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芜湖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1 “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06年工作时说,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财政收入82亿元,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4亿元,增长19.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7亿元,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实现进出口总额8.35亿美元,增长3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94元,分别增长12.6%、10%;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2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说,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水稻产业提升、畜牧富民、渔业富民、农机富民等工程,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林业重点工程补贴6093万元,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战胜了秋旱、特大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达80万吨,创历史新高。植树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均获全省第一。
坚持市县一体、城乡统筹发展。启动市域农村居民点及新型社区布点规划编制工作,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推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芜南路拓宽改造和南陵供水项目正式启动。市县快速通道芜屯路建成通车。全市“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650公里,繁昌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目标。新开通城乡客运公交化线路63条。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展加快,当年解决了2.3万农民吃水难问题。实施了三县天然气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南陵县、繁昌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受惠农民70万人。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2.4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初步建立。市级多渠道筹资8.8亿元,支持“三农”发展。

3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说,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3.6亿元,同比增长35.9%,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3%。奇瑞三期、海螺水泥熟料基地、新兴铸管扩能、华电芜湖电厂一期、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预计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73.2%。奇瑞汽车年产量达30.5万辆,名列全国乘用车销量第4。海螺、楚江、鑫科等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50家,比上年末增加12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4家,比上年末增加1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增长5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发展。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8项,省级项目36项,国家和省科技支持资金1.2亿元。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级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园。“奇瑞”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去年市本级筹资14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业发展加快。裕溪口煤码头基本建成,汽车滚装码头、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80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10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62%。城乡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侨鸿国际购物中心、汉爵阳明大酒店等项目建成开业。美食街二期、银湖波尔卡、欧尚超市等项目顺利实施。华强旅游城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科博会、汽博会、房博会、青博会等专业会展。
 
4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财政金融支持发展力度加大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说,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财政金融支持发展力度加大。
较好地解决了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围绕企业上市,新设了6家股份有限公司。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社区“议行分设”,市区街道办事处由34个整合为27个,社区由146个整合为94个。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增长32.3%;实际利用内资215亿元,增长44.5%。引进内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40个,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个,世界500强企业5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出口6.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5个。
把握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和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合理组织财政税收,优化了收入结构。获得国家和省多种财政专项资金8.7亿元。市建投公司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授信4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2.4亿元,比年初增加8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86.3亿元,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全市小企业贷款余额83.6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
 
5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工作时说,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完成行政区划重大调整,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沿江高速繁昌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铜南宣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工程开始启动。滨江公园和临江桥进展顺利。银湖路刚改柔试验及绿化改造工程完成。三环路、经六路、东一路、东四大道等道路建设步伐加快。整治背街背巷177条。改造了部分慢车道、人行道。加速推进市区天然气二期工程,新增居民用户1.2万户。调整优化城区公交线路,公交服务得到改善。保兴垾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市区水域补水、城南水系整治工程完成年度任务。新增城市绿地2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四乱”行为,清理整顿户外广告,市容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市级多方筹资28亿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说,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了就业工作力度。出台了支持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降低了创业门槛,推动一批特色创业基地建设,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136万元。出台了托底就业政策,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1万人。投入“以奖代补”资金5600万元,免费培训1.62万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1万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当年培训1.6万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了全市“签约参保”大检查,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3.6万人、1万人、3.7万人和2.3万人,是新增人数最多的一年。提高了最低工资、养老金和失业金标准,增幅分别达35%、33%和23%,是历年来调整幅度最高的一次。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了全市7.3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繁昌县代表安徽省顺利通过“两基”巩固提高国家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办学校中小学生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实施均衡发展项目8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红十字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建成投入使用。组建了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总台和市艺术剧院。繁昌人字洞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芜湖铁画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芜湖年鉴》获全国一等奖。省运会我市获良好成绩,世界杯跳水赛我市运动员获1枚金牌。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市档案馆通过国家综合档案馆省一级认定。去年市级用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达1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8.2%。
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扎实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整治,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先进市。
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隐患整治,关闭了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高危企业。加强信访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拥”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民族、宗教、气象、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
 
