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务公开调研成果显示,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已经建立政务公开管理制度。15个副省级城市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如今,从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百姓明白卡,到村务公开栏、厂务公开栏、政府公报、行政服务中心……人们深切地感觉到,我国政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随着政务公开制度的日趋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原则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
政府转型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退越位———不该管的不管
市场经济下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社会目标。政府如何从资源配置的领域中退出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为医治政府职能“越位病”,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代之以核准和备案制,从而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投入重药,医治“越位”病。明确提出“坚持把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后各级政府要把职能从以前重生产建设,干预经济运行中“退出来”,转向提供公共产品,重视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方面,转向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强化监督管理等社会管理上。
改错位———变“管民”成“为民”
为建设服务型政府,2004年7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2004年,我国工商系统共清理对执法人员的举报案件1.68万件,清理出执法岗位上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3.25万人。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出现职能和观念“错位”,将政府的管理看成是“管制”。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介绍说,近年来,中央党校承担了一项关于政府职能改革的课题。调研中发现,百姓和企业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谋取利益的“受管制者”。
在中央党校调研报告的结论中,建议强化“官员由纳税人供养,理应为民服务”的意识。
简机构———防瘦身后反弹
我国机构改革一直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官员太多,养官的费用太高。
周天勇介绍说,经调研发现,国家财政忙于养人吃饭,忙于投资项目,使得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公、检、法、司等社会管理的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党校在提交国家有关部门的调研报告中,建议国家规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各项支出的比例,实现财政收支的公开、民主和法制化。
当政府职能补上缺位,改正“错位”,退出“越位”时,缠绕我国多年的众多顽固矛盾将逐步淡化,百姓将能够生活在和谐社会中。
展望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迟耀云指出,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各级政府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务公开工作。这不仅强化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且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多年来,存在一种现象:从市长、处长、科长到科员,许多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长期行使权力,却不清楚自己权力到底有哪些?该行使的权力不知道,就有可能发生“不作为”;不该行使的权力乱行使,就有可能造成“乱作为”。
而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前,在天津市申请开办一个餐馆,从受理到发证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随着行政服务中心的启用,申请速度大大加快,如各方面检验合格,5天左右就可领证。而且一站式的服务,减少了百姓在各部门之间的往返奔波。
迟耀云告诉记者,我国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同时,还在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逐步推行了党务公开,在立法机关推行了立法公开,在司法机关推行了司法公开,在公用事业单位推行了办事公开等,这些都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
在推进政务公开时,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像政府日常工作是唯恐老百姓知晓的“秘密”。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只要求部门政务公开,政府本身的工作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让关心政府工作的老百姓摸不着头脑。更有个别地方把政务公开当成“花架子”耍,一味搞花样、闹形式,结果是“公开”没搞好,劳民又伤财,还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法制化
政务公开法制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批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会议认为,修订199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于加强动物防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重点对免疫、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理等制度作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疫情预警、疫情认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修订草案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认为,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会议听取了关于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汇报,批准了获奖人选、奖励种类和等级。特点化
政务公开五特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请中共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干以胜介绍了中国政务公开的情况。
中国的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中国政务公开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我们推行政务公开,采取了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的方法,逐步地拓展工作面,持续深入地开展工作。
二是注意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政务公开作为政府的一项施政的基本制度,对于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注重围绕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促进作用。
三是注意与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电子政务是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我们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构建网上公开平台,使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各部门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重点,把推行政务公开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是公开形式丰富多样。各地各部门注意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因地制宜,按照利于群众知情、便于群众办事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了多种形式,及时、全面、真实地公开政府信息和行政行为,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发展纪实(一)
中国政府网———
不下班的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试开通一年来,网站综合排名持续上升,访问量稳步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逐步提高。
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网的建成与顺利运行,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的“开放、负责任”,并说明中国的政务公开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成果。
据美国ALEXA网站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政府网的国际排名在各国中央级政府网站中仅次于加拿大政府网站,位居全球第二。
将直播间设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同步发布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内容,独家播发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公报,邀请省部级领导在线访谈……作为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中国政府网在过去的一年,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逐渐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据介绍,中国政府网目前日均发稿量为1000条左右,其中中文稿800条左右,英文稿200条左右;其中40%来自新华社,40%来自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地方政府网站,10%为部委及地方政府报送信息,转发其他中央级媒体的信息约占10%。
发展纪实(二)
31个省市区建立
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6年政务公开调研成果显示,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已经建立政务公开管理制度。15个副省级城市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据了解,全国各地各部门已普遍建立政务公开基本制度,有的还建立了政务公开考核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度建设成绩斐然,主动公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据统计,中央有36个部委制发了政务公开规范性文件。北京、湖南、贵州、沈阳、南京、济南、大连等地建立了政务公开考核办法;广东、重庆、沈阳等建立了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据介绍,这些制度明确了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对公开内容、程序、形式、监督、考核进行了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政务公开规范有序地开展。
在主动公开实践中,各地各部门创造了许多新的有效做法,既保障政务公开的有序规范发展,又推动了行政管理创新和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地方和部门高度重视本单位政务公开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更新改版,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统一管理,突出政务公开和窗口服务,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评说
政务公开不要
“犹抱琵琶”
推行政务公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除了认识上的模糊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把政务公开当作执政为民的举措,嘴里说着“公开”,心里却打着“小算盘”,不情愿把政府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地亮给老百姓。
推行政务公开,就是要把政府的施政行为置放于公共监督的“阳光”之下,让老百姓监督政府工作。这有利于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营造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工作机制。把政务工作的各种规范和政策直接交给群众,使施政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对于政府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具有现实意义。
从根本上说,推行政务公开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因此,政府工作大可不必躲避和惧怕老百姓。即使政府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也要诚心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而不能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相反,各级政府如果能够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就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政府是由部门和个体的人组成的,他们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如何,是不是真正在履行“为民”的职责,这其实也是老百姓所关心的。所以,在推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不能只见事、不见人,不能只讲“政绩”,而无视老百姓对“权力人物”的知情权。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必须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务公开作为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重要形式,也应当务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