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开启和谐的窗口
来源:西安晚报 更新时间:2008-03-15

2006年的岁末,路经西安火车站的市民惊喜地发现,以往人车混杂、道路拥挤的状况看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车站广场“U”型出租车停车场的运行,行人与车辆在不同的方向出入车站广场,全然没有以前混乱的场面了。许多市民说:“火车站从来没有这么漂亮过。”而实施对车站广场改造的举措,竟然缘自西安市委、市政府对一个普通网民在互联网上一篇网文的关注。据“中国西安”门户网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网民的意见和诉求,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网络正在成为西安800万市民共同建设和谐西安的新窗口。网民一个抱怨掀起整肃风暴

  当“落没的刀客”途经西安火车站时,混乱的景象让他心生困惑:火车站是城市的门脸,可西安的门脸怎么就这么难看呢?这位刀客用了一个字形容西安火车站———“差”。这篇2006年9月5日贴在古城论坛上的帖子,引起了“中国西安”门户网站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在第二天的互联网信息摘报中将文章全文抄录,报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看到后当即批示:“火车站管理问题,虽然采取过多种措施,但一直成效不大。经常听到来自不同渠道的指责、抱怨。”孙清云书记与陈宝根代市长决定,“对火车站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拿出一个治本的办法”。

  11月27日在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上,重新审视火车站广场周边的管理问题,随后制定了《西安火车站广场近期整治规划》,对停车、通行、设施、空间等20项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的整治改造。从12月1日起开始对广场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整治。7天之内存在了70余年的汽车停放二场被搬迁;30多个“年龄”达到十几岁的临时棚、亭被拆除;竖在车站广场18年的围栏被推倒,一度聚集在这里的票托、商贩无处可依;西安铁路公安处与西安市公安部门决定站内站外联手,实行火车站的“一体化”管理;25日车站广场U型停车场投入运营。孙清云、陈宝根在检查车站整治成果时指出,必须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检验工作的成果。

  政府从网络舆情中体察民生

  如果说网民的一条建议引发了市委、市政府对火车站广场进行彻底整治,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大动作,那么政府从网络舆情中体察民生、民情,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解决市民的实际困难,更像是细密的春雨润物无声。

  一位署名为“tz651737”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认为去纺织城的公交车太少,只有8路和11路,而且终点站都在钟楼。这位网民说,纺织城的纵深地区根本没有公交车,那里的人们要到城里很辛苦。这位网民还发出了“我们不想被市政府忽视,和谐社会我怎么看不见”的抱怨。摘报报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后,代市长陈宝根要求市交通局进行专题研究,改进工作。两个月后,交通局决定开辟242路公交线路,配车25辆,解决鹿源路、纺科路、纺正街南段、纺六路无公交车的空白;延伸230路公交线,解决纺织城居民区至北郊的直达交通。

  网民“钱虫”在东大街逛街时发现,东大街闹市区的垃圾收集箱容量很小,垃圾箱塞满后都丢弃在附近,让西安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他建议环卫部门应该重新设计垃圾箱,增大容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看到当期的互联网信息摘报后批示:“对东大街的管理要加强,对市民的建议要认真研究,能采纳的要采纳。”市容园林局在对东大街环卫设施调查后决定,采纳网民“钱虫”的建议,按照加大后的新尺寸制作新式果皮箱,扩大容积和投入口,方便使用和清理。

  2006年11月13日,市民张强通过“中国西安”门户网站,投诉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每天晚上都有大型施工车辆彻夜拉运建筑垃圾或沙土,吵得居民不能休息。他还将自己搜集到的拉土车牌号公布在网上。未央区市容局接到《互联网信息摘报》后,立即对施工单位进行了处理,停止给公布车号的两辆建运车辆发放准运证,同时决定不准这两辆施工车进入西安建筑垃圾清运市场。

  网站打开和谐西安的网络窗口

  据市政府信息办主任白湘霖介绍,“中国西安”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后,增加了《网上建议》《热点访谈》《网上投诉》等栏目,共收到网民的网上建议1404条、网上投诉631条。网民的建议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个人问题的咨询求助,有对职能部门的告状投诉,有对城市建设的建议设想。网站的工作人员每天还对西安市各大互联网站上的论坛、贴吧、BBS等进行检索,收集网民的意见,掌握网络舆情。

  市信息办的工作人员将网民有价值的意见汇编在一些定期编成《互联网信息摘报》上,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各部门对网民提出的意见都会给出回复或解答。市民刘敏与浙江的朋友在兵马俑景区旅游,遭遇小商贩强买强卖纪念品。他们把自己的遭遇在“中国西安”门户网站上投诉。当天下午景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就通过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查找嫌疑人员。就在第二天他的朋友返回浙江之前,景区工作人员将320元退款送到了他们的手中。刘敏在给“中国西安”网站的留言中说,“我们的心情从最初的愤怒、无奈到将信将疑,再到惊奇、感动,最后是意外、感激。通过此事使我感受到政府网站的政民互动栏目不是摆设,是广大市民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也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

  “中国西安”门户网站在收集网络民意的同时,还主动搭建网民与政府的沟通平台。例如每周三的《热点访谈》栏目,邀请市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来到网络直播间,就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市民直接对话。尽管有些网民的语言尖锐甚至刻薄,但是这个网上互动栏目一直坚持了下来。到目前共有近20位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或“二把手”来到网站与市民直接对话。许多参与互动访谈的网民认为,这种网上交流的形式,为建设和谐西安打开了一个网络窗口。

  走向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府时代

  目前西安市的政府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时代。2007年1月5日,西安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开通,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市级党政机关、13个区县委和区县政府,与国务院、省政府实现互联互通,核心主干带宽达到千兆以上,各园区接入带宽2-8兆,各园区网通过城域网与全市电子政务平台互联互通。我市95%的部门、80%的区县建成了自己的局域网,实现了与市电子政务中心平台的联通,公文流转实现了100%的无纸化办公。

  市政府信息办主任白湘霖认为,虽然电子政务的网络基本可以覆盖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一个与网络时代接轨的“电子政府”也已初具规模,但是网络本身只具有技术性价值,而应用网络技术建成的“电子政府”则意味着信息的公开透明,意味着政务效能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电子政府”要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以便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建议意见以及监督政府行政,最终实现政府行政与民意的无缝对接。

  有人把网民的意见称为“草根的呼声”,一个强大的不容忽视的网络舆论场正在形成,网民的意见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就在2006年年末,著名的《时代周刊》把2006年的风云人物授予了“You”———网民。互联网的发展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进入电子政务时代。而政府建立的官方网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民众诉求并及时回应,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与增进公民福利。相信随着“中国西安”门户网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每一位以网民身份参与其中的西安市普通市民,都将成为西安市政府转变职能的推动者及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