7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说,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重大问题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3件,政协委员提案419件。出台了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强效能建设的决定。全面清理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市行政服务中心全年办理各类审批事项57万余件。加强政府招标采购管理,完成政府性投资招标1250项。强化政务督办。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专网。改版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民心声”入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8  2007年工作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2007年工作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更好更快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自主创新、统筹发展、东向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三农”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芜湖,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主要控制指标: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2%。
 
9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全力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中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促进大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努力把奇瑞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海螺集团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加大在芜项目投入。推进新兴铸管无缝钢管、沃特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材料产业整体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以示范企业和项目为重点,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
 
10 大力实施统筹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全力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中提出,大力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优质稻米、生态良种畜禽、名特优新水产、高档苗木花卉、绿色蔬菜与食用菌、特种经果林与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加快皖南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和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技能培训。三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市域农村居民点建设布点规划,继续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推进芜南路拓宽改造和南陵供水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加快县城防洪、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大型泵站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实施一批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四是加速县区经济发展。加快各具特色的县区经济开发区和镇级产业集中建设步伐。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县区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财政体制,增强区级经济发展动力。加大协调力度,增强县区融资能力。强化市直部门责任,支持县区发展。
 
11 发挥商埠城市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工作时提出,发挥商埠城市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物流业。支持芜湖港储等重点物流企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沿江多式联运枢纽。强化政府规划引导,重点发展集聚力强、规模大、档次高的专业性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美食街二期、小九华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建立发展引导资金,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行外部信用评级制度,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信用芜湖”。建设公用事业收费信息平台,解决群众缴费难问题。推进企业改制上市进程,做好精诚铜业挂牌上市工作,支持海螺、鑫科等企业定向增发融资,争取市建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培育担保、典当、风险投资业,发展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和各类行业协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进华强旅游城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园。办好特色品牌会展,做大做强会展经济。
 
12 高起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完善城市功能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工作时提出,高起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完善城市功能。
适应区划调整要求,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市域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中心镇区规划调整工作,整合资源比较优势,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分区。编制重要地块控制性详规和相关专业专项规划。
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东扩建设步伐,加速东区道路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商务文化中心,实施神山公园环境整治。加快城区主干路网建设步伐,加速滨江公园工程建设,建成三环路中段、扁担河大桥,拓宽改造弋江路,推进赤铸山东路、东四大道延伸段、经六路、纬三路、纬四路、沿河路、神山东路、神山南路等主要道路建设,改造一批市区慢车道、人行道。加快铜南宣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等重点工程建设。
 
13 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今年工作时提出,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做好重点企业改制重组工作。落实推动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强化全民创业服务。深化以审批制度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两个集中”,提高审批效率。以深化人事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卫生领域。
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芜发展。加强招商载体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设施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芜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总部和地区总部。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
建设创新型城市。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切实重视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争创一批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良机、搭建舞台,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好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科普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14 努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四部分着重阐述了“努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提出把加快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芜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失地农民生活。加大拆迁安置房、廉租房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面提率”工作,继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确保社会保险资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积极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慈善事业,加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帮困。关心、支持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工建设儿童福利院。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营造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构建“平安芜湖”。坚决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实施好民生工程。今年将集中财力,实施好以下23项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户”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覆盖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民政救助对象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强力推行高危行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启动惠民医疗工程;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签约参保”工作;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用两年时间全面消除城乡中小学D级危房;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开展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保兴垾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廉租房建设;启动芜湖古城改造工程;大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进一步推进“平安芜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5 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五部分提出,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社会公示、听证和政府新闻发布等制度,推进政务公开。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加强“市民心声”和政府网站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经济管理。强化市场监管职能,为市场主体创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调整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公务员学习和依法办事能力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民互动。着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政务督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与政府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
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完善政风评议制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开展行政系统“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反对奢靡之风。进一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用人、用钱、用地、用权的各项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