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培育经营主体 创建服务平台
———访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
□ 本报记者 王胜颜
最近几年,是浙江省对“三农”投入最大、村容村貌变化最快、农民实惠得到最多、农民文明素质提高最明显的时期。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农业建设的范畴非常广泛,但根据浙江省省情和已确立的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2007年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将主要抓住两点,一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二是创建现代农业的服务平台。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
周国富说,近几年浙江在培育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生产。目前,浙江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547个,带动农户707万户,联结基地1828万亩,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310家,入社农民30万人,带动农户221万户,全省各类规模经营种养大户达到23.4万户。
周国富告诉记者,浙江省以中心镇培育工程和劳动力培训工程为基础,着力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把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块状经济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农民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全省已培训农村劳动力454万人,其中农民就业技能培训185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37万人。
周国富说,除了继续抓好经营主体培育之外,浙江省还将重点抓好农业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形成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农户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农业科技的精准化、系列化、普及化和农业服务的多元化、信息化、全程化,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周国富告诉记者,构建服务平台要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搞好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明确产业政策导向。二是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和推广教授制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兴办农业民营科研机构,构建新型的农科教结合机制。三是积极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信用合作社为支撑、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三大合作组织的联合体,努力构建集生产、技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夯实基础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
□ 本报记者 李 力
“根据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发展市场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农民增收的农业。”赵树丛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赵树丛说,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2006年安徽省主要抓了这几项工作:首先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粮食增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安徽有两大载体:一个是小麦高产攻关活动,2006年小麦产量突破了亩产600斤大关,在种植面积未增加的基础上,总产量199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个是针对安徽水稻生产单产低、品种差、深加工层次不高等问题推行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其次,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集中搞好农田水利、电力和道路建设;同时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搞好畜牧兽医的科技保障;我们还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省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0万人。
谈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打算,赵树丛说,今年安徽省准备在这几个方面下大功夫:第一个就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建立皖北优质专用小麦和沿淮沿江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加大两个载体的实施力度,强化技术服务,从项目和资金上重点扶持30个粮食大县。第二就是改善乡村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第三,要加快养殖业的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扶持建立一批省级高标准、规范化饲养小区,重点建设畜禽良种场,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在渔业方面,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创建36个省级水产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还有就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监管,推动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扩大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范围。
立足海南特色 发展生态农业
———访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于迅
□ 本报记者 张进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现代农业问题采访了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于迅。
于迅介绍,海南省作为我国的热带岛屿省份,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海南省农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96.5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10.22亿元,年平均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期末的2231元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元,年平均增长6.2%,农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不断调减传统低效产业,冬季瓜菜、热带水果、高效热带作物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瓜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长10.67%和15.46%,产量分别增长18.78%和35.94%。二是制种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仅2005年制种面积就达10万亩,直接在海南生产的杂交水稻商品种子达4000万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订单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国10个大城市设立海南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在全国86个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分销点,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于迅举例说,北京市场销售的西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海南省的产品,海南省一个冬季就要上市280万吨瓜菜、水果,以满足市场需求。
海南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向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
于迅介绍,海南省还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抓手,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海南省1998年就提出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全国是独创的,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抓农村的美化、绿化,普及沼气,目前已创建7000多个生态文明村,占全省自然村的30%。通过抓文明生态村建设,海南省的农村大地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前“没有村庄的地方生态化,有了村庄脏乱差;进了屋子现代化,出了屋子脏乱差”的状况。
由于海南省普遍气温较高,沼气建设在海南省农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全省累计建成沼气池16.2万户,完成“一池三改”8.2万户,每年可节约保护林木146万亩。没有建设沼气前,以一户4口之家计算,一户1年要烧掉1.5吨山林,现在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山更绿了。
于迅还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海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要积极实施基础先行、特色牵引、产业化推进、科技支撑和“请进来、走出去”五大战略,重点发展畜牧业、冬季瓜菜、制种产业、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农业观光等八大产业,加快建设动植物保护、沃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市场和信息、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农村沼气等八项工程,重点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良种良苗基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态农业建设、粮食单产提高100公斤等八大骨干项目,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以增收为核心 建好四大基地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钱智
