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我军军事训练基本特征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活动评选

  2006年12月7日,军校学员在雪地上进行越野训练。当日,公安边防部队乌鲁木齐指挥学校根据新疆冬天时间长的特点,组织学员在雪地上进行越野、捕歼战术等训练,大幅度提升军校学员在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里的机动作战能力。

  努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本质特征,对于科学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正确指导军事训练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支撑——战斗力在科技注入中升华

  走科技兴训之路,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实质。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军事训练的空间狭小、方法手段单一、效益低下,与联合作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充分借助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军事训练的推进作用,军事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科技注入,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成为战斗力增长的催化剂。科技含量高、效益明显的训练方法手段,使训练效益显著增强,基地化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基本形式;训练环境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仿真化的训练设施、电磁空间,让官兵逼真感受战场景况,接受近似实战的锻炼,训练与实战接轨,训练场成为“准战场”;训练内容与科技发展、战争形态演进合拍共振,不断吸纳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超前滚动式发展,军事训练真实反映未来战争景况;训练保障广泛运用高新技术,保障器材、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训练环境逼真、训练设施完善配套、训练评定科学公正,仿真化的保障使战斗力快速生成。

  以人为本——提高官兵综合素质是主线

  人是战斗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武器装备战斗效能的发挥水平固然受限于武器本身,更主要的还是掌握和使用武器的人。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人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科技素质能力仍然决定着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应坚持把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推进军事训练转型的基础工程、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主旋律。应通过强化院校培养、大力开展岗位锻炼,拓展人才生成渠道,加大院校、作战部队合力育人力度,全面加强官兵的技能、智能、体能、心理和作风纪律训练,在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促进官兵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造就一大批“训练型”、“创新型”、“作战型”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确保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扎实有效开展。

  三位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训练对接

  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和自我保障,是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基本特点。由于训练资源不能共享,全军缺乏统一的训练平台,军兵种往往是各搞各的训练,就是同一军兵种内不同层次的训练也是互不干扰、独自实施。这种“各自为战”的训练形式,不仅造成了训练资源的浪费,制约了部队训练水平的提升,而且训练效益低下,难以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着眼未来联合作战的需要,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改革部队训练体制,对训练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把分散的资源集约起来,通过打造全军联合训练基地、战区合同训练基地和部队战术训练场“三位一体”的新型训练体系,建设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和设施,运用科学的训练评估手段,达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实现战略、战役和战术训练对接,融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于一体,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使部队完整地接受联合作战、合同作战和战术训练,真实感受现代战争的景况,接受近似实战的锻炼,军事训练质量和效益在一体化联训中得到提高。

  研练交融——研究、试验、实践一体化

  研究、训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必须走研究、试验、实践一体化的路子,通过构建“训练和实践提出问题——研究和试验解决问题——条令条例加以规范——训练和实践运用检验”良性互动的军事创新“产业链”,使作战理论创新与军事训练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世界军事强国军队都非常重视作战理论发展与部队超前训练相结合的试验,认为这是提高部队打赢能力的一条最有效途径。比如,美陆军自1992年组建了战斗指挥、全纵深同时打击、乘车战斗空间、徒步战斗空间、战斗勤务支援等6个战斗实验室以后,就开始了作战理论创新与部队超前训练一体化的试验。实践证明,研究和训练是一对理想的组合,研究、训练一体化,既训练了部队,又创新发展了作战理论。走开研究、试验、实践一体化的练兵方式,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切实使部队、机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在军事创新和深化训练改革上,形成整体、良性互动、互为依托,促进军事训练与理论创新协调发展。