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也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着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业全球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和农民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压力,信息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基本要素。然而,信息化在农村没有普及,通过信息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还没有被提上一些地区政府的议事日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1、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已有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52%的年轻农场主装备了电子计算机,能够随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个别地区甚至处于萌芽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具备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地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1.2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
目前,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1.3信息发布、传输滞后
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阻”现象。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因而无法解决“梗阻”现象。三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1.4农民素质、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就我国发达地区广东省来说,在1997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不超过初中文化水平的占87.9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0.07%和1.63%,而大专或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39%,这充分表明农民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
另方面,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1.5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能对产业化进行提升。但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例如:赤峰市经济较发达的元宝山区的丰水沟镇、古山镇,由于农业生产对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加,在2000年和2002年即分别自行成立了镇农业信息中心,但信息处理能力仍难以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应用例子。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目前,农业信息中心及所维护的网站,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政府应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业信息化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2加大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宣传力度
加强农业信息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真正解决好认识问题。一要加快提高服务对象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程度。现阶段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涉农管理部门、经纪人、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二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宣传,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市农业、农村、农民,特别是各级农口农口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加大传播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力度。把我市农业信息化构筑在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2.3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在建设市级农业信息平台的同时,要注重县乡两级网络体系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应建立县、乡联网信息示范点,用示范点获益的榜样力量扩大推广面,最终形成完善的市县乡三级网络体系。同时要做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要求各地政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实施。
2.4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规范农业信息的报送与发布制度,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管理、开发与应用,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降低信息的应用成本。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各旗县区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类网站特别是本地农业信息网站发布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信息;办好农业信息刊物、集镇信息板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探索利用手机、寻呼、上网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发布的方式。
2.5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具体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
2.6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产生的背景要求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2.7搞好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的结合
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证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的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的结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办法,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就是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首先在乡级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站,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诸如《信息快报》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建立的信息发布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总之来说,农业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和硬件环境进步的必然,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农村人口具有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农业信息科技成果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虽然我们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尚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提高,但只要我们在关键环节上敢于投入,在网络体系建设上下大力气,统筹规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农业信息化必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