□ 本报记者 瞿长福
刚刚过去的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经济可谓“全面飘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钱智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新疆去年的“三农”工作。
他说,从农民增收来看,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50元,这是自治区连续第三年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表明农民增收步伐正在加快。从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来看,2006年粮食总产量895万吨,实现了历史新突破,比上年增长2%;棉花总产量218万吨,增长11.4%,果品总产量达380万吨;牲畜存栏数达到5500多万头,肉类总产量151万吨,奶类总产量突破17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2006年自治区新增节水面积140万亩,全区累计解决了7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对于今年的“三农”工作,钱智认为,党中央提出以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他回顾了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2004年强调增收,2005年突出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把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每一个阶段都抓住了“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面对新疆“三农”工作的现实,钱智说,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在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难、增收慢的局面未从根本改变,因此,要跳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来抓农牧民增收、抓产业结构调整。
怎样抓?钱智认为,新疆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特色林果资源、畜牧业资源等等,因此,要以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围绕自身优势调整结构,强化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着力建设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强化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推进“一村一品” 强化产业支撑
———访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
□ 本报记者 张进中
谈起陕西省的“三农”工作,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如数家珍。
王寿森说,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取得良好开局。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预计,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较上年增加148元,增长7%;实现农业增加值471.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各级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190.6亿元,较上年用于“三农”资金增长27.82%。
王寿森介绍,陕西省在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退耕还林1500多万亩的基础上,全省粮食已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据统计,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总产达到230.2亿斤。取得这一成绩很是不易,因为陕西省从1999年到2006年退耕还林达1527万亩,同时由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用地,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没有减产反而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少种、精种、多收”的原则。
王寿森说,遵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后一个时期在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陕西省将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发展路子。据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950多个。
对此,王寿森说,陕西省各级财政从2007年都要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提高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争取到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实施重点工程 转变增长方式
———访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
□ 本报记者 瞿长福
“2006年,湖北省实现连续3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年对‘三农’的投入更多,农民得到的实惠也更多。”谈到去年的新农村建设,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露出了笑容。
他说,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可望达到442亿斤,比上一年增产6.5亿斤,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增收209元的基础上,2006年又可增收300元以上,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400元以上。而且,农村基础设施也进一步改善,全省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3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8%。
面对这些成绩,刘友凡认为,新农村建设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新情况、新困难,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还很脆弱,农村综合改革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到位,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年的“三农”工作中,要坚持从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起步阶段着力抓好那些投资不大、见效较快、受益面广的工作,以赢得民心,增强信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今年的新农村建设怎样推进,刘友凡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只有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根据湖北省的实际,下一步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实施优质粮工程,注重调优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水稻、小麦,扶持20个水稻生产县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稻生产基地,力争粮食增产5亿斤;实施优质农产品板块工程,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走“专、精、新、特”路子,发展“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优势;实施农产品加工工程,通过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50亿元、100亿元的加工区县和年收入过10亿元、创汇过千万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循环农业工程,大力推行节本、省工、降耗的高效农业模式;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等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今年力争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80万人、新增转移劳动力80万人的目标,同时要提高“阳光工程”补助标准,采取多种措施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继续加大投入 促进结构优化
———访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俊文
□ 本报记者 李 力
“如果你春节到大连,虽然已经是冰天雪地了,但你能在农村的日光温室里采摘鲜红的大樱桃和甜美的油桃,还能看到遍地的鲜花,如同春天般美丽。”谈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俊文兴奋地对记者说。
刘俊文介绍,“如今在大连,南方50多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生产,不仅蔬菜,就连果树都已进入日光温室生产,大连市民冬季都能吃上反季果、反季菜。我们的水果出口达到13万吨,远销东南亚、欧洲地区,年出口额达0.8亿美元。大连的樱桃、海参、鲍鱼、鲜贝,以及兰花、红掌、百合鲜花等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大连现有龙头企业460多家,其中有10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是最多的。”
问到大连现代农业为何能有这样快速的发展,刘俊文说,这与大连当初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分不开。大连80%的土地在农村,248万人口是农民。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大连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市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在2001年就制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并且这几年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谈到今后大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刘俊文说,大连现代农业发展应着重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三个“对路”:与国际化对路,与质量安全对路,与农民增收对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点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地制宜地发挥大连农村经济的比较优势。在生产环节上坚持高标准生产,高科技投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