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数字黄河”工程来说,200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它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第五个年头。5年来,“数字黄河”工程的部分蓝图已变为现实,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今天,梳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应用效果,分享、交流在大规模流域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戏连台唱
对于“数字黄河”工程来说,2006年的年末是好戏连台,喜报频传。10月18日,在黄委提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5周年之际,黄委召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5年来的建设成就,明确了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标志着“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框架已经建成;11月22日,《“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审查,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月2日,“数字黄河”工程荣获2006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数字黄河”工程得到了全国IT界的广泛认可,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竖起了工程建设新的里程碑;12月11日,《黄河下游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黄委“数字黄河”工程、科研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要跨入一个新阶段;12月22日,《“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黄委2006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
五年一面旗
“数字黄河”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了5年历程,在水利信息化的道路上留下了闪亮的足迹。过去的5年,“数字黄河”的设计师和广大建设者们用科学与智慧、激情与创新,把对母亲河的爱化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与时代同进步,付出了艰辛,也收获了成就与喜悦。5年,成绩斐然,蓝图初成现实。
这5年,是“数字黄河”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们开放、交流、创新、探索的5年。黄委提出并始终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应用牵引,需求至上”的原则,将“数字黄河”根植于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之中。黄河人走出国门,广泛吸取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经验,取他山之石,建“数字黄河”。“数字黄河”工程走过了第一阶段,初步实现了“把黄河装到计算机中”,由5年前的理念而成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5年前,在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提出建设数字流域的不只黄委一家。黄河人从“数字黄河”理念提出的第一天起,上下求索、大胆创新、踏实工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气强力推进工程建设。今天,在水利信息化方面,以“数字黄河”工程为主体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前列,《“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成为由水利部批复的第一个数字流域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黄委第一个建成了流域信息化基本框架。成绩背后有广大治黄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更有黄河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5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催生并丰富了一系列科学理念,这些科学理念指导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实践,保证了“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数字黄河”工程5年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念和原则,包括“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管理、应用、共享”和“完善、提高、拓展”等。这些理念不仅有效地指导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而且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数字黄河”工程的成功建设与运行,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交流及学习等方式,让广大治黄工作者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享用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通过组织计算机视频网络会议,改变了大河上下的职工过去千里奔波为开会的情况,使得会议的精神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会议的成本更低;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政务系统改变了传播和交换各类工作信息的方式,扩大了获取各种信息的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丰富和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网络不仅开阔视野,更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同时,“数字黄河”工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数字黄河”工程中的黄委政府门户网站——黄河网的建成运行,缩短了黄河与世界的距离,使黄河走向了世界。世界第一大搜索门户网站Google检索的结果显示,与关键词“数字黄河”相关的报道、文章等达4万多项,远远高于其他流域。
5年,建成了“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框架,但在利用信息化有效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数字黄河”工程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十年一把剑
梳理“数字黄河”的5年成就,是一件令人欢心鼓舞的事情。未来,黄河人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该怎么走呢?“基本完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沙预报模型、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模型、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演进模型、河口模型、水质预警预报模型和宁蒙河段冰凌预报模型等6大模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是2006年10月召开的“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上确定的“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今后5年的核心工作。
数学模型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的核心与灵魂。这意味着再过5年,也就是“数字黄河”理念提出的10年后,将实现“数字黄河”设计师们设想的目的:“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常言说,十年一剑。到那时,“数字黄河”将为研究解决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种种难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充分展现科学技术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中的巨大威力。
过去的5年,“数字黄河”工程已建成了基本框架,筑起了“数字黄河”运行的基本平台;那么,今后的5年,黄河人将以更加旺盛的激情,建造6大数学模拟系统,并在此之上,建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综合会商系统,最终筑起完美的“数字黄河”工程摩天大厦。
数学模拟系统,未来“数字黄河”建设的关键词。其实,在美国、丹麦、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发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并在世界许多河流上得到成功运用。但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非常特殊的多泥沙河流,西方科学家开发的数学模型不适合黄河的情况。我们必须在总结、继承和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我为主,充分认识、分析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出黄河规律,开发适合黄河的数学模型系统。
研究开发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并非始于今天。前人在这方面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要开发出适合黄河的数学模型,仍有大量的难题亟待攻克。要利用过去5年“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来指导规划、研究和开发建设6大数学模型系统,以需求为切入点,以最终应用为目标,坚持“四个统一”原则,分轻重、按急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面对要开发建设的6大数学模型系统,又要进入新一轮的统一规划、建设,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是在向“数字黄河”工程的核心地带进军,去攻克最艰难的堡垒。
“数字黄河”工程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向上,要着力开发数学模拟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决策支持综合会商系统。决策支持综合会商系统将是6大数学模拟系统综合发展和集成的结果,将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战略决策提供强大支持。
向下,围绕数学模拟系统开发的需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数据资源的采集与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同时,专业应用中间件和综合服务中间件系统的开发,实现由试验开发向全面应用开发的转变,使“数字黄河”更加根深叶茂。
横向,要加大“数字黄河”工程已运行系统的推广应用,让“数字黄河”工程的更多成果及早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形成“开发-应用-完善-应用”的良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强化提升与“模型黄河”、“原型黄河”的互动。
漫步新征程,黄河人充满信心。前5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有了组织规划、开发建设、管理运行大规模信息化工程的成功经验和能力;锻炼培养出了专业的开发团队;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公司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渠道。更重要的是,刚刚批复的《黄河下游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为“数字黄河”工程的开发建设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舞动,黄河高歌。黄河人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众志成城、创新思维,使“数字黄河”工程再腾飞,把“数字黄河”工程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数字黄河”在与“模型黄河”、“原型黄河”的联动中更加彰显科技治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