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软”着陆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08-03-11

 
微软如何看产业、看中国、看生意?近日,本报总编辑董凯虹就此与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CEO陈永正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当年初入中国市场备受争议,到2006年在中国政府的力挺下斩获正版软件大单,微软似乎已经在中国成功着陆,并找到了一条康庄之路。

  微软中国终于等到了开始收获的时刻。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备受争议,到2006年在中国政府的力挺下斩获正版软件大单,微软似乎已经在中国成功着陆,并找到了一条康庄之路。

  一方面,微软与中国软件业的关系空前和谐。注资浪潮、中软,在外包、培训上向业界展示出合作共赢的姿态;发布系列企业级应用平台,考虑为本土软件企业和IT服务企业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微软的市场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一直困扰微软中国的盗版“坚冰”正在逐步消融。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之际,信息产业部、国家版权局、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PC上市销售前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而国内大型企业必须使用正版软件的文件也已经出台。

  更重要的是,微软新的业务蓝海已经呈现:Windows Live战略的发布,Windows Vista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推出,被认为将促进整个IT产业的变革。微软如何看产业、看中国、看生意?近日,本报总编辑董凯虹就此与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CEO陈永正进行了深入交流。

  世界观

  主要观点

  创新是微软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在走的路,微软是靠创新成长、靠创新壮大的公司。微软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软件把人们所需要的资讯整合起来。

  董凯虹: 2006年,微软令业界关注的事情特别多,其中Windows Live战略的发布和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推出对业界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震撼。从微软的角度来看,你觉得全球IT市场这两年大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永正: 全球IT市场正处在一个大的转型期。一是,互联网的变动和终端的多元化,给全球的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企业IT是由专网连接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互联网来了以后,变成了由互联网的不同系统来连接分散数据;传统的信息化终端就是PC。而现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带来了终端的多元化,智能手机、家用机顶盒、多媒体电视所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和PC相似。

  二是,全球企业竞争形势的加剧使得世界上各大企业都面临着业务模式的转型,从而促进了他们内部信息系统的改造与重塑,包括员工思维习惯和使用工具习惯的转型,这给软件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因为企业竞争是靠人的竞争,而让企业的员工更具洞察力、更好地协同工作,则要靠软件。为此,微软特意推出了People-Ready市场策略。

  董凯虹: 面对全球IT市场的转型,我们也能感觉到微软这两年有很多的创新和变革。你认为微软的创新和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到中国公司,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陈永正: 创新是微软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在走的路,我们是靠创新成长、靠创新壮大的公司。这几年来微软具体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增加了研发经费的投入。微软每年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从几年前的40多亿美元增加到现在近70亿美元。我们不仅在研发投入上规模最大,而且投入的业务范围也最广,包括数字工作、数字生活和数字家庭:从企业常用到的服务器、数据库、ERP、CRM,到跟生活联系紧密的MSN、Windows、Office、手机软件,一直到家庭和个人消费的IPTV等,微软都是业内做得最好的。在第三代Xbox360上,我们甚至比索尼走得还快。

  另一方面,微软创新的核心是通过软件把人们所需要的资讯整合起来。就像刚才所提到的那样,微软的创新已经走到了一个更全面的层次。

  严格来说,微软中国的业务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并不大。但是,我们的研发则是和微软全球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董凯虹: 从刚才你所说来看,微软的业务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将微软定位为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创新源自于互联网的冲击所带来的IT变革和ICT的融合。微软如何看待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变化?

  陈永正: 我们对互联网的思考体现在Windows Live战略上,我们期望为市场上的所有用户及与用户相关的活动创造出一种无缝且安全的网络、桌面和移动体验。Windows Live战略的关键在于网站、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及移动应用程序都可以利用Windows Live平台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个人信息获取、个性化信息门户、个性化搜索、个人信息管理、邮件、及时通信、在线书签、Live服务的移动设备支持等。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微软公司是通过互联网的服务来延伸用户对Windows的体验的,使用Windows Live作为一个中心,将技术驱动的对用户有价值的体验整合在一起。

  中国棋

  主要观点

  微软对中国市场的期望是长远的,对中国的布局也是长远的。微软目前在中国的设置是美国以外最齐全的,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也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董凯虹: 在全球IT市场大转型的环境下,中国市场是否同全球同步?中国市场对微软全球市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永正: 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既有同质化的一面,也有差异化的一面。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同中国企业有合作、有竞争,国内企业在IT转型上与国外同质;外国企业发展几十年了,IT系统非常成熟,而中国企业没有老IT系统的包袱,在同质化方面走得不慢,甚至还更快;但是,中国拥有广大的消费群,消费习惯跟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又不一样,因此,同质化的过程里还有差异化。

  对微软而言,中国市场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我们每年回美国总部开年中规划会时,微软CEO鲍尔默都会再三强调中国市场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一是混杂了不同的市场,沿海区域跟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比较接近,有的城市则处在发展中阶段,边远地方是新兴市场,甚至处于IT初级阶段。二是中国市场很令人兴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话市场,并即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宽带、互联网市场,汽车消费也居于世界第二位。

  董凯虹: 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会跟中国的媒体讲,中国市场处在一个特别特殊的地位。那么,这几年来,微软在中国的布局和做法跟微软全球是否有所不同?微软中国是否真的像鲍尔默所说的那样,是除了美国总部以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陈永正: 微软对中国市场的期望是长远的,对中国的布局也是长远的。首先,微软目前在中国的设置是美国以外最齐全的,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市场销售、技术支持都具备。其次,微软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一系列做法也跟其他市场有所不同,譬如,与在中国本地伙伴的合作方面采取了在国外比较少见的做法:对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投资且不占大股;对合作伙伴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给他们提供外包业务等。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制订微软中国的发展策略时,美国总部特别成立了针对中国的一个委员会,以加强中国跟美国总部在整个策略发展的过程中的衔接,并给予中国特别的支持。

