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月18日电(记者潘海平 余靖静)2006年岁末,国家邮政局与总部在杭州的著名网上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伊始,浙江邮政率先全国上线运行电子商务速递业务,凡是使用"e邮宝"这项服务的交易双方,都能节约更多的物流成本。
这是浙江邮政系统依靠不断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向全新业务领域的又一次开拓。1998年邮电分营初期,浙江邮政的业务收入尚不足11亿元,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2006年底,该省邮政收入将近34亿元。
浙江省邮政局局长吴鼎钧说, "8年里我们不断用信息化的网络来改造传统业务、拓展新领域。邮政就像一个被唤醒的'魔方'。"
众所周知,刚从邮电"母体"分离出来时,邮政系统普遍面临全新生存方式、经营方式挑战。况且, 政策性的"普遍服务性业务",如保障国家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军队义务兵的免费通信、老少边穷地区的普通信函等等,仍是邮政必须承担的业务。浙江邮政每年要为这项普遍服务多付出3个亿,必须靠其他业务收入来弥补。许多系统内外人士对邮政的前途担忧。
压力之下,浙江邮政开始向信息和网络技术寻求新机。据介绍,目前浙江邮政已拥有4条基础网络:邮政金融网络,拥有遍布城乡的1600个网点;生产作业和邮运指挥调度系统,保证邮件处理等各项业务实时化、信息化、标准化,且仅在无纸化办公一项上就省去每年500万元的纸张费用;内部办公系统,3000个终端覆盖到大的农村支局;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一年可节省经费几百万元……
一个传统的以传递实物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信息技术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化工程?浙江邮政用实践作了回答:正是依靠无形的信息网络支撑,浙江邮政彻底告别了"一把邮戳一杆秤,一只邮袋办邮政"的落后面貌,并实现了减员增效。
邮政系统信息化改革后,浙江邮政局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提速"。在基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2006年,浙江省邮政系统又相继投产了邮政业务、金融业务、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十大邮政信息化工程。
要论新意,中秋节就办"思乡"月饼递送;要论准确,1999年来浙江邮政投送120万份高考录取通知书无差错;要论速度,令浙江邮政自豪的是国家邮政局正在此间试点建设的速递综合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接收各关联系统邮件收寄、封发、运输、转运、开拆、投递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最多的跟踪信息能达到30多个跟踪点,信息处理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从邮件的信息采集到最终展现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我们的服务人员在上门揽收时,就能通过手持终端发送速递邮件采集的数据,30秒内后就能从网上查询。"浙江省邮政局网络运行处处长陈祖明说,"实物还没送出,信息就已入库。"
除此之外,浙江省邮政局不忘内部人力的"加速度"。根据其自身开发的一套内部成本核算软件,每一封邮件每个环节的成本都一目了然,员工在办理时清楚了解到公司、个人各自收益多少,自然更乐意为上一道工序服务。陈祖明说,"这在国企是少有的。"
优质、高效的信息网络与服务不仅让浙江邮政自身尝到了甜头,而且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支撑。据介绍,浙江邮政系统正着手建设集运输、配送、冷藏为一体的医药物流体系,"医药大省"浙江的许多医药企业将由此获得新的竞争力。
浙江省邮政局原副局长、刚刚调任安徽省邮政系统主要领导的鞠勇,用"飞鸿戏海"四个字来描述浙江邮政系统凭借现代网络搏击市场的感受。他说:"从实力上说,邮政系统多年积累的遍布全国城乡的脉络、品牌信誉都是独一无二的。浙江邮政的探索道路不过说明,借助现代信息网络的支撑,无论在特快专递、邮政储蓄还是物流服务方面,邮政系统都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