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是两大核心支柱,只有当一个国家传统的经济模式、壁垒森严的政治管理行为彻底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电子化呈现,才可以说这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商务由于更多沿袭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市场无形之手为之导航,而电子政务则具有更多的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国内的互联网接入已经十年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口号也喊了近二十年,但实践成绩却不敢恭维。
近日,英国政府决定将关闭90%以上的政府网站,以简化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过程。英国政府各部门现有951个网站,今后政府机构将只保留其中的26个网站,其余网站将被陆续关闭。据统计,仅这次英国政府精简政府网站就可为政府每年节约900万英镑的开支。这对轰轰烈烈搞政务改革,一向以数量取胜的国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是否有借鉴意义?精简政府网站是否有利于避免信息孤岛,实现政务资源信息共享呢?
电子政务在我国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政府办公自动化”为依托,将信息终端设备、台式PC机引入政府职能部门,并有条件的实施内网联通;二是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桥、金关、金卡的“三金”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为主要表现,建立初步规模的电子政务体系,同时检验软硬件的匹配与实施;三是以增强设施功能、完善服务内容、建设应用环境为核心目标,并先后建立起像数字化城市、数码信息港湾等规模性、专业化的政府服务型网络体系,自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带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这些建设也产生了大量烦余性、垃圾性电子政务站点。
2006年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全国CN域名体系下以“.gov.cn”标识的各级政府网站数量已达20349个,如此众多的电子政务类站点,本应该预示着国人电子政务水准相对教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据2006年1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布的《2005年全球电子政务准备报告》统计,中国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为0.5078,全球排名第57位,可谓既比不了排名前三的美国、丹麦和瑞典,也比不了亚洲三强韩国、新加坡、日本,不尴不尬。
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信息采集与传播成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隐性数字鸿沟与信息专制,各国电子政务为的是借助信息化降低传统政务的成本,填补现实物理世界的信息鸿沟,提高工作效率。但国内数量众多、级别各异的电子政务站点,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却在一定程度上遗留、感染传统政务中的部门壁垒、级别壁垒痕迹,导致“信息孤岛”丛生,让公民在众多孤立的电子政务站点面前无所适从,至此电子政务彻底走向了初衷的反面。
可以说,现今国内电子政务站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甚至有点泛滥,我们多的是浮夸,多的是作秀,多的是政绩,却少了一些务实、求真、脚踏实地,众多电子政务站点在耗费了各级政府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的同时,换来的却是大量的垃圾站点,信息孤岛,既不互通也不互联,更不会共享,精简政府网站,既可以看做是老毛当年精兵简政路线的延续,也可以看作是现今提倡节约型社会的开源节流,更可以看作是真正以人为本所做的创新之举。
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建设的,于2005年国庆期间正式开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可以看做是国内电子政务站点的集大成者,也为我们裁减国内冗余性电子政务站点树立了一个参照标准,不光是商业网站需要门户,电子政务更呼唤门户,因为只有门户型政务站点,才可能真正满足公民的一揽子政务要求,才可能打通传统行政部门间的人为划分与壁垒障碍,最大程度上降低行政内耗,才能够在避免信息孤岛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以人为本,以(网)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