  这个委员会在我加盟微软之前的2003年初就成立了,这个团队每个季度都会对中国的战略发展情况进行审核。

  董凯虹: 我们从微软的中国策略延伸出去来讨论另外一个问题,站在微软和微软中国的角度,你怎么看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怎么看中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

  陈永正: 我认为中国软件最容易突破的就是把行业应用做好,同时与国际接轨,把外包业务当做一种练兵。微软可以提供外包,我们每年都要培训上万的软件人才。行业应用与微软的平台策略也不冲突,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倡导信息化建设,这是一个大好的市场机会。

  至于中国是不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当然见仁见智。我认为在基本的PC操作系统上面,创新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因为大家都习惯了Windows,其他操作系统很难用得起来。况且,开发操作系统需要极大的投入,也并不是很经济,微软最近发布的Windows Vista、 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Exchange Server 2007就有上万名员工花了几年的时间投入产品研发,微软为此的投资高达200亿美元。

  生意经

  主要观点

  多种因素推动微软在中国业务的增长;微软注资中国软件企业,提供外包机会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同中国软件行业共同成长;微软选择的合作伙伴规模不会太小,要在不同的行业,且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

  董凯虹: 这几年微软中国的业绩增长大家有目共睹,你认为增长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

  陈永正: 在过去两年,微软中国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2005年,我们拿到了微软全球的销售大奖。

  多种因素推动微软中国业务的增长。除了前面所谈到的总部资源的特殊支持外,比较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加入WTO后,政府提倡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和知识产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微软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跟OEM厂商联合预装正版软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然,这与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也有关系。

  另外一个突破,在于我们加强了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比如说我们对中软、浪潮、华信等合作伙伴进行了战略投资。我们每年对中国二十几家公司提供外包业务,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

  董凯虹: 注资中国软件企业,提供一些软件外包的机会,确实使微软这两年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积极和正面的变化。大家关心的是,微软的主要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另外微软选择合作伙伴都考虑哪些条件?

  陈永正: 微软这么做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同中国软件行业共同成长。我们在全世界的策略都一样,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依靠当地合作伙伴来发展,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在别的国家并不对合作伙伴进行直接投资。

  微软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做呢?一方面,中国软件公司都不大,需要通过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做大、做强,其他国家与我们合作的软件公司规模都很大,不需要微软再去投入资金。微软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力量,引领中国软件企业往国际市场走,我们认为,外包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国际化的一个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不一样,中国自己的市场就很大,可以给中国的软件公司带来很多机会。外国的软件企业马上就会进来了,因此,中国软件产业面临的挑战很大,微软希望能助中国软件产业一臂之力。

  当然,微软同中国软件产业的合作方式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投资,也有合作和培训,包括开发新的应用。微软愿意与同各行各业具有一定规模、有与微软合作意愿的企业一道发展软件行业应用。

  总裁感悟:IT公司更需要整合

  从通信巨头摩托罗拉转道到IT领先企业微软,陈永正除了感受到转型所带来的激情与挑战外,最大的感悟是,IT公司更需要整合。

  在低调的陈永正看来,自己的管理特色就是“和为贵,团结”。他认为,IT企业整合是关键。大多数IT公司的特色在于:个人风格比较鲜明,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更需要整合——包括产品的整合、组织的整合。尤其是在对外服务客户的时候,内部的整合显得更为重要。

  在微软的这几年,陈永正比较关心和看重的,就是团队之间怎么整合;如何融合、互相支持;如何放下部门的利益,注重公司利益。

  采访手记:微软中国“转身”背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现在微软中国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原因不在于微软总部对中国获得赢利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耐心,而在于微软在中国的收获期越来越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得到。

  最实际的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4月前后,微软在方正、清华同方、TCL、联想4家国内PC厂商手里获得了正版操作系统软件采购大单,据说,这一单超过了前5年微软在中国所签署的操作系统总单量。

  而陈永正,这位微软总部任命的第五位中国区主管,早已经改写了微软中国区老大任职期超不过两年的宿命。这位2003年8月被猎头公司从摩托罗拉挖来的微软大中华区CEO,如今名片上已经赫然加上了“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的头衔。事实上,微软大中华区CEO的位置就是比尔·盖茨和鲍尔默为陈永正量身定做的,此前的微软中国区由中国总裁主管,向大中华区总裁汇报。

  在熟知陈永正的人的眼中,他谦逊谨慎,富有沟通能力,是最适合改造微软中国形象的亲和大使。

  陈永正很讲中国的人情味,身上没有一般跨国公司总裁的自负,他很重视身边人的感受。据说,他居住的社区经常有台湾同胞的一些聚会,同大家交往了很久,才被发现居然是一位大公司的中国总裁。

  除了温情脉脉的一面,陈永正又有着极强的领导力。空降到微软刚刚半年,他便完成了战略的制订、架构的重组、人事的调整以及渠道的整理。陈永正对微软大中华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有的中国内地区、香港区、台湾区进行了整合,在大中华区内按业务设立七大事业部,与微软总部七大事业部顺利对接,以前中国内地区和总部隔着亚太区,现在陈永正每月都向总部直接汇报工作。

  此外,微软中国区原有的各自为政的亚洲研究院、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实际上作为销售部门的微软中国公司,全部归“微软中国小组”统一协调领导,陈永正是领导小组组长,微软全球高层直接参与中国事务的决策。

  “这是一个‘IQ(智商)和EQ(情商)都很高’的‘唐装总裁’。”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陈永正,行事稳健、绵里藏针的陈永正对微软最大的意义在于,他终于让微软的美国高层们明白,如何用体面的绅士方式和中国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