,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二)大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军工产品制造基地。依托九洲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绵阳现有国防和民用工业基础的作用,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安防和军事高技术及产品,大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实现“军民一体化”,建成中国重要的军工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民技军用示范基地。到2010年,军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三)大力提升冶金建材产业水平,建成四川重要的冶金建材产业制造基地。以攀长钢公司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取代进口的特殊钢材、管,加快实现百万吨特种钢生产能力;围绕攀长钢发展大型机械装备产业,建成冶金建材产业集群。突出抓好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到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

(四)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制造基地。以新华公司、方向机厂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方向机、转向器、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等产品及零部件。到2010年,全行业达到销售收入1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

(五)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集群。抓好生物专业孵化器建设,重点发展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工程制品等产品。积极开发生产天然及生态绿色食品,促进食品生产营养化、方便化、系列化。到2010年,生物医药和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

(六)大力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环保装备、数控、核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城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城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微纳材料、磁性材料、超硬材料、绝缘材料等技术设备。

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植物油脂化工、高效低毒新型农药、相关医药中间体、脂肪酸系列产品。

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化、环保电池等设备。

数控产业。重点发展机床数控技术、传感技术及器件等。

核技术应用产业。重点发展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加速器及工业CT、材料辐射改性及制品等。

(七)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化流通体系。重点发展信用担保、资信评估、科技咨询、产权交易、招投标、市场调查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通讯、电信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旅游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推进股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业务。创建金融安全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来绵阳设立分支机构,健全和完善科技城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建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把绵阳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集团,努力建成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文化产业群。

三、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公开公平运作、充分尊重职工意见、严格程序、科学决策”的思路,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完成9户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创新军民结合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军民结合特色,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院所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国防科技潜能和科技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创新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鼓励支持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绵阳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软环境建设。继续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构建法制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服务型政府。

(二)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和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与绵阳科技城开展合作。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建好“绵阳出口加工区”,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城各类企业全面对外合作。

促进内外贸的融合与渗透。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建好绵阳科技城国际商务服务中心。抓好内外贸一体化和现代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集聚辐射作用。切实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加快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形成科技城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园区功能设置避免“大而全”,注意工业、科研等产业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区。要从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方面着力提高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强度,严禁将各类园区用地用于商品房等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抢占国内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暨国家军转民科技园区着力发展军事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军工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和军民结合体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基地;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和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着力建设优质动植物良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三大产业集群;绵阳仙海旅游风景区着力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经济区;江油工业开发区着力发展建材、机械及冶金产业集群。

发挥科技城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科技城建设与周边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统筹协调科技城与成都、德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产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统筹规划科技城和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注意发展一些能够辐射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发展的产业,围绕科技城产业规划,引导区市县积极发展科技城配套产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切实抓好水能、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形成科技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助推科技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并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放开市场准入,制定、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特殊而重要作用的有关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及中介服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产权交易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设公共信息平台,抓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积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着重加大对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四川省和绵阳市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设立绵阳科技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项,促进绵阳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五)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科技强市。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程研究、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到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

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绵阳科技城基础教育水平。把西南科技大学尽快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把绵阳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大学。面向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把绵阳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知名大学到科技城举办分校或独立学院。

建设人才强市。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国防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以多种方式参与绵阳科技城建设,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人才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程度。按照科技城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的建设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产业布局和用地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编制绵(阳)江(油)经济走廊发展规划、绵阳综合交通规划、绵阳城市供水排水规划、绵阳至江油快速通道规划、成德绵区域发展规划等。依托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应急反应能力。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突出科技城特色,统一规划、精心布置城市景点、景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着力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完善科技城商业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和完善专业市场,繁荣城市经济。

加快建设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快速通道、主次干道网建设,基本建成和城市交通量相适应的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建设绵阳—成都轻轨、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绵江大道、绕城高速、二环路、现代物流基地、现代化集装箱火车站。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燃气扩容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污水与垃圾资源化。

四、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城发展的各项政策

建设好绵阳科技城,需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具有足够支撑作用的政策措施,这是成功实施上台阶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产业发展。国家部委尽可能将有关政策创新在绵阳科技城先行试点。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省在大的产业布局上尽可能向绵阳科技城倾斜,推荐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与绵阳科技城广泛开展合作。

支持长虹快速发展。科技部集中力量支持长虹集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帮助协调支持长虹进入军工领域,做强做大军事电子产品。国防科工委动员、协调有关院校入驻绵阳军转民科技园,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高技术成果孵化以及实施高科技产业化、军转民体制创新试验示范等活动;国家发改委支持长虹、九洲、东材、新晨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关键实验研发设施的建设;支持绵阳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中介服务体系能力、平台建设;信息产业部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国土资源部支持绵阳完成新一轮《绵阳市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

(二)财税金融。设立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关于“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的文件精神,为拓宽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渠道,请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在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加大对绵阳科技城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家有关部委对列入国家计划的绵阳科技城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绵阳科技城设立分支机构或拓展业务,鼓励支持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到绵阳科技城发展业务,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做好相应金融业务在绵阳的试点工作,继续深化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试点,建设诚信科技城。支持绵阳科技城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再融资。

(三)人才智力。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继续与绵阳科技城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并形成制度。

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关系绵阳科技城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鼓励、引导、组织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对口支援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在绵高校,支持绵阳科技城构建职业教育高地。支持组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五、规划的组织实施

建设绵阳科技城的主体是四川省和绵阳市。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要切实完善部、省、市三级联动机制。绵阳市委、市政府要结合实际,全力组织实施《规划》。在绵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要把建设绵阳科技城作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投身绵阳科技城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领导,将绵阳科技城建设工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和协调省内各方面的力量,强力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