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化使许多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帮助政府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今天,无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或者国家安全的保障,都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持。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将对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包括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借鉴国外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发展电子政务的中国国情
    就整体而言,比起发达国家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政府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不算长,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情况更是如此。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在各部门的发展很快,但总的来说,在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政府实现对用户服务信息化的基础,把政府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面向用户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考虑和规划,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在政府中的应用时间不长,在我国政府各部门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文化。电子政务的发展,无论在它的内容和方法上,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特别是当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某些部门或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当电子政务的发展影响到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时候,当电子政务要求政府行为更加透明而使得贪污、该职不易发生的时候,这种阻力更为突出。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形形色色的社会阻力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慎审规划小步快走
    “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张要快”是全球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共识。这个原则是由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资金和技术密集、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比较高、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快、不断提供新的设备和手段等等。
    “想得要大”是指根据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目标,或一个期望实现的“电子政务”蓝图。这个规划的目标应该是产出明确的、可以测量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规划要“大处”着眼;“远处”着眼;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起步要小”是指要以小的、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或者将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项目组织实施。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取得领导的信任和用户的支持。
    “扩张要快”是指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拿下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享受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扩大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三、以政府业务而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从国外的情况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均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以避免法团化或强化现有的政府结构。
    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就是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的重构。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的“辫子”先梳理出来。等到按照优先顺序把“辫子”梳完了。一个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就出来了。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业务流就是要转变的政府职能;而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部门就是要调整的政府机构。

    四、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
    我国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采用个体经济的办法任由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而且由于缺乏标准和规范,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实际上,电子政务中包含许多的标准“零部件”,如人事、财务、计划、公文、档案、日程安排、国有资产、器材、图书资料、考勤管理及政府网站等等,不下数十种。如果这些“零部件”都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由企业来开发,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而且可以形成和支持一个相当大的软件产业。“零部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关键则在于政府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和数据模型的标准化。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有些可以通过技术政策来引导和推进,有些则可以依赖于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占有份额大的产品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规范。建立政府与企业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有可能使双方都从中受益。
    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一定非要政府投资不可。政府的职责是完成法律赋予的职能,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政府的角色是准确地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开发的任务应该留给企业去做。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建立一支队伍去搞部门的系统开发,不但成果不能商品化,而且为内部人员非法修改系统和犯罪提供了机会。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电子政务的成败,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的经验都证明,电子政务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有效的管理,包括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利益的平衡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势必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社会阻力。因此,电子政务的管理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必须是一个综合部门,必须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工具来保证其协调职能的实施,特别是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冲突。否则,即使有了电子政务的管理,这种管理也可能是不太有效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