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二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等信息系统;一些地方的农业部门还根据管理和服务需要,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三是大力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种经济信息。
虽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合力推进,积极探索、鼓励创新。应该看到,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信息化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当前,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应着力把握好以下5个趋势性特征:
第一,政府的主导化趋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需求的复杂化趋势。因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在信息需求的种类上,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将成为热点,而在信息需求的质量上,及时、有效的定制信息成为主流。第三,渠道的多样化趋势。由于各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就各不相同,主要是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第四,工作的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第五,发展的社会化趋势。除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实施“金农”工程。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二是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把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三是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四是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应用信息系统;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五是提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要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六是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要求。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要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